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经营与管理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经营与管理思维.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成功经营与管理一、把握住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底线企业是什么?最简单的答案:企业是功利组织。什么是功利?最通俗的定义是:利益。如果上述两点成立,就可以界定:企业是追求组织利益的特定组织。对于所有企业来讲,持续地对利益的追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是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基因。在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企业是持续亏损 的企业,最失败的企业家是长期为企业带来赤字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违背了企业 和企业家最根本的本质。不能赚钱的企业是被异化了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想赚钱,但愿望永远代替不了现实,市场经济永远不相信眼泪, 也不相信愿望,它永远垂青于那些拥有实力和功力的企业。企业靠什么来实现自身对利益的
2、追求?靠企业自身的“功二 即依靠企业自 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功力、实力和业绩,来实现对利益的追求,即以企业内 部之“功力”,求外部市场之“利益”。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在非垄断的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 必须拥有内部自身的能力,才能持续地获取来自外部的利益。也就是说,企业当 前的获利水平,是由其目前所拥有的自身能力所决定的;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 是由其未来所拥有的自身能力的所决定的。当企业缺失自身的能力而追求外部利益时,必然走向投机或机会主义。在中 国企业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中,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确实为企业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机 会,也有许许多多的企业确实因抓住了机会主义而获得了暂时的高回
3、报。但暂时 的获利永远不是企业终极的目标,残酷的现实是许多企业因投机行为付出了巨大 的代价:有的陷入衰落,有的归于沉寂,有的走消亡,也有的因抛弃投机弥补自 身的能力而重生。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公平与公正性所在。这也决定了企业不得不作出理性的选择:保持内部“功”与外部“利”的均 衡。企业内部的“功”,即企业的内部能力又可以区分为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经营与管理是企业两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常用语,但常常被人 将其等同或者混同;在实际中,我们很多的迷惑,起源于对这些基本概念及常识 的错误理解。把握经营与管理的本质,也是正确把握公司政策的重要前提。经营,对于任何组织来讲,都是组织目的的最大化。实现
4、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赋予经营本身以下主要特征,并使得经营与管理有了本质性的差别。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效益并不是来自于企业的内部,企业的产品与 服务在未进入市场之前,仅仅存在理论上的效益,只有通过市场,实现从产品到 商品的惊险一跳,并被客户所认可之后,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效益。而管理的目的服从于经营的目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并不能解决企业赚钱的课 题,但它能为企业赚钱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管理就意味着高效率,管理就是与低 效率作斗争的工具与手段。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赋予管理本身以下主要特征,并使得管理与经营有 了本质性的差别。管理必须以工作绩效为核心。企业的效率在内部表现为工作绩效,它包括组 织的绩
5、效和个人绩效。效率来自于工作绩效,管理的高效率,是通过工作的高绩 效体现出来的。企业强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持续地提高组织内部每一个环节和每 个人的工作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率。管理必须保证工作有效率。管理起 源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的目的,管理的使命应服从于经营的使命。从这一层 意义上讲,管理定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管理的目标,同样也是衡量管理水 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二、经营与管理的动态均衡经营与管理在目标指向、定位与功能上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于是统一的,统 一于企业这一功能组织中,作为企业的两种职能,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进而实 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客户导向下的效益是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而管理的核
6、心价值观是效率。两者 无疑是有差异的,但也有共性存在,两者最重要的共性在于它同属企业的两种职 能。效益与效率的共同基础是绩效。因而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主张,这就是高绩 效。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为了组织的绩效而存在,是使一个机构 能够产生外部绩效的工具: 不论是经营的高效率,还是管理的高效率,其基础 都来自一个共同的价值链:外部绩效是企业效益的前提条件。从客户角度来看,其价值观非常朴实务实,低价、优质和完善的服务。他在 选择企业时,实际上是对企业效率和绩效的选择。因为只有实现高效率和高绩效 的企业,才能符合其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客户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观,经 营与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也由
7、此而定。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就如太极八卦图,两者在其中实现了完美结合,这也 就是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就是一种“有灰度”美。所谓的均衡,在经济学意义上 讲,就是指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每一方都同时达到了约束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利 益最大化目标,因而这种状态可以长期持续存在。经营管理的结合就是:依靠管理的高效率,来实现经营上的高效益。当然, 经营与管理的均衡并不排斥企业在重点上的关注。企业依据对方向与节奏的把握, 在一定时期将重点放在经营或管理上,正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者的均衡。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没有实现这一均衡,即经营与管理是失衡的。主要表现是过分重视经营,将全部精力聚焦于企业效益,或者将以经营替
8、代管理,先进 的经营模式与落后的管理并存。而在现实中,一些只重经营不抓管理企业的成功或辉煌案例,为很多企业忽 视管理问题提供了借口。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管理无疑是一块“短木板”。结果 是,管理蚕食了经营的效益,经营的效益因为失去管理效率的支撑,最后导致企 业难以实现持续的存在。在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经营理念和宏 伟的经营战略与经营目标;在中国,也并不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不缺少充满活 力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与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国企 业究竟缺什么?不是经营层面的经营能力,而是管理层面的管理能力,这其中包 括企业的业务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力
9、资源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知 识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所以从长远来看,仅仅有经营的辉煌永远是短暂的,只有实现了经营与管理 动态均衡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从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来看,因经营领域、服务的客户的不同,在经营模式上差 异很大,但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都取得了成功,也就是说,在经营上并不存在世 界一流。但同样也会发现,那些世界领先的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就是 世界领先的一流的管理,并实现与经营的动态均衡。作为比较与衡量指标,就是 人均效率。世界领先公司在许多方面不具可比性,但高于一般企业的人均效率时 其优秀的主要标志。对于公司各部门、项目团队及其主管讲,随着个人绩效承
10、诺制度的实施,其已经 不是单纯的职能部门或职能管理者,公司强化了其身上的经营职能,各部门的干 部实际上已经转化为集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为一体的管理者。因此管理者面临着 一个迫切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问题,进而实现个人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均 衡。在经营职能上,必须真正建立内外部客户导向意识,整肃内部流程,实现个 人的绩效承诺,从而支持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在管理职能上,必须建立人均效率意识,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开发人力资源 潜力,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本部门的组织绩效和下属个人绩效。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个体层面,实现个人能力与工作职责的动态均衡; 在组织层面,实现部门经营目标与管理效率的动态均衡;在公司层面,实现功与 利、经营与管理、组织战略目标与组织能力的动态平衡。真正能够实现上述动态平衡的企业,必定是商业领域的嬴家,不成长、不发 展、不成功,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