《“认识米”教学反思[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米”教学反思[00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认识米”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熟悉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熟悉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展简洁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力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详细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熟悉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熟悉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展简洁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连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查找长度是1
2、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预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由于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打算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消失了分歧。他们为什么消失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消失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熟悉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
3、生也拿出预备的米尺)大家观看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头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谈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查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
4、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拟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拟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依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准备有什么测量? 学生
5、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假如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需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终依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察,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
6、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日你学到了哪些学问?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厘米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消失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娴熟、精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示
7、学生步伐的大小要匀称,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肯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留意精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精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熟悉米”教学反思2 帮忙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根底。千米的长度观念比拟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教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所学学问。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肯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来回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
8、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楚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简单把握。 为了能增加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阅历建立起来,所以预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消失了意外,原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预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觉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展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简单把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知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消失的题目,学生很简单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
9、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学生把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教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日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终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特别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爱。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熟悉米”教学反思3 看着眼前的这份教案,很简单发觉它与其他教
10、案的不同,由于修改的痕迹特殊多,也写得特殊具体。确实,当知道有人来听课时,预备得会更充分。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迫使自己对课做深入的思索。 熟悉千米这一课的学问目标是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展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校最里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一圈,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熟悉,为学生熟悉1千米作一个铺垫。为
11、了知道从学校门口动身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数步伐和计时间两种方法实际走一走,从中我也体会一下1千米的长度毕竟有多长。此外,我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学校四周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解它们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说明:在试上时,有孩子猜想学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于我也不知道有多远,不好推断。后来有教师提示我,可以在电子地图上量距离,这让我豁然开朗。) 上课的流程分为四个局部: 一、复习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沟通和观看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让学生体会在计量路程或铁路、大路、河流等比拟长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三、熟悉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长,再了解1千米
12、有多长,并知道估量1千米长度的方法; 四、稳固练习。以书上的练习为主,补充了一些推断题。 最终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节课上得还算顺畅,只是最终有关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没有来得急介绍。 “熟悉米”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设计的环节是先复习线段和厘米的局部,然后教授新课局部。最终将三局部串联起来总结。在感受一米有多长的局部,学生比拟感动奇怪。我在组织这局部的时候没有说清晰,学生有的不太明白。在量黑板,讲台,门有多长的时候,我直接拿出米尺让学生来量。这中间我应当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并提问为什么选择它?这样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米和厘米的不同。新课局部完毕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厘米和米的一样点
13、和不同点。通过复习加新授,学生还是能比拟全面的排列出来。但是没有肯定的方向性,这需要我略微点播和提示才适宜。想想做做中有个问题,怎样走才是最近的路线?这个问题学生知道都知道,但是如何让学生彻底明白,我感觉我叙述的还不够清晰。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桌相互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同桌的身高等长度,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米的概念,使孩子们对米的熟悉更加详细化。 整节课,学生很积极,但动手操作的时候,课堂纪律不太好。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暴露无遗。这点需要我反复订正和教育。尤其是动手操作完毕后,学具如何摆放等细节问题做的还不够好。有些学生趁机玩起了米尺,许多的”细节需要我反复琢磨
14、改良。总的来说,学生对米的熟悉还是比拟直观深刻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 “熟悉米”教学反思5 熟悉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意培育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熟悉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把握比拟
15、到位。熟悉了厘米,紧接着就熟悉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拟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学问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也许长度的熟悉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熟悉,他们能够熟悉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提醒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熟悉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把握了米和厘米之间
16、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猎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也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提醒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熟悉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效劳,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
17、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熟悉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展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根底上,应当尽量的精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拟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拟大,由于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教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也许的范围后,再进
18、展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意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熟悉米”教学反思6 教学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量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量。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量的结果许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量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
19、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量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确实有很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
20、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意学问的有用性,让学生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严密相联,使学生熟悉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帮忙学生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量测量腰围的情境,奇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量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量身高转而估量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确实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量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量与实际的差距,留
21、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消失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外表的喧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殊是最终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确实是有富有制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共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学生供应活动的舞台和进展
22、的空间,学生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熟悉米”教学反思7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开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将数学学问与学生生活实际严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表达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熟悉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行分。 本节数学课的胜利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进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表达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
