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技术规程.docx(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技术规程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设计53.1 一般规定53.2 地面构造53.3 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63.4 地面传热量的计算73.5 水系统设计93.6 温控与热计量104 材料124.1 一般规定124.2 模块保温板与均热层材料124.3 装饰面层与粘结层材料134.4 绝热层材料134.5 水系统材料134.6 温控装置145 施工155.1 一般规定155.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施工方案165.3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175.4 供热供冷管系统的施工175.5 面层和粘接层施工185.6 成品保护196 验收、调试及运维206.1 一般
2、规定206.2 质量验收216.3 水压试验216.4 调试与检测226.5 运行管理226.6 维护与保养23附录A24附录B26附录C40本标准用词说明42引用标准名录43条文说明46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Design53.1 General Requirements53.2 Floor Structure53.3 Room Heating Load and Cooling Load Calculation63.4 Floor Heat Transfer Calculation73.5 Water System Design93.6
3、Temperature Control and Heating Metering104 Materials124.1 General Requirements124.2 Module Insulation Board and Heat Distribution Course Material124.3 Decorative Surface Layer and Adhesive Layer Material134.4 Insulation Material134.5 Water System Material134.6 Temperature Control Equipment145 Const
4、ruction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155.2 Construction Scheme of Dry Integration Floor Radiant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165.3 Pro-grooved Insulation Board Module Laying175.4 Construction of Heating and Cooling Pipe System175.5 Surface Layer Construction185.6 The Finished Project Protection196 Acceptan
5、ce,Debugging,Maintenance206.1 General Requirements206.2 Quality Acceptance216.3 Hydrostatic Testing216.4 Debugging and Testing226.5 Operation Management226.6 Maintenance23Appendix A24Appendix B26Appendix C4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42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3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
6、41 总则1.0.1 为规范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以低温热水为热媒及以高温冷水为冷媒的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维等。1.0.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12 术语2.0.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 prefabricated floor radiant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末端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将供热供冷管敷设在预制模
7、块的沟槽中并与沟槽尺寸吻合且上皮持平,采用管线分离方式设计及干式工法施工的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2.0.2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 pre-grooved insulation board module在工厂预制的、用于现场拼装敷设供热供冷管、带有固定间距和尺寸沟槽的模块保温板,上铺均热层。2.0.3 均热层 heat distribution course铺设在模块保温板表面、可使供热供冷管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均匀传递的金属或非金属导热层。2.0.4 管线分离 pipe and wire detached from skeleton建筑结构体中不埋设设备及管线,将设备及管线与建筑结构体相分离的方式。
8、2.0.5 干式工法 non-wet construction指现场采用干作业施工工艺的建造方法。2.0.6 粘结层 adhesion course用于粘结石材、地砖等面层与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的胶粘剂形成的薄层。2.0.7 装饰面层 decorative surface course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包括石材、地砖及木地板等。2.0.8 垫层 cushion course铺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之下的薄层,可起到隔潮、降噪、增加地面平整度等作用。2.0.9 防潮层 moisture barrier course防止建筑地基或土壤的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2.0.10 隔离层 i
9、solating course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透过地面的构造层,也称防水层。2.0.11 绝热层 insulating course辐射供冷供暖中,用于阻挡冷热量传递,减少无效冷热损失,在现场单独铺设的构造层。2.0.12 分水器、集水器 water distribution manifold, water collection manifold用于连接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供水管或回水管和各供热供冷管分支环路的配水和汇水装置。2.0.13 混水装置 water mixing device热源或冷源的一部分供水和回水进行混合,获得户内所需供水温度的装置。2.0.14 温度控制器 thermo
10、stat能够测量温度并发出控制调节信号的温度自控设备,简称温控器,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室温型、地温型和双温型温控器。2.0.15 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数 predicted mean vote of thermal sensation(PMV)以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的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是人群对于热感觉等级投票的平均指数。2.0.16 体感温度 operative temperature假想的黑色包围体的均匀温度,人在该包围体中的辐射换热及对流换热量与在实际非均匀环境的换热量相同,也称为操作温度。2.0.17 露点温度 dew
11、 point temperature在恒定气压条件下进行冷却时,空气中的蒸汽压饱和,相对湿度达到 100%时的温度。2.0.18 热响应时间 thermal response time当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工况发生阶跃变化时,其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达到总变化幅度的 95%所消耗的时间,用来表征辐射末端动态响应的快慢。3 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宜采用 3545,不应大于 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 10且不宜小于 5。地面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 3.1.1 的要求。表 3.1.1 地面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区域特征适宜范围最
12、高限值人员长期停留区域252729人员短期停留区域283032无人员停留区域3540423.1.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系统应结合除湿系统或新风系统进行设计,供水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12,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 5且不宜小于2。地面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下限值:人员短期停留为 19,人员长期停留为 21。3.1.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应具有快速的热响应及地面温度变化, 辐射末端的热响应时间不宜大于 45min。3.1.4 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宜选用热泵机组或热回收装置。3.1.5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 0.
