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docx

上传人:老朋 文档编号:9419935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2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目 次1 总则12 术语33 基本规定44 宏观发展64.1 评估分析64.2 规划评估64.3 产业发展85 生态更新115.1 评估分析115.2 绿色建筑115.3 可持续场地135.4 资源利用166 活力感知216.1 评估分析216.2 公共活力216.3 服务设施247 文化传承277.1 评估分析277.2 历史价值277.3 文化氛围308 运营管理338.1 评估分析338.2 商业运营338.3 物业管理35附录 A 文化氛围满意度调查问卷38附录 B 评估适用表不同项目类型40本标准用词说明42引用标准名录431 总则1.0.1 为

2、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的实施效果,规范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运营后评估工作,制订本标准。【条文说明】近年来,为推进全国既有工业园区改造,发改委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 年),2014 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以推进全国既有工业园区的规划改造。根据调研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既存的城市工业区达 2 万多个,随着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各个城市越来越多的既有城市工业区逐渐浮现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缺乏绿色发展动力等问题, 且这些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为解决以上

3、问题,我国于 21 世纪 10 年代初拉开了城市旧工业区改造升级的序幕,目前许多旧工业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升级。根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已有 181 个工业区更新案例,且老旧工业区更新改造案例仍然在不间断的出现。如此之多的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工程实践后,都会面临运营效果评测的实际问题。研究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对象、范围和内容,建立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的标准化体系,能够快速有效的填补目前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标准的缺失,适应当前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的后评估需求。1.0.2 本标准适用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为城市公共功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生活功能、可

4、持续生态修复四种类型的后评估。【条文说明】本标准主要用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评估。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现状及运营模式,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后继功能主要分为四类:转变为城市公共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原有产业升级或者转变产业类型);转变为城市生活功能(用地性质转变为居住性质,进行房地产开发);可持续生态修复(城市公园)。项目物业运营单位、政府管理部门、项目业主和用户均可使用本标准,以进一步明确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在宏观发展、生态更新、活力感知、文化传承、41运营管理方面的运营效果,并通过后评估发现可提升空间,以促进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策划和运营水平的不

5、断优化。1.0.3 本标准是对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在宏观发展、生态更新、活力感知、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条文说明】通常项目的运营使用和维护占据了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最长的时间,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评估即对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运维阶段的实施效果、使用满意度及周边发展影响等因素进行主客观的综合评估。本标准重在评估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在宏观发展、生态更新、活力感知、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效果。1.0.4 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开展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评估的前提条件。

6、本标准重点是对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的宏观发展、生态更新、活力感知、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并未涵盖通常项目所应具备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安全、消防等要求,故参评项目应首先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既有城市工业区 existing industrial areas处于城市中心区或鼓励发展区,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区域,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相关的生产或工程。2.0.2 公共开放空间 public open space外部开辟出全天开放供公众使用的空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水体和城市广场等。2.0.3 城市公共功能 public function o

7、f urban既有城市工业区改造后继功能以创意园区、城市公共空间模式为主,并能够提供城市公共活动的区域。 2.0.4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0.5 非传统水源 unconventional water sources区别于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地表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 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6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区别于非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

8、热能等。2.0.7 生活圈pedestrian-scale neighborhood以居民步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界限所围合,配套相应标准设施地区。3 基本规定3.1.1 本标准提出了项目后评估方法,后评估项目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项目整体进行评估。【条文说明】当需要对某转型升级后的既有城市工业区进行评估时,由于有些评估内容是针对该工程项目设定的,或该工程项目中的单体建筑或某片区域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方案,难以仅基于单体建筑或部分区域进行评价,此时,应以该建筑或区域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为基准进行评价。计算系统

9、性、整体性指标时,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计算区域的边界应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3.1.2 后评估项目应具有明确连续的规划用地范围。【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应具有明确的边界,可以是城市主次干道、河道、标志明显的地标设施等围合的单个区域,也可以是多个片区的组合。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后的边界宜与城市规划体系中的编制单元进行衔接。3.1.3 项目后评估应满足下列条件:1 项目规划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定规划要求,以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进行转型升级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 场地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地下水和土壤污染。3

