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391624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一、文言文阅读(2022 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有荐山人范知培文学者,并献其所为文,宋璟判之曰:“观 其 良宰论,颇涉佞谀。

2、山人当极言道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乙丑朔,日有食之。上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中书、门下察系囚,赈饥乏,劝农功。宋璟等奏曰:“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璟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

3、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先是,朝集使往往赍货入京师,及春将还,多迁官;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节 选 自 资治通鉴 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B.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C.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

4、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D.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人,一般指隐居山中的士人,也可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后者。B.中书,文中指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名,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C.墨敕,亦作“墨剌T,是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D.朝集使,是唐朝时每年各道派往京城朝觐皇帝并报告政务、财务情况的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璟在广州执政期间,

5、深受爱戴,离任后,当地吏民要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他上书皇上请求禁止这种做法,以革除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B.对于皇上在日食时的种种做法,宋璟认为多是造福百姓的善行,并进一步指出君主应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C.宋璟认为范知培的 良宰论颇有讨好奉承之嫌,缺少公正无私的议论,如果他文章真作得好,自然应通过科举出仕,不能苟且迎合以求官职。D.皇上将薛嗣先的授官一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而I真正的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才能做到。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2

6、)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5 .文中皇上为什么“嗟叹良久”?请简要说明。(2 0 2 2 广东广州天河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建武十二年,参狼羌与诸种寇武都,陇西太守马援击破之,降者万余人,于是陇右清静。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用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 谓 刻鹄不成尚类鹫鹫者也

7、;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 谓 云画虎不成反类狗 者也。”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逃游。若大姓侵小民,黠吏不从令,此乃太守事耳。”建武十六年庚子,三月,马援奏宜如旧铸五铢钱,上从之,天下赖其便。二十年,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翼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廿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

8、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钱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军次下隽,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节 选 自 资治通鉴汉纪)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

9、行也/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轻,通即互相往来,轻即看轻、轻视,这里所指既与之交往又看不起。B .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唐代诗人王勃的父亲曾被流放到此任交趾令。C.掾,古代属官的泛称,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D.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货币,因钱上有“五铢”二篆字而得名。8 .下列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A.针对侄子的行为,马援专门从交趾写信告诫他们,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推荐了可以学习的正面榜样和应避免模仿的反面的人物。B .因为马援的处世宗旨是对人要有恩德,讲信誉,对下属要宽厚,任用官吏要职责分明,所以和他相交的门客、朋友越来越多。C.马援认为大丈夫应该死守边疆,死于战场之上。在李嵩、马成讨伐武陵贼寇失败后,他自请出战,显示出了作为勇士的风范。D.马援率军征讨武陵蛮人,在壶头扎营时,他的士兵因天气炎热遭瘟疫重创,他本人也被传染,只好在河岸凿窟栖身以避暑气。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大姓侵小民,黠吏不从令,此乃太守事耳。(2)贼每升险

11、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1 0 .马援不愿意侄子们学习杜季良的理由是什么?(2 0 2 2 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目:“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

12、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

13、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节 选 自 贞观政要)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B.且国家

14、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C.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D.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31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D.帷幄,指

15、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1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蒯,得到太宗的嘉许。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宜、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

16、力求做到慎终如始。1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2)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1 5 .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2 0 2 2 广东深圳光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车驾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囚系,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二月壬申,谓辅臣日:“前代内臣,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王旦等曰:“前代事迹昭然,足为龟鉴。陛下言及此,社稷之福也。”内侍史崇贵使嘉州还,上言:“知县某贪浊,有佐官某廉干,乞擢为知县。”帝曰:

17、“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三月乙丑,以曹玮为西上合门使,赏其捍边功也。玮在镇戎,尝出战少捷,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不若弃之。”玮不答。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甚疲,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大破蕃师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

18、之。”夏四月辛已,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勋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终不许。帝尝使观宜圣殿诸库,后辞曰:“国之宝库,非妇人所当入,妾不敢奉诏。”帝尤加礼重焉.宰相王旦言:“诸路各置转运使,竞以增益课利为功,烦扰特甚。帝 曰:“官吏务贪劳绩,不恤民困,朕甚悯之。”乃诏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数,立为定额,自今中外勿得更议增课。”(节 选 自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六)1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

19、侈/必加戒勖/4B.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C.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D.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1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驾,本义是马车,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车,所以常用来作为皇帝的代称。B.龟鉴,龟是龟甲,以卜吉凶;鉴是铜境,以辨美恶。两字相合,比喻借鉴。C

20、.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国家。其中“社 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节日。D.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省1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真宗对前代宦官依仗皇恩胡作非为而祸害百姓的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常引以为戒,这种做法得到了王旦等人的赞许,认为这是国家和百姓之福。B.曹玮曾出兵打仗,取得了小小胜利,为了扩大战果,他率军返回时命令队伍变乱,并赶着牛羊,以此引诱敌军长途来袭,这个疲敌之计大获成功。C.郭皇后是一个非常守礼的皇后,家里人如果有事请她向真宗言说,她不会答应;真宗请她前去观看宝库,她予以拒绝,真宗对她十分礼敬尊重。D.各地转运使竞相

21、增加税额,对百姓很不利,王旦提醒宋真宗之后,宋真宗下诏三司确定税收的额度,而且要求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1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2)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2 0 .从宋真宗对史崇贵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宋真宗有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简要概括。(2 0 2 2 广东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

22、,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

23、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日:“吾知尽事君之道,5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宋史纪事本末 李纲辅政2 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A.金人不