13、6MPa。3.1.6 采用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时,给水排水管道、供冷供暖管道及电气管线等应采用管线分离方式进行综合设计。3.1.7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工程应提供建筑负荷计算书、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预制模块及管道平面布置图等,并应满足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 142 的相关要求。3.2 地面构造3.2.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确定,不同类型地面构造做法可按本规程附录 A 选用。辐射供冷供暖地面的构造应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1 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2 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地面);3 绝热层;4 垫层;5 模块保温板;6 均热层;7 供
14、热供冷管8 隔离层(对潮湿房间);9 粘结层;10 装饰面层。3.2.2 供冷供暖辐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土壤接触的底层为辐射地面时应提高模块保温板的最小热阻要求,模块保温板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2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3 潮湿房间地面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3.2.3 供热供冷管出地面与分水器、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部分应加柔性保温套管;与供冷供暖区域连接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或敷设在保温板上。3.2.4 当地面荷载大于地面供冷供暖的承载能力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3.3 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3.3.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
15、射供冷供暖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3.3.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设计时应以室内体感温度作为室内设计温度,按表 3.3.2 选择确定。表 3.3.2 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室内设计温度()热舒适度等级供热工况供冷工况平均热感觉指数室内体感温度平均热感觉指数室内体感温度级-0.5PMV022240PMV0.52426级-1PMV-0.518220.5PMV126283.3.3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表 3.3.3 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表 3.3.3 局部辐射供暖热负荷计算系数供暖
16、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比值0.750.550.400.250.20计算系数10.720.540.380.303.3.4 铺设供热供冷管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热负荷。3.3.5 采用集中热源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应考虑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的影响,房间热负荷应按公式 3.3.5 计算。Q = a Qj + qh M式中 Q房间热负荷(W);Qj按 3.3.13.3.4 计算出的房间基本热负荷(W);(3.3.5-1)考虑间歇供暖的修正系数,采用集中热源分户热计量的取 1.2 1.3,采用分户独立热源取 1.41.5;地表温度校核计算时取 1.0。qh房间
17、单位面积平均户间传热量(W/m2),可取 qh7W/m2;M房间使用面积(m2)。3.4 地面传热量的计算3.4.1 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传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地面供暖:pjnq = 8.92(t- t )1.1(3.4.1-1)地面供冷:q = 7 t pj - tn(3.4.1-2)式中:q单位地面面积向上的传热量(W/m2);tpj地表面平均温度(); tn室内设计温度()。3.4.2 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传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 b Q1(3.4.2-1)1FQ1 = Q - Q2(3.4.2-2)式中:q1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的传热量(W/m2);Q1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传热量(
18、W);F房间内铺设供热供冷管的地面面积(m2); 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Q按 3.3 节计算出的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W);Q2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的传热量(W)。3.4.3 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传热量不应使地表面平均温度高于 3.1.2 规定的最高限值, 地表面平均温度可按公式 3.4.3 计算。当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过高或过低时, 可通过设置其他供冷供暖设备、改变室内设计温度等措施调整地表面平均温度。地面供暖: q0.909tpj = tn + 8.92 (3.4.3-1)地面供冷:tpjq= tn - 7(3.4.3-2)式中:tpj地表面平均温度();tn室内设计温度();q单位地面面积向