10、 建筑工程已竣工验收;4 所有配套设施建成并达到使用条件;5 具备连续 3 年以上的运营数据。【条文说明】款 1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参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标准重点在于评估项目前期规划应符合资源节约、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款 2 本条对项目的选址和危险源避让提出要求。场地与各类危险的距离应满足相安全防护控制要求,对于场地中不利于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能够避让、防止护控制等措施。款 3 项目中的建筑工程基本已竣工验收;款 4 根据评估时的相关技术资料,将已规划的相关技术及配套设施建成并达到使用条件。款 5 连续 1 年的运营数据是评估的基础条件。3

11、.1.4 项目后评估实施流程应包括前期调研、数据收集、检测检验、指标分析4 个步骤。【条文说明】本条提供了项目后评估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根据城市公共功能、产业转型升级等不同项目类型,组织在环境质量、文化保护、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前期资料调研;数据收集:根据前期调研资料,按照评估指标内容,收集项目所在行政区域 GDP、项目建造时间、绿化面积、文娱活动举办频率等评估所需数据;检测检验:根据评估需求,展开对水质、文化氛围满意度等方面的检测检验;指标分析:基于前期调研、数据收集及检验检测成果,通过仿真模拟、对比法、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分析。4 宏观发展4.1 评估分

12、析4.1.1 根据发展目标定位,针对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运营期,从规划情况、政策支持、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宏观发展后评估。【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宏观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总体经济的 发展水平、针对性扶持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基础功能的实现等方面。这些因素促 进了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是运营管理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宏观发展主要评估在规划情况、政策支持、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表现。4.1.2 规划发展后评估调研应包括项目调研、政策调研、规划调研等相关资料。【条文说明】宏观发展后评估过程中需进行资料调研收集的内容包括项目规划文化、上位政策、经济发展等,因此需调研收集

13、项目相关规划资料、政策资料、项目产业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4.1.3 规划发展后评估数据收集应包括功能定位、土地出让信息、人口信息、相关规划、产业经济等。【条文说明】宏观发展后评估过程中需进行数据收集的内容包括项目功能规划定位、详细土地出让地块信息、现状人口数据、相关规划文件、产业经济数据等,因此需采取线下调研收集、线上数据采集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4.2 规划评估4.2.1 项目应具有绿色生态、以人为本、智慧人文等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技术导则等相关方案,以及生态环境、建筑保护与绿色更新、资源与碳排放、信息化管理与人文等专项规划。【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后评估是针对项目

14、运营阶段评估,运营的效果与前期的规划息息相关,具有绿色生态、以人为本、智慧人文内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技术导则等是控制工业区转型升级指导建设开发主体的法定和技术文件,能够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各建设开发主体落实绿色、生态、低碳、智慧理念。本条核查项目相关规划情况,包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市政、交通、能源、水资源利用、碳排放、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等。4.2.2 结合项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等特征,项目应合理规划建设各种配套设施。【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涉,需充分考虑不同项目在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各种配套设施,为项目提供一个良好转型

15、升级运营环境。明确项目转型的类型,对项目设置的配套设施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估,城市公共功能、产业转型升级类型项目,结合项目产业发展定位,配套相应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如城市公共功能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类,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 具备多项使用功能 (工作、休闲、居住),结合功能配备满足数量的多功能公共领地及相应服务设施,提供人们聚会交流的空间,应具有活跃、渗透性强、临街地带的街道,以及一些活动的结点,便于人们在其间很容易走动;针对城市生活功能类,公共设施按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等配置配套设施满足; 针对可持续生态修复类,按照公园、湿地等定位,配建相应的服务设施,如标识系统、休闲设施、无障