23、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供应给学生充分进展数学实践活动和沟通的时机。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学问、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详细表达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熟悉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动身,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猎取学问,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力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24、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严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查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严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效劳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妙,无形中到达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熟悉。学生思维活泼,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利用现有教材,表
25、达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转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学问实行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展,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受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识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把握了课本学问,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开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将数学学问与学生生活
26、实际严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表达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缺乏。比方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念。 对这节课假如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展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想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根底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熟悉米”教学反思8 帮忙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
27、际问题的根底。千米的长度观念比拟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教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所学学问。 为了能增加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阅历建立起来,本准备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消失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消失
28、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把握。教学中,学生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教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确定。 最终,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拟多,以便帮忙学生能够正确填写适宜的长度单位。 “熟悉米”教学反思9 本节课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由于我直接告知学生并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所以在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时,许多学生都在仿照教师的动作,不能精确表示出1米的.长度。这
29、时我立刻意识到教师起了误导,学生并没真正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并没有急于往下讲课,而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虽然本节课熟悉米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我认为值得,由于学生已经真正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深意识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当强调学生的参加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加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学问意识。 “熟悉米”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学生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熟
30、悉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由于他们对于一米究竟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学习“米”以前,学生已把握了“厘米”的一些学问。 (1)猜:1米大约有多长?问题一出,学生便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看法。当教师出示一把米尺,告知学生这就是1米时,学生也学着教师的样子双手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当教师将软尺直立于地面在自己腰部比划着位置让学生观看。 (2)量:告知学生1米的长度,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两人拉线,两人用刻度尺测量,这时就有小组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比划。四人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
31、大约是多少。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也许是1米,再通过比拟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熟悉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拟长的物体,课堂上学生参加面还是比拟广,大多数学生兴趣还是比拟浓。 这节课存在很多的缺乏: 1、1米长的线应当每人一份,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熟悉。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仔细听讲。对于这种状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熟悉米”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使学
32、生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究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熟悉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沟通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拟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觉,在发觉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
33、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感受,围围着教学重点“千米的熟悉“,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讨论和发觉,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把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展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预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爱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适宜的长度单
34、位。 一枝铅笔长18()。 一枚1分硬币厚约1()。 教室里的课桌高8()。 教室地面约长8()。 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提醒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日我们就来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洁的回忆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问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动身,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熟悉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
35、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否详细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认
36、真观看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观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观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供应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布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稳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
37、,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熟悉,培育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长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教师或家长的伴随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看、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育学生推理力量,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爱体育,培育学生熬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38、】 教学重点:熟悉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竞赛?学生思索答复。 2、那么跑步竞赛中有一些什么工程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
39、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竞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熬炼吗?在跑步竞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工程?马拉松(ppt展现) 4、教师简介马拉松竞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由于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学问构架能够清晰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假如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索,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
40、,有的自己悄悄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常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共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共享感受,连续探究 1、全班共同共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沟通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沟通。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拟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假如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索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
41、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争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稳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日学过的学问再稳固一下,看看今日我们班上谁最勤劳,答复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赐予嘉奖哦! 千米的熟悉是在学生把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让学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拟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
42、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拟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局部学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熟悉,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预备、课中实践和课后稳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预备。 在上千米的熟悉前一天,我特地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
43、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状况,让学生思索几个100米是1千米,依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根底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精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着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动身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
44、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终于是对1千米有了比拟感性、精确的熟悉。 三、课后稳固。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出名的山峰、河流、大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拟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熟悉米”教学反思12 千米的熟悉教学规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悉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 3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把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展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