19、上的传热量(W/m2)。3.4.4 辐射供冷供暖地面向上传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冷供暖地面与供冷供暖房间相邻时,其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传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规程附录B确定。3.4.5 地面辐射供冷供暖房间热媒供热量或冷媒供冷量,应包括辐射地面向上传热量和向下传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3.5 水系统设计3.5.1 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分户独立式供冷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3.5.2 户内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压力和资用压差等参数与冷热源不匹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或混水装置等措施。换热器或混水装置宜接近终端用户。3.5.3 采用集中
20、热源或冷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冷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2 每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 3 户;3 共用立管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的管道井内;4 每户入口装置宜设置在户内,入口装置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必要时设置的热交换器或混水装置。3.5.4 独立冷热源的户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应符合户内供冷供暖系统的需求;系统定压值应符合供热供冷管的承压要求。3.5.5 应按下列原则设置分水器、集水器的分支环路1 现场敷设供热供冷管时,各环路供热供冷管长度上限宜根据压力损失或管径确定;2 每个主要房间应配置独立的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供热供冷管或输
21、配管可以串联;3 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或冷负荷时,各区域应配置独立的环路。3.5.6 供热供冷管的敷设间距和预制模块的铺设面积,应根据管线分离方案、地面向上传热量、室内设计温度、平均水温等确定。3.5.7 供热供冷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流速不宜小于 0.25m/s。3.5.8 分水器、集水器直径应不小于总供回水管直径,且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主分支环路均应可单独关断。3.5.9 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集水器上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3.5.10 分水器、集水器、阀门及附件等安装位置参考地面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施工安装12K404,供冷时应采取防结露
22、措施。3.6 温控与热计量3.6.1 采用集中供暖的住宅,应设分户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并应符合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 173 的规定。3.6.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暖应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地面辐射供冷宜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3.6.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两种方式,作法参考地面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施工安装12K404。自动控制阀宜采用电热式控制阀,也可采用自力式温控阀和电动两通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支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房间或区域的室内温度;2 当采用总体控制时,
23、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整个用户或区域的室内温度。3.6.4 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不宜设在外墙上,设置高度宜距地面 1.4m,或与照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3.6.5 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的附近,当无法布置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覆盖或遮挡,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模块保温板表面的均热层上。3.6.6 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型温控器。3.6.7 地面辐射供冷系统应设置防止地面结露的控制装置
24、,防结露控制宜采用温度传感器探测并计算露点的方法。4 材料4.1 一般规定4.1.1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的压缩强度不应低于 200kpa;以木地板作为装饰地面时,可不考虑木地板的破坏强度;以地砖作为装饰地面时,应参照国家标准陶瓷砖GB/T 4100,根据屋内实际荷载选用高破坏强度地砖。 4.1.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所使用的材料,应根据系统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建筑荷载、建筑设计寿命、现场防水、防火以及施工性能等要求,经综合比较后确定。4.1.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出具有效证明文件或检测报告。4
25、.2 模块保温板与均热层材料4.2.1 模块保温板材料应采用导热系数小,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材料,并且不含殖菌源,不得散发异味及可能危害健康的挥发物。4.2.2 模块保温板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材料、挤塑聚苯乙烯材料及硬质聚氨酯材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T 10801.1、GB/T 10801.2 及 GB/T 21558 的规定。4.2.3 模块保温板热阻不应小于表 4.2.3 的要求,保温板上铺设的铝制均热板厚度不宜小于表 4.2.3 的要求,导热系数不应小于 237W/(mK);采用其他导热材料时,其最小厚度应按表 4.2.3 规定采用热阻相同原理进行换算。表 4.2.3 模块保温板最小热