24、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朝菌不知晦朔 的 朔 与文中的

25、“朔”同义。B.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D.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2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纲兼任御史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

26、辞职来进谏。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2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2 5 .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2 0 2 2 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 能 通 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操行坚正,鲤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27、。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娃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华6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明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诸道兵羁旅单弱不足用,而界贼州县,百姓习战斗,知贼深浅,若募以内军,教不三月,一切可用。”又欲“四道置兵,道率三万,畜力伺利,一日俱纵,则蔡首尾不救,可 以 责 功 执 政 不 喜。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既至

28、,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转吏部侍郎。时宰相李逢吉恶夺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逆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愈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 原道 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闵深,为不袭蹈前人者。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日文。(节 选 自 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2 6.下列对文中画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

29、/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B.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C.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D.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2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字,称呼别人的字表示尊敬。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殿试)被正式授予官职

30、的人。C.宫市,唐德宗年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D.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这种进谏的文书带有机密性质。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上进。他三岁丧父,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成人后,通 晓 六经、诸子百家等学说。B.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曾因批评宫市而被皇帝贬官,又在平蔡事件中,提出了自己的灭贼建议而致宰相不高兴。C.韩愈仕途坎坷,屡遭皇帝贬谪。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玉廷凑,元稹为他鸣不平并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施展。D.韩愈鼓励后辈,注重培养年轻人,即使自己早饭供应不上,也毫

31、不介意。师说中的李蟠就是勤勉好学的年轻人的代表。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2)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30.韩愈认为“贼可灭”的可行性做法有哪些?7(2022 广东肇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 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

32、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

33、族。臣光日: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

34、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康子,晋国的臣子,韩地之主;后文魏桓子、赵襄子分别为魏地、赵地之主。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

35、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士、大夫,大夫有封地。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B.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D.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8人才的事。3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36、语。(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战?3 5.任章根据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判断?请简要回答。(2 0 2 2 广东梅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主名煜,字重光。文献太子卒,以尚书令知政事。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 保 大【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

37、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 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 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

38、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节选自陆游 南唐书卷三 后主本纪)(-)煜遣其臣徐铉朝于京师。明日,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日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日:“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节选自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南唐世家)【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3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

39、伐B.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日/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C.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D.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3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主,最早出自 三国志。刘禅被称为蜀汉后主,后来人们将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称为后主。B.侍郎,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自唐代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主官。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常用“车驾”代称皇帝。9D.浮屠,梵语音译,也作“浮图”“

40、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佛教、和尚、佛塔等,文中指佛教。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爱惜百姓,心系民生。担任君主后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不惜屈尊侍奉中原换得百姓的暂时安宁。B.李煜宽宏仁慈,敦厚善良。宪司进呈奏疏如有过错,李煜总夜不能寐,对死刑判决,多拟从轻论罪。C.李煜尊释重佛,荒废政务。下朝后李煜常造访寺院,换装拜佛,甚至在国家危亡之际还在听讲经。D.李煜偏信文士,为政混乱。李煜在内苑设置澄心堂,以致中书密院形同虚设,政令不畅,令出他门。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2)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

41、囚,多所原释。40.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文本概述其客观因素。(2022 广东湛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己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视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

42、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日:“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阕氏。制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

43、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太仆膝公固徐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逐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赦刘敬,日:“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候,号为建信候。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候,尽食之。(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 匈奴和亲)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B.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

44、阳/C.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D.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10原/至晋阳/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文中指“匈奴”。因胡地在北,越地在南,胡越可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B.什二三,意为“十之二三”。什,指由十个单位合成的一组。C.械系,用刑具把犯人锁起来。械,这里指枷锁和镣铐之类的刑具。D.候,古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仲、男五等爵位。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5、A.汉高祖亲自率兵攻打韩信,韩信逃往匈奴,韩信部将拥立赵利为王,并收集韩信战败逃散的士兵,和韩信、匈奴一起合谋攻打汉军。B.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匈奴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派往匈奴的十余批使者都说可以进兵攻打匈奴。C.出使匈奴返回的刘敬阻止进军,没被采纳;先到平城的汉高祖被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援。D.正是由于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冒顿打开了白登山包围圈的一个角,加上当时天降大雾,这些都给汉高祖突围提供了机会。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2)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45

46、.刘敬根据什么劝阻汉高祖发兵攻打匈奴军队?(2022 广东茂名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日:“然。”娄敬日:“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

47、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毅、澎,其固亦 足 恃 也 上 问 张 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

48、。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II不能制也/B.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C.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

49、/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D.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4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洛阳,位于洛水之南,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和西晋均建都于此。B.周公,西周初期大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且,也称叔且。C.天府,指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形势险要的地方。后来天府之国专指四川。D.赐姓,分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几类,文中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4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武王祖上长期积累德行善政,诸侯归心,于是灭商,成为天子

50、;刘邦则通过战争夺取天下,经历一百余次战争,致使百姓伤亡惨重。B.周成王即位之后,周公辅佐他。因为洛邑地处天下中心,各地诸侯与四方外夷进献贡品、交纳赋税,到洛邑道路里程相等,于是迁都于此。C.娄敬通过比喻阐述自己的看法,认为高祖若能占据秦国旧地,这就像是与人争斗,扼住了别人的咽喉而击打其后背了,必定大获全胜。D.高祖听了群臣之言,仍然犹豫不决,转而询问张良,张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高祖当天启程,向西进发,决定定都长安,并重用娄敬。4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战?(2)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5 0 .娄敬和张良都认为应定都于长安,但其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