16、碍设施等。本条通过查阅相关规划文件、竣工图纸、相关图纸图像等资料,采集现状设施 POI 等数据分析,并现场核查。4.2.3 空间形态、色彩风貌、建筑体量、照明规划以及标识系统等方面,项目应符合当地城市设计要求,体现项目自身文化特征。【条文说明】为保护城市风貌和塑造工业区特色,项目内涉及的城市核心区、历史风貌保护区、新城城区、重要街道、滨水地区等应塑造工业区转型升级风貌特色。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分析,对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的建设风貌影响评估。结合居民生活和城市公共活动需要,分析项目在交通设施、市政设施、景观照明、 街道家具的合理布置情况,项目是否已充满特色和活力。本条通过查阅相关规划文件、竣工图

17、纸、相关图纸图像等资料,进行现场核查。4.2.4 项目可合理科学开发地下空间,鼓励地下空间与土地使用功能一体化开发。【条文说明】针对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评估,包括用地布局上是否采用了立体联动设计策略,以及对地上建筑、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停车场库、下沉广场、综合管廊、人防设施以及海绵型设施型绿地的功能空间一体化设计情况。针对城市公共功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生活功能、可持续生态修复类型项目特点,分析交通与土地开发模式,包括在轨道公交站点处布置了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绿化广场用地等其他类别用地的混合开发和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土地使用的效率使用情况。本条通

18、过查阅相关规划文件、竣工图纸、相关图纸图像等资料,进行现场核查。4.2.5 建立动态规划调整与完善机制,根据项目所在城市最新顶层规划,对项目规划功能定位实施动态优化调整。【条文说明】建立规划动态优化调整完善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有利于项目处于良性运转环境中。通过分析项目当前功能定位与当地最新顶层规划匹配程度,对规划目标及内容进行把关控制;依托现有建设管理的主要工作,进一步向规划和运维管理两端延伸。通过政策性文件、导则标准等形式,将最新顶层规划的要求体现在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环节,并通过后期项目的设计审查确保规划阶段的要求得到精准落地实施。定期评估和发布项目转型升级的进展及实际成效,动

19、态优化项目功能定位,确保各规划目标、重点领域发展得以实现,取得实效,为后期项目提供更科学合理规划依据与指导。本条通过查阅相关规划文件、政策文件等资料,进行核查。4.3 产业发展4.3.1 项目所在行政区域 GDP 增长值应达到目标值。【条文说明】项目转型涉及到城市更新开发或产业技术提升等投入,需要企业、政府等相应主管部门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项目顺利的转型升级及转型。查阅后评估当年度工业区所在市(区)的 GDP 实际增长值,并与设定的年度增长目标值进行比较,实现目标则视为具备经济潜力。本条通过查阅所在行政区域历年 GDP 数据及其他经济发展资料,进行核查。4.3.2 项目现状产业与经济发展应

20、具备一定优势及发展潜力。【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目标之一是为了后续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动能,因此具备发展潜力和活力是必要的。明确项目转型的类型,结合城市公共功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生活功能、可持续生态修复类型特点,分析不同功能类型下的项目产业优势,其中可持续生态修复类型属于公园公益型,自身不具备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力,本身可为周边用地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活力;城市公共功能类多为文化创意园形式,涉及的产业主要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分析产业活力与前景走向;产业转型升级类,属于适

21、应地区发展和市场竞争,通过提高技术和生产能力激活产业动力,分析技术提升后的经济潜力;城市生活功能类,转型后为居住为主混合部分商业的生活功能,分析其商业发展潜力。本条通过查阅项目产业经济材料及数据,进行核查。4.3.3 动态优化项目产业结构,对项目的工业用地、产业用地设置产业类别负面清单。【条文说明】对严格管制污染企业,减少生产活动对场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意义重大。根据项目特点,对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严格控制三类工业及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进入,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类工业区,加强区内产业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鼓励形成循环经济链,严格控制区内单位生产总