26、阻及铝制均热板最小厚度设备类型保温板总厚度最小热阻(m2K/ W)铝制均热板最小厚度(mm)管间距200mm管间距200mm管外径(mm)100.70.20.4120.85161.0201.154.2.4 模块保温板的沟槽尺寸应与敷设的均热板沟槽外径相吻合。均热板沟槽的 内径应与敷设的供热供冷管外径相吻合,且供热供冷管的被包裹率不宜低于 65%。4.3 装饰面层与粘结层材料4.3.1 以地砖或石材作为装饰地面时,应采用胶粘剂粘结面层与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胶粘剂的有害物质释放量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 规定的要求。4.3.2 粘结层厚度不应大
27、于 5mm,粘结强度不应小于 0.4MPa。4.3.3 以木地板作为装饰地面时,木地板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暖用实木地板技术要求GB/T 35913 和行业标准地采暖用木质地板LY/T 1700 的规定。4.4 绝热层材料4.4.1 与土壤接触的底层为辐射供冷供暖地面时,模块保温板的最小热阻应在表4.2.3 的基础上增加 0.5m2K/ W。4.4.2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为辐射供冷供暖地面时,设置的绝热层热阻不应小于 1.0 m2K/ W;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辐射供冷供暖地面时,设置的绝热层热阻不应小于 0.75 m2K/ W。4.5 水系统材料4.5.1 供热供冷管(含复合
28、管)应满足设计使用寿命、施工和环保性能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供热供冷管的使用条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冷热水系统用热塑性塑料管材和管件GB/T 18991中的4级;2 供热供冷管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3 管道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相应标准中的各项规定与要求;4 供热供冷管宜使用带阻氧层的管材。4.5.2 分集水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热水用分集水器GB/T 29730 中的要求。4.6 温控装置4.6.1 温度控制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外观不应有划痕,应标记清晰、面板扣合自如、温度调节部件使用正常。4.6.2 供水温度控制用自动调节阀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5 施工5.
29、1 一般规定5.1.1 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工程质量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5.1.2 施工图深化设计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修改设计应有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文件,并经原工程设计单位批准后方可施工。5.1.3 施工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应己批准,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文件应齐全并已完成技术交底;2 材料进场检验应己合格并满足安装要求;3 施工现场应具有供水或供电条件,应有储放材料的临时设施;4 士建专业应已完成墙面抹灰(不含面层),外窗、外门应已安装完毕,地面应己清理干净,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应经过验收;5 相关电气预埋等工程应已完成;
30、6 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 。在低于 0 的环境施工时,现场应采取升温措施,但不得采用明火。5.1.4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和供热供冷管的运输、存储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2 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3 不得曝晒雨淋,宜储存在温度不超过 40 且通风良好和干净的库房内;4 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并应远离热源。5.1.5 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有机溶剂接触污染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及供热供冷管的表面。5.1.6 施工时不宜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作业,所有地面留洞应在模块铺设施工前完成。5.1.7 地面平整度应该达到铺设
31、地板要求,每两米内的允许误差不应大于 3mm, 且应干燥、无杂物、无积灰、无损伤;墙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5.1.8 施工过程中,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管路应按照图纸进行铺设,并汇集到分集水器。5.1.9 施工过程中,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等供热供冷管敷设区域,严禁穿凿、穿孔或进行射钉作业。施工人员严禁踩踏供热供冷管,不得在施工过程中对模块、供热供冷管造成损伤。5.1.10 施工过程中,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中供热供冷管应采取防结露和绝热措施。当供热供冷管道固定于梁柱等钢构件上时,应采用绝热支架。5.1.11 施工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应准确标注供热供冷管敷设位置。5.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
