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0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熟悉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时要擅长发觉学生消失的问题,改良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 厘米时,我们发觉一局部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简单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 厘米的感知。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需想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 厘米。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简单借助这个棱长为1 厘
2、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觉的重要学问点进展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根本方法。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消失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去发觉从0 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在其次轮授课时,尽管教师对这一学问重点进展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熟悉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观看,但由于教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局部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比方:从任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当换种说法
3、:不是从0 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根本功比方争论分析之后准时引导学生进展小结,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火车开啦教学反思活动课教学反思绘画嬉戏教学反思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2 这一模块的内容是知道长度单位的意思,知道厘米的详细长度,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举出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关长度的现象,向学生介绍长度的详细意思,如,人的身高,课本的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时要量出一个物体的详细的长度是多少. 然后是介绍在量长度时要用着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4、着重介绍厘米的详细长度,可以让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究竟有多长,多长是2厘米,多长是5厘米.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详细的感知. 介绍如何用直尺量一个线段的长度,首先是介绍直尺上的刻度所表示的意思,0刻度是做什么用的,如何数出一个线段的数值.然后师生共同量一条线段.要留意检查每一个学生操作时的方法. 最终学习如何画一条线段.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3 教学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量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量。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
5、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量的结果许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量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量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确实有很多精妙之
6、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意学问的有用性,让学生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严密相联,使学生熟悉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帮忙学生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量测量腰围的情境,奇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量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量身高转而估量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确实有肯定的难度,
7、因此学生的估量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量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消失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外表的喧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殊是最终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确实是有富有制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共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
8、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学生供应活动的舞台和进展的空间,学生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4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拟物体长短的根底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阅历和根底,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学问的综合,针对二年级孩子的认知力量来说,稍难了一些。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熟悉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让其选择适宜的单位时,一局部孩子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这于学生的理解力量与生活阅历
9、的积存有肯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受中有所阅历积存。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沟通的时机,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展沟通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展提高。注意学生个体参加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加,有效参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熟悉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许多,如:手指宽度、大门牙、眼睛、田字格、开关按
10、钮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一根底,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拟、沟通中,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实行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数。通过比照,让孩子明白前一种方法便利且快速。在推断中,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5 厘米和米的熟悉是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的开头,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根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
11、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熟悉和阅历。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熟悉。依据以往的阅历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忙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由于厘米的单位比拟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经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亮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忙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到达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
12、要用到厘米。 熟悉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受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状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熟悉,帮忙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学问的”根底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熟悉。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熟悉,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6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
13、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成功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熟悉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根底上先引入毫米的熟悉,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熟悉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熟悉,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展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看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
14、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楚地观看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嬉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看,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认真观看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很多: 1、虽然预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识,就消失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
15、米,引导同学发觉,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当演示,提示同学留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留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特别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头”何时“完毕”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心情带入了课堂,赐予他们的激情和鼓舞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教师赐予更多鼓舞与确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依据课堂的实际状况适时的调整。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7 厘米和米的熟悉是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的开头,是今后
16、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根底。熟悉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忙学生建立清楚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详细的测量和估量活动中去。 主要教学厘米的熟悉,帮忙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通过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拟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劲,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
17、可以先启发学生思索: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便利?在充分沟通的根底上,告知学生:量比拟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熟悉,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8 这一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预设以小故事的形式
18、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件预备不充分,导致故事音频没有播放出来,所以口述讲解,感觉效果不是特殊好,许多学生听得不是很仔细。 其次: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局部进展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展感知,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人进展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长度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特别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共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加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拟探究”,进而深刻熟悉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熟悉尺子,在这一环
19、节中局部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殊好,当我让学生观看尺子,共享观看结果时,有局部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局部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外形,我找同学共享结果时,许多同学都抢着答复,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熟悉并感知1厘米,在熟悉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竞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根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时有一局部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第五: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这一环节,许多同学都会测量
20、,但是能说出来如何测量的学生很少,只有几个别同学说从尺子的0刻度开头测量,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对于学生的表达力量和语言力量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总之,可能是由于新教师,刚开学,他们还没有进入收心学习的状态,再有我备课不够充分,另有他们在暑假时间大都预习过可能学问都会了,觉得并不需要听,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并不胜利。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
21、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力量方面,学生还是比拟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复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拟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一样的测
22、量工具,熟悉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展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
23、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终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匀称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熟悉形成
24、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忙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其次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展估测都大有好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推断。估测与数的熟悉、量的计量相协作,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加敏捷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力量。在教学中,我们应鼓舞学生大胆估测,比拟各自的估测结果,沟通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
