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docx

上传人:1868****340 文档编号:9417398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设计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须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一 一、学问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分。 二、实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常采纳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驾驭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的方法。 2、培育学生的迁移类推实力,抽象思维实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洁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困难方向,培育学生相识事物的规律,由简洁到困难。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分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学问的投影片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

3、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假如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4、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确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假如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立刻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5、: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其次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当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假如要精确地描述变

6、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需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起先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其次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

7、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爱好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

8、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育学生将物理学问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学问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解并描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

9、教案必修二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育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实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培育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实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难点: 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 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亮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解并描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学问。 二、进行新

10、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许多学生凭生活阅历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阅历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索片刻之后,老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探讨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

11、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假如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视,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视。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假如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老师讲解并描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需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减小发热,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好用价值。其次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

12、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探讨出来。解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方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方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需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需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需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意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依据公式,要使输电电流减小,而输送功率不变(足够大),就必需提高输电电压。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

13、器能把沟通电的电压上升(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运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旁边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探讨:高压电输到用电区旁边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平安,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沟通电的电压上升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假如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假如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假如采纳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

14、察旁边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学问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状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纳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相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实力目标:培育自学实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介绍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明确了物理公式在确

15、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教法建议 如何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和如何运用单位的问题已经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当中了,这里可以采纳自学的方法学习 探究活动 题目:探讨某一物理基本单位的由来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五 (一)引入: 1、复习 (1)什么是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波的反射和折射各遵循什么规律? 2、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波的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波的衍射现象: (1)用课件演示水波的衍射现象 (2)用投影仪投影水波的衍射现象 (3)总结得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接着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产生

16、明显衍射的条件: (1)用发波水槽演示波长相同的水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窄缝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2)视察现象 (3)演示波长不同的水波通过宽度相同的窄缝时产生的衍射现象,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4)视察现象 (5)分析现象,总结得到:当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大小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视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6)用cai课件模拟2和3的现象,加深理解。 (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1、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 2、在满意肯定条件时,一切波都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声波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为什么光波不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答案

17、: 1、因声波波长较长。 2、光波波长很短,不易找到这样小的障碍物或小孔。 (五)小结:用投影片出示思索题进行小结: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接着传播,叫波的衍射。 2、障碍物或小孔和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 (六)作业: 1、波的衍射现象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p 18练习四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2、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相识。 3、通过牛顿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索过

18、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觉与科学试验的方法论教化。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依据学生反映,调整讲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微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相识,又无法进行演示试验,故应加强举例。 三、教具 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学问,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须要一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供应的。另外我们还知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供应的呢?(

19、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试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试验:粉笔头自由下落。 同学们想过没有,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同学可能会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种力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是。)这个问题也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牛顿的结论也是:yes。 既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全部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

20、(二)教学过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头,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索吧。当时“日心说”已在科学界基本否认了“地心说”,假如认为只有地球对物体存在引力,即地球是一个特别物体,则势必会退回“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而认为物体间普遍存在着引力,可这种引力在生活中又难以视察到,缘由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答出:一般物体间,这种引力很小。如不能答出,老师可诱导。)所以要探讨这种引力,只能从这种引力表现比较明显的物体天体的问题入手。当时有一个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个规律:全部行星轨道半径的3次方与运动周期的2次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即开普勒第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

21、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别物体,它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假如改其中g为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恒量。(视学生状况,可强调与物体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个含义。) 应当说明的是,牛顿得出这个规律,是在与胡克等人的探讨中得到的。 2、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下面我们对万有引力定律做进一步的说明: (1)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

22、之间。虽然我们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导出的,但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太阳与行星都不是特别的物体,所以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也正因为此,这个引力称做万有引力。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比过于小了,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特别小,完全可以忽视不计。所以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 板书: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 其中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r,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两个物体相距很远,则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但假如是规则形态的匀称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例如物体是两个球体,

23、r就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3)万有引力是因为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从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确定,所以质量是万有引力的产生缘由。从这一产生缘由可以看出: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所学习过的电荷间的引力及磁极间的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分子间的引力。 3、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 牛顿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恒量g这个常数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说只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测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再测出物体间的引力,代入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测出这个恒量。但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了,它们间的引力无法测出,而天体的质量太大了,又无法测出质量。所以,万有引

24、力定律发觉了100多年,万有引力恒量仍没有一个精确的结果,这个公式就仍旧不能是一个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才奇妙地测出了这个恒量。 这是一个卡文迪许扭秤的模型。(老师出示模型,并拆装讲解)这个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牢固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假如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旁边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简单测定的。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

25、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特别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现在公认的g

26、值为6.671011。须要留意的是,这个万有引力恒量是有单位的:它的单位应当是乘以两个质量的单位千克,再除以距离的单位米的平方后,得到力的单位牛顿,故应为nm2/kg2。 板书:g=6.671011nm2/kg2 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特别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特别惊人的

27、: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了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引力,这个引力正比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反比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其大小的确定式为: 其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 另外,我们还了解了科学家分析物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我们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有所借鉴。 六、说明 1、设计思路:本节课由于内容限制,以老师讲授为主。为能够吸引学生,引课时设计了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但又没有细致思索过的问题。讲授过程中以物理学史为主线,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索问题。力争抓住这节课的有利时机,渗

28、透“没有肯定特别的物体”这一引起物理学几次革命性突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卡文迪许扭秤模型为自制教具,可仿课本插图用金属杆等焊制,外面可用有机玻璃制成外壳,并可拆卸。 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七 学问目标 (1)伽利略志向试验; (2)惯性概念; (3)驾驭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4)理解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5)能用牛顿第肯定律说明惯性现象 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实力;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学习科学的试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仔细的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

29、展历史,并着重讲解并描述了伽俐略的志向试验及其重要的试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变更物体速度的缘由 教法建议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肯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学问,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起先的相识就是对的,而是须要人类不断探究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3、重点讲解并描述伽利略志向试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变更物体速度的缘由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

30、重点:对伽利略志向试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志向试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相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志向试验: (1)动画模拟该试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缘由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试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试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冲突的焦点蚀是试试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志向试验:它是一个志向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建出的一种科学推理,志向化试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探讨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

31、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变更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留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变更物体速度的缘由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加探讨):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试验:惯性试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视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试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相互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学问敏捷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