32、统施工方案5.2.1 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施工。5.2.2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施工节点图、原始工作面至面层的剖面图的位置等;3 主要材料、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规格、型号等及保管存放措施;4 施工工艺流程及各专业施工时间计划;5 施工、安装质量控制措施及验收标准,包括: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 供热供冷管安装,分水器和集水器施工质量,水压试验,隐蔽前、后综合检查, 环路、系统试运行调试,竣工验收等;6 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7 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措施。5.2.3 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组件、配件、预制沟
33、槽保温板模块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进场时应做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5.2.4 供热供冷管、输配管及管件进场,应由供冷供暖工程的施工单位对管材壁厚等外观指标进行现场复试检验;并会同监理单位在复试检验合格的产品中取样, 送有见证检验资质机构进行检验。检验项目、指标及测试方法应按照相关产品标 准规定。5.2.5 干式一体化地面供冷供暖系统各部件进场后由供冷供暖工程的施工单位会 同监理单位取样,送有见证检验资质机构进行供热供冷量及其反向传热损失检验, 检验数量为每个规格抽捡一个。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辐射供冷及供暖 装
34、置热性能测试方法JGT 403 的有关规定。5.2.6 阀门、分水器和集水器组件安装前,应做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验应在每批数量中抽查 10% ,且不得少于一个。对安装在分水器进口、集水器出口及旁通管上的旁通阀门,应逐个做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5.2.7 阀门的强度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严密性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1 倍,公称直径不大于50mm 的阀门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持续时间应为15s , 其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且壳体、填料及密封面应无渗漏。5.3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5.3.1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应平整,模块间相互结合应紧密无明显缝隙,接缝应粘结平顺,宜采用铝
35、箔胶带粘结。直接与土壤接触或有潮湿气体侵入的地面应在模块铺设前铺设防潮层。5.3.2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时,可将相同规格的标准模块拼接铺设。当标准模块的尺寸不能满足要求时,可用工具刀裁下所需尺寸的模块对齐铺设。相邻模块上的供热供冷管位置应互相对应,紧密依靠。5.3.3 带木龙骨的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铺设时,应在安装木龙骨后铺设标准模块板和填充板,在供热供冷管需要穿过木龙骨的部分,对应开切沟槽,详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施工安装12K404。5.4 供热供冷管系统的施工5.4.1 供热供冷管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供热供冷管的选型、管径、璧厚符合设计要求;应检查供热供冷管外观质量
36、和管内部无杂质,确认后方可施工。5.4.2 供热供冷管应按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敷设,应保持平直并完全嵌入模块中沟槽;供热供冷管安装完毕或中断时,敞口处应随时封堵。5.4.3 供热供冷管切割,应采用专用工具;切口应平整,断口面应垂直管轴线。5.4.4 供热供冷管安装时应防止管道扭曲;弯曲管道时,圆弧的顶部应加以限制, 并用管卡进行固定,不得出现硬折弯;当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有弯曲段时,应按其沟槽走向安装管路。5.4.5 敷设在地面面层下的供热供冷管不应有接头。5.4.6 在分水器、集水器附近以及其他局部供热供冷管排列比较密集的部位,宜采取绝热措施。5.4.7 分水器、集水器宜在开始铺设供热供
37、冷管之前进行安装。水平安装时,宜将分水器安装在上,集水器安装在下,中心距宜为 200mm,集水器中心距地面不应小于 300mm。5.5 面层和粘接层施工5.5.1 面层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1 供热供冷盘管安装完毕,验收合格;2 供热供冷管水压试验合格且处于有压状态;3 温控器安装盒穿管己布置完毕;4 已通过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安装工程验收。5.5.2 石材、面砖在与内外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 10mm 宽伸缩缝;木地板铺设时,应留不小于 14mm 的伸缩缝。伸缩缝应从模块保温板的上边缘做到高出装饰层上表面 10mm20mm,装饰层敷设完毕后,应裁去多余部分。伸缩缝填充材料宜采用
38、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5.5.3 以木地板作为面层时,铺设施工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辐射供暖木质地板铺设技术和验收规范WB/T 1037 的有关规定。5.5.4 面层可按下列方法施工:1 木地板装饰面层可直接铺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上。木地板配带的可发性聚乙烯(EPE )垫层应铺设在模块之下,不得铺设在模块之上;2 铺设石材或地砖时,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及其供热供冷管上,应设置粘结层将石材或面砖粘结。5.5.5 卫生间应设两层隔离层,过门处应设置止水墙,在止水墙内侧应配合土建专业做防水。供热供冷管穿止水墙处应采取隔离措施。5.6 成品保护5.6.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管施工验收完毕,