25、学生的估测力量。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任凭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忙估测。比方,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拟,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留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四周的其他物品进展估量、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时机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供应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展比拟,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育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力量。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严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假如教师直接向
26、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当,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沟通、争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简单消失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头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敏捷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局部学生对直尺的掌握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把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熟悉,又能加深
27、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熟悉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供应较多的详细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存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忙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儿童观看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育儿童观看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看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看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渐渐懂得看问题应当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殊留意进展分析、比拟。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10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拟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悉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熟悉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
28、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熟悉,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简单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熟悉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
29、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受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头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量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量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量的内容只要是估量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 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
30、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鼓舞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量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存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11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熟悉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受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熟悉。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消失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0
31、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比拟,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熟悉 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熟悉理解。比方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和估量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量物体的长度高度。而
32、估量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展估测都很有帮忙。 固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12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受了熟悉、稳固、单元练习后,局部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抱
33、负。究其缘由,熟悉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受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熟悉。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 、猜一猜。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很多学问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 、看一看。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34、“1 厘米“ ,并且知道从0 刻度到1 刻度之间就是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 厘米?从0 到2 之间是多少?2 厘米里有几个1 厘米?0 到5 之间是几厘米?0 到10 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熟悉直尺,熟悉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 、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 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 、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育学生实践操作力量。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确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局部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 、量一量
35、。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展实际测量,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 6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系起来。 7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个1 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清晰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熟悉“ 米“ 。 在教学过程中,我留意抓住学问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 1
36、、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 张10 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熟悉:这是100 厘米。再让学生从教师供应的学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问学生:比拟两者,你发觉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结论。 2 、熟悉1 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实际观念。 3 、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力量,同时对所学的学问进展反应。 ( 三) 利用比拟,
37、深化熟悉。 让学生对比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 ,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熟悉: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把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 让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消失这样的状况:“一本数学书厚1 米。”“篮球场长30 厘米。”之所以会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米和1 厘
38、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比拟,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 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熟悉 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熟悉理解。比方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 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和估量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量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量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 厘米
39、、1 米的长度概念和进展估测都很有帮忙。 通过对前后测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拟远,由于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
40、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13 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特别好的活动。前面的教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展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究竟说哪课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熟悉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展反思。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预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
41、厘米。学生就有许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局部内容,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估量意识) 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究竟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教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留意认真观看教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教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留意什么? 然后我就开头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清晰,教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 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留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
42、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把握得更坚固些。 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预备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事来测量一下。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教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0“刻度,是从”3“开头的,我测量不了。 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方法帮忙他吗?同学们可以争论一下。立刻有学生就特别大方地说: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说,他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还能量,大家来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量?(学生发表了许
43、多看法)随后我就告知学生:我们可以将尺子的”3“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再从”3“刻度往后数大格,物体占了几大格,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同样可以将尺子的”6“刻度”2“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来测量,这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2。测量蝗虫跳的有多远时是将尺子的7厘米对准一端,再数蝗虫跳了几大格。 这节课我在备课时并没有留意备练习题,所以只备了一种测量方法,就是将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当学生带着哭腔告知我他的尺子没有”0“刻度时,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让学生争论一下该怎样帮忙他,作为缓兵之计,我抓紧时间翻阅课本,发觉测量蝗虫跳远的距离的练习题,于
44、是我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争论,最终再告知学生这也是一种测量方法,那个拿旧尺子的同学最终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纸条的长度了,他不再由于自己是用旧尺子而自卑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受。让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肯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深挖教材,备好课 教师在教学前,肯定要备好课,备全课,包括练习题。在这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上虽然都没有提到其次种测量方法,但是练习题里却有这样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应当只备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应当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也仔细认真地讨论一番。要不是由于那位同学拿一把旧的尺子,上面没有”0“刻度,那么在这节课中,我就可能只教给学生一种测量的方法。因此,我应当感
45、谢那位同学。同时,我也想提示我们全部教师,不要认为咱们对教材已经很熟识了,上课前肯定要备好课。 二、 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消失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肯定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消失的问题。假如学生说他的尺子是旧的,上面没有”0“刻度时,我们 有些教师可能就会训斥学生说:谁让你拿旧尺子,你假如买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吗?这样,我们可能不但发觉不了另外一种测量方法,也会使那位拿旧尺子的同学更加自卑,学习兴趣低落,甚至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消失的问题,不要一昧地对学生批判呵斥。这是我对这个教学片断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说得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多提珍贵意见
46、。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14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拟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悉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熟悉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熟悉,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简单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熟悉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受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头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