22、值能耗、水耗等资源消耗量,同时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尽量降低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各类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本条通过查阅产业规划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核查。4.3.4 项目宜编制并实施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生产等指南。【条文说明】根据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鼓励项目统筹开展重点领域的绿色创建行动,在理念、政策、教育、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形成多方联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绿色生

23、活办公方式。汇总项目在以上领域编制的绿色指南,分析项目在各方向绿色实施情况,如绿色社区,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社区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消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在改造中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材料,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绿色建筑方面编制了指导规划建设的技术导则,开展了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等。本条通过查阅相关绿色指南等资料,进行核查。4.3.5 应有保障项目良好运营的支持政策、资金政策。【条文说明】项目所在地建立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机制,对支持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应制定支持政策、资金政策。支持政策包括激活土地混合开发

24、容积率补贴、生态修复计划与废弃设施规划、新技术应用支持政策、配套设施的规划用地保障、城市更新政策等;资金政策如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新技术应用专项资金、更新改造专项资金、涉及重大示范工 程的专项资金等。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持续保障项目顺利转型升级。本条通过查阅相关支持政策、资金政策等资料,进行核查。5 生态更新5.1 评估分析5.1.1 提升项目生态效益和环境品质,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运营期应从场地自然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绿色化建设、生态网络空间营造等方面开展生态更新评估。【条文说明】既有城市工业区的场地生态环境复杂,建设之初多未进行生态评估。生态更新后评估内容包括场地自然环境

25、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绿色化建设、生态网络空间营造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项目生态效益和环境品质。5.1.2 生态更新后评估调研应包括场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再生能源勘查报告、建筑能耗分析报告等内容。【条文说明】生态更新后评估应对场地生态环境中的土壤、水、风环境、能源资源等展开调研,需调研收集的材料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可能生能源潜力以及建筑能耗情况等。5.1.3 生态更新后评估数据收集应包括场地气候气象数据、降雨数据、温度数据、建筑运行数据、可再生能源勘查数据、固废资源统计数据等内容。【条文说明】生态更新后评估涉及绿色建筑、可持续场地、资源利用等方面,需收集气候气象数据、降雨数据、温度数据、建筑运

26、行数据、可再生能源勘查数据、固废资源统计数据等内容。5.2 绿色建筑5.2.1 新建建筑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 其中新建民用建筑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 40%。【条文说明】绿色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标准的规定。2020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 2022 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 70%。鼓励执行新建民用建筑二星级绿色建筑要求,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 40%。计算方法如下: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 =新建建筑二星级以上建筑面积(m) 新

27、建建筑总面积(m) 100%由于涉及指标计算,故本条对新建建筑做如下界定:新建建筑为城市工业区提升与改造启动后新建建筑,不包含规划中保留和在建地块上的建筑。本条通过施工图审查和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绿色建筑均认可为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需查阅绿色建筑实施评估报告、绿色建筑标识证书、或能耗模拟分析报告等相关证明文件,并现场核查。5.2.2 鼓励既有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既有建筑的性能,保留的建筑项目应 100%实施绿色化改造。【条文说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主要抓手,得到社会高度关注。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要求,“到 2

28、020 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5 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 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 60%”。 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节能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考虑到工业区既有建筑热工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留建筑项目应 100%实施绿色化改造。计算方法如下: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比例 =绿色化改建筑建筑(m) 既有建筑总面积(m) 100% 由于涉及指标计算,故本条对既有建筑做如下界定:既有建筑为城市工业区提升与改造启动后,规划中保留的现状建筑。本条通过查阅绿色建筑实施评估报告,审查改造建筑项目清单、绿

29、色改造项目清单及改造效果评估等内容,并现场核查。 5.2.3 鼓励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超低能耗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 5%。【条文说明】超低能耗建筑一般泛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被动房、净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 中明确,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标准规定的建筑”。 鼓励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超低能耗建筑比例达 5%。计算方法如下