39、宜对表面进行覆盖保护, 防止铺装面层时造成损坏。5.6.2 保护层可采用透气性强的无纺布(丙纶布)、亚克力板、胶合板等材料。5.6.3 保护层铺装需平整严密,边角及接缝宜用胶带固定,不得翘起移动。5.6.4 通道及房间进出口等踩踏频繁处应进行重点保护,采取临时覆盖具备一定强度的保护层等方法,有效防止对模块保温板及供热部件造成损伤。5.6.5 地面面层施工时,应保护作业面的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不受损坏,保证供冷供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6 验收、调试及运维6.1 一般规定6.1.1 检查、验收及调试应由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监理单位组织各相关专业进行检查和验收,并应做好记录。工程质量检验
40、表可采用本规程附录 C 格式。6.1.2 专业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工程质量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6.1.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和验收:1 供热供冷管、分水器、集水器、阀门、配件、模块保温板和温控及计量设备等的质量;2 原始工作面、面层、隔离层、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防潮层、伸缩缝等施工质量;3 管道、分水器、集水器、阀门和温控及计量设备等安装质量;4 隐蔽前、后水压试验;5 管路冲洗;6 系统试运行。6.1.4 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1 施工图、竣工图和设计变更文件;2 主要设备和管材、配件等主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3 中间验收
41、记录;4 冲洗和试压记录;5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6 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记录;7 现场见证复验材料和产品的检验报告;8 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性能检测报告;9 工程使用维护说明书。6.2 质量验收6.2.1 系统安装完毕后,在面层施工前,应按隐蔽工程要求,由监理单位组织各有关人员进行中间验收。6.2.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中间验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的厚度、材料的物理性能及铺设应符合设计要求;2 供热供冷管、供热电缆的材料、规格及敷设间距、弯曲半径、固定措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3 供冷供暖地面构造按要求设置;4 伸缩缝应按设计要求敷设完毕;5 供热供冷管管路与分水
42、器、集水器的连接处在试验压力下无渗漏;6 地面面层范围内供热供冷管不应有接头,弯曲部分不得出现硬折弯现象;7 阀门启闭灵活,关闭严密;8 面层平整,表面无明显裂缝。6.2.3 温控及计量装置、分水器、集水器及其连接件等安装后应有成品保护措施。6.2.4 伸缩缝位置出壁面位置的套管应有固定措施。6.2.5 预制沟槽保温板模块、管道部件、原始工作面、面层施工技术要求及允许偏差满足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 的要求。6.3 水压试验6.3.1 水压试验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压试验应在系统冲洗之后进行;系统冲洗应对分水器、集水器以外主供、回水管道冲洗合格后,再进行室内供暖系统的冲洗;2 水压
43、试验应以每组分水器、集水器为单位,逐回路进行;3 供冷供暖装置户内系统试压应进行两次,分别为铺设面层之前和之后;4 水压试验之前,对试压管道和构件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5 冬季进行水压试验时,在有冻结可能的情况下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 试压完成后应及时将管内的水吹净、吹干。6.3.2 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 1. 5 倍以上,其试验压力不应小于 0.6 MPa。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下,稳压 1h ,其压力降不应大于 0. 05MPa ,且不渗不漏。6.4 调试与检测6.4.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未经调试,严禁运行使用。6.4.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的试运行调试
44、,应在具备正常供冷供暖和供电的条件下,由施工单位在建设单位配合下进行。6.4.3 初始供暖时,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应控制在设计供水温度,并保持该温度运行不少于 24h;在设计供水温度下应对每组分水器、集水器连接的供热管逐路进行调节,直至达到设计要求。6.4.4 初始供冷调试应在除湿系统或新风系统调试后进行,供冷系统的供水温度应控制在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1以上,降低直至达到设计供水温度,并保持该温度运行不少于 24h。在设计供水温度下应对每组分水器、集水器连接的供冷管逐路进行调节,直至达到设计要求。6.4.5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调试完成后,宜对下列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5、1 地板表面平均温度满足本规程第 3. 1. 1 条和第 3.1.2 条的规定;2 室内温度满足设计要求;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进出口水温度及温差满足设计要求。6.4.6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供冷供暖效果宜以室内体感温度作为评价依据。6.5 运行管理6.5.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在冬季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并设置相关防冻措施,特别是间歇运行、供暖初期、供暖末期,确保系统不被冻结。6.5.2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宜设置远程控制装置,方便系统在间歇运行时预开关机等控制。6.5.3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应设置联动控制,确保系统高效运行。6.6 维护与保养6.6.1 干式一体化地面辐射供冷供暖系统首次运行前注水时应充分排气。系统每年首次运行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