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静默奉献的教化工作者,通常须要用到教案来协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须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须要留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共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便利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篇一 1、学问与技能 (1)说明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说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分辨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熬炼运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
2、的区分和辨别,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说明来主动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看法。 (2)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验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实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固步自封
3、”,而是较为简单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爱好支撑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学习具有肯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中学对于“速度”的定义迥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旧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当相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依据初中
4、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相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老师应当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高一物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推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
5、力。 3、驾驭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实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推断分析实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学问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假如形变超过肯定限度,物体的形态将不能完全复原,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依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
6、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缘由、方向的推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推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驾驭的学问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缘由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肯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态变更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态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态改变,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试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探讨视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探讨时,通常将微小改变“放大”以利于视察。 高一物理教案篇三 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
7、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探讨比直线运动困难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学问的进一步延长,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困难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须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学问为基础。 从视察生活与试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相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洁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志向模型的科学探讨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状况,相识到须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协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探讨、试验探究、相互沟通等方式 ,
8、创设平台,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相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探讨圆周运动是特别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发学习热忱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相识建立志向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相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9、。 3、看法、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相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探讨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沟通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沟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敬重同学的见解,擅长与人沟通。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 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10、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 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视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相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 通过探讨、释疑、活动、沟通等方式,巩固所学学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视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
11、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协助,并与 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视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试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试验、动画为线索,注意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探讨、沟通、试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高一物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2、1、学问与技能 (1)说明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说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分辨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熬炼运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分和辨别,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说明来主动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看法。 (2)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
13、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验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实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固步自封”,而是较为简单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爱好支撑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学习具有肯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中
14、学对于“速度”的定义迥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旧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当相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依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相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老师应当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
15、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依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假如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比值定义
16、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假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变更,依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公式: 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t取
17、得特别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当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肯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依据上下文去推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高一物理教案篇五 一、引入新课 演示试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
18、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老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试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老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老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索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老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学问的连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老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觉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相识。) 老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试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