30、: 超低能耗建筑比例 =超低能耗建筑建筑(m) 新建建筑总面积(m) 100%评估过程中有认证标准的需获得认证标识,没有相应认证标准需符合相关技术导则或规范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明。5.3 可持续场地5.3.1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进行场地风环境分析,并满足以下要求: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 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 5Pa。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条文说明】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1. 5m 高处风速小于 5m/

31、s 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压差不超过 5Pa, 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夏季、过渡季通风不畅在某些区域形成尤风区或涡旋区,将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 0.5Pa 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对不同季节典型风向、风速可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中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季节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使用的气象参数建议依次按地方有关标准要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的

32、优先顺序取得风向风速资料。本条通过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进行评估。5.3.2 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项目噪声,宜采用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等技术降低交通噪声,并制定噪声管理制度,减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扰民投诉。【条文说明】本条旨在为项目创造良好的声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一般项目内主要噪声源来自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等。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设置声屏障、采用低噪声路面、在敏感区域采取稳静化措施等;施工噪声可通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措施在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

33、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根据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 声环境评价的要求,在高速路、高路、地面轨道交通道路两侧 30 米内存在敏感区(居住区、学校、敬老院、医院等)的区域均需建设声屏障。采用低噪声路面可一定程度降低道路交通噪声。低噪声路面一般采用具有大孔隙率的沥青混凝土,其表面有许多半露的微小孔隙,面层的空隙既可以吸收发动机与传动机件传播到路面的噪声,也可以把通过底盘反射回路面的轮胎噪声及其他来源的反射到路面的噪声进行有效的吸收。本条通过查阅道路噪声、施工噪声管理相关文件,环境噪声投诉信息,声屏障分布图,噪声显示牌、

34、禁鸣标志分布位置图等,并现场核查。5.3.3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进行场地热环境分析后有效降低场地温度 2。【条文说明】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 对居住区详细规划阶段的热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给出了设计方法、指标、参数。项目规划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场地内热环境的舒适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场地通风不良、遮阳不足、绿量不够、渗透不强的一系列的问题,降低热岛强度,提高环境舒适度。 本条要求项目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进行热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是指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如项目处于非居住区规划范围内,符合其城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 场地可采

35、取乔木、构筑物等遮荫措施、以及适当使用了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0.4 的铺装材料,来降低热岛效应。 评估时,查阅相关竣工图、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 5.3.4 适当提升绿地率,改善区域微气候。配建的绿地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应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植物种植应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且应无毒害、易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并应采用复层绿化方式。【条文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区,绿地分类规划等。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等标准规范,

36、城区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绿地空间可以改善工业区微气候,调节气温、调节湿度、调节气流;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减少空气含菌量;防止公共灾难,降低噪音、净化水体和防止水土流失。绿地率指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之和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计算方法:绿地率 = 各类绿地面积(m) 工业区建设用地面积(m) 100%评估时,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计算一次。绿地计算所用的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5.3.5 提高植物的数量和质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本地木本植物指数达

37、到 0.7及以上。【条文说明】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本地木本植物是原有天然分布或长期生长于本地,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并融入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对本地区原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环境不产生威胁的木本植物。 本地木本植物包括: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木本植物种及其衍生品种; 归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已逸生)及其衍生品种;驯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在本地正常生长,并且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种类)及其衍生品种,不包括标本园、种质资源圃、科研引种试验的木本植物种类。 首选乡土树种进行植物群落配置,合理利用水分、土壤、阳光等生态因子确定各层结构植物,符合相同地域环境条件植物群落展示的自然规律。 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38、是本地木本植物植物种数占本地植物种总数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本地木本植物植物种数(种) 本地植物种总数(种)纳入本地木本植物种类统计的每种本地植物应符合在建成区每种种植数量不应小于 50 株的群体要求。 评估时,查阅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和公共设施内的附属绿地的苗木表、本地木本植物指数计算书,并现场核查。 5.4 资源利用5.4.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本地政策及上位规划中的目标要求。【条文说明】海绵城市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

39、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应执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的相关规定。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留、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排入规划区域外)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100% 全年外排雨量全年总降雨量 100%评估时,查阅低影响开发措施的竣工图纸、相关运行维护措施,以及海绵城市和内涝防治效果监测数据和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并现场核查。 5.

40、4.2 合理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3%。【条文说明】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雨水更适合季节性利用,比如用于绿化、景观水体、冷却等季节性用途,同时雨水调蓄池在调蓄容积上增加雨水回用容积也可以作为杂用水补充水源使用。中水和全年降水比较均衡地区的雨水则更适合于非季节性利用,比如冲厕等全年性用途。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𝑊𝑢𝑅𝑢 =𝑊t 100%式中:WuWr+WsWhWoRu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Wu非传统水源用水量(m3/a); Wr雨水

41、利用量(m3/a); Ws海水利用量(m3/a); Wh河道水利用量(m3/a);Wo其它非传统水源利用量(m3/a);Wt用水总量(m3/a)。本条文涉及的非传统水源用水量、用水总量均为设计年用水量。评估时,查阅相关竣工图纸、设计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非传统水源水质检测报告。 5.4.3 游泳池、采暖空调系统、景观水体、非传统水源等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游泳池水质标准CJ/T 244、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2904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 等有关规定。【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规

42、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景观水体的水质根据水景功能性质不同,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详见下表。 景观水体水质标准 人体与水的接触程度和水景功能非直接接触、观赏性非全身接触、娱乐性全身接触、娱乐性适用标准补水水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水体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中的pH值、溶解氧、粪大肠菌群指标,并且透明度30cm游泳池水质标准CJ/T 244V类IV类评估时,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各类用水的水质检测报告。 5.4.4 勘查和评估项目内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可

43、利用量,合理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 0.5%。【条文说明】本条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且只包括工业区范围内安装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外电网中贡献给项目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tce) 一次能源消耗总量(tce) 100%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是指项目内年度利用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等)折算成的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总和,单位是吨标煤。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时,需分类型列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然后折算成一次能源消耗。 “一次能源消耗总量”

44、是指项目内消耗的各种能源折算成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总和,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市政设施消耗的各种能源,如电力、燃气、油等,单位是吨标煤,不包含人员采用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及汽车等交通出行的能耗及工业能耗。 评估时,查阅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评估报告、相关的管理文件,并抽样查验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5.4.5 回收利用再生资源进行,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70%。【条文说明】鼓励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减少项目建设和运管过程中因废物排放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并减少天然材料资源的消耗。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运作流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再生资源回收利

45、用率 =再生资源回收总量(t) 废弃再生资源总量(t) 100%评估时,查阅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审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情况、以及相关设施的运营情况,并现场核查。 5.4.6 编制详尽的碳排放清单,制定分阶段的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条文说明】碳排放指标的产生源于对核算各国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需求,最初的评价见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中,国际上逐步形成了国别排放指标、人均排放指标、单位 GDP 排放指标、国际贸易排放指标等,形成了从多个角度评价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指标体系。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关注的是以人为核

46、心的排放量评价,反映的是人均占有全球共同资源的情况,可以说是基于公平发展机会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关注项目主要管控基数-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单位建设土地上一切社会活动的低碳性;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关注的是以项目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碳排放量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创造经济价值过程中的低碳性。 以项目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称作为编制碳排放清单(也叫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排放清单有利于准确地掌握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关键类别,梳理主要领域排放状况,把握碳排放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减排目标、任务措施、实施方案。 制定目标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要求,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在充分调研国家、项目所在市和区的行政碳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项目自身的上位规划、功能定位等特征,制定项目的碳减排目标;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在项目碳排放清单的编制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分析方法,计算采用不同低碳模式强度下的碳减排目标。 本条查阅碳排放报告等相关材料,审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并与项目所在地区的碳减排目标进行对标。6 活力感知6.1 评估分析6.1.1 关注用户的多元需求,针对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道路交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