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pdf(1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一章第一节 课题:宇宙和微观世界 1课时 总 序 第 1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2.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教学难点: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
2、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IL 1 T 和 图 11.1-2中的两幅图)师 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生 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生 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生 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师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二、进行新课(-)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八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2.
3、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 1.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 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举例: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进行讨论,参 照 图 11.13 思考.思考: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
4、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1.16 中的类比(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四)原子结构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提出问题:纳米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状态。了解纳米技术.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
5、单位,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课 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三、原子结构纳米及纳米技术教学后记:第十一章第二节 课题:质量 1 课时 总序第2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2 .过程与方法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
6、用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及祛码、小石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新课教学1 .质量(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铁钉和铁锤含
7、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口”表示。(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2 .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 克(k 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 g)。(3)进率:1 吨=1 0 0 0 千克;1 千克=1 0 0 0 克;1 克=1 0 0 0 毫克。看 P 1 0 3 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3.质量的测量天平(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
8、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3)天平的使用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镜子向右盘里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B.这时盘中祛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祛码时一定要用镒子。4、往盘里加破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跌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祛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
9、尺的刻度值。(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祛码总质量+游祛最大读数)。B.取祛码要用镜子,并轻拿轻放。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二节质量一、质量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千 克(kg)其他单位:吨(。;克(g);毫克(mg)二、质量测量1.实晶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教学后记:第十一章第二节课题: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1课时总序第3 个教案课 型:实验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练习用天平测量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
10、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用天平来测质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每组天平、祛码、木块、铁块、铝块、烧杯、水、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练习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
11、需要重新调节.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祛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祛码?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
12、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祛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祛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祛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长 方 木 块(g)长 方 铝 块(g)长 方 铁 块(g)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
13、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要 把 量 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2)测量液体的质量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 它 为 一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 如1 0
14、0 m l.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 它 为 1 0 0 m 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 减(3)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空烧杯的质量(g)烧杯和水的质量(g)水的质量(g)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三、总结、扩展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介 绍“累积法”.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
15、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提 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 0 0 m 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四、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教学后记:第十一章第三节 课题:密度 1 课时 总序第4 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16、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 建立密度的概念(1)羲:用春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1质 量(克)体积(厘米:3)质 量/体 积(克/厘米:)木 块 15100.5木 块 210200.5石 块 11042.5石 块 22082.5(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
17、积增大儿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儿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 号PB.密度公式:P=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kg/m3);克/厘米 (g/cn?)1 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
18、.97吨,体积是0.25米 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X 103kg;V=0.25m3求:p解:依=L97xl07g=7.9 x 1 0 3 版/加3V 0.2 5/n3答:铁块的密度是7.9 X l()3 k g/m 32 .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 X l()3 k g/m 3 表 示 1 米 3 水的质量是1.0 X 1 0 3 千克。3 .思考与讨论(1)对同种类物质,密 度 P与质量m和 V的关系。(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3)公式p =的物理意义。4 .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课 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
19、二节密度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基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P”表示2 .密度公式:p=-V3 .密度单位:千克/米,(k g/m3)克/厘米3 (g/c n?)1 g/c m3=1 0 0 0 k g/m3=1 03k g/m?4 .密度物理意义:P水=1.0 X 1 0 3 k g/m 3 表 示 1 米 3 水的质量是1.0 X 1 0 3 千克。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教学后记:第十一章第四节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1课时 总序第5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巩
20、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学会用天平
21、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天平、量筒、小石块、水、盐水、烧杯、细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二、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2.讲 述 量 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ImLncm)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学生观察图76、
22、图7 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用v?一v”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3 .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
23、生实验操作。4 .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验操作。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5 .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板书设计: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目 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 .原理:据密度公式:p -V3 .器材:天平和祛码,量筒,烧 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4 .步骤:参书本教学后记:第十一章第五节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 1课时 总序第6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
24、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 c水的密度最大。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用具:录像片段、气球、自制风车、酒精灯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选种师: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
25、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二、新课教学:(一)、密度与温度视频:龙卷风(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实验二:按课本图1 1.5T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结论:由于P=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
26、缩冷胀”。介绍水的特点。(-)密度与物质鉴别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 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 9.5克,体积为5.2厘 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例 题 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 侧 标 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 0 m 3”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例 题 3:铁的密度为P铁=7.9 X 1 0 3 k g/m 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l i e n?,质
27、量 为 7 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密度与温度1、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2、水的反常膨胀二、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学后记:第十二章第一节 课题:运动的描述 1课时 总序第7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 织
28、同 学 阅 读 课 本 节 前 大 的 内 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
29、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
3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
31、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2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教学后记:第十二章第二节 课题:运动的快慢 1课时 总序第8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
32、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体会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 0米,乙2秒前 进8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
33、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甲10秒 行5 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
34、=s/t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4)单位:米/秒;千 米/时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 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 每。交通运输中常用“千 米/时”作速度的单位。并推出:1米/秒=3.6千 米/时;千 米/时=1/3.6 米/秒物理意义:5 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 米。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
35、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2.平均速度(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例题:课本第32页例题。教师进行规范化板演。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解题规范化要求: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2)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 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3)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三、本节知识要点小结提问: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计算匀速直线
36、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读?怎样写?四、布置作业:课 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公 式:速度=路程/时间;v=s/t4.单位:米/秒(国际)千 米/时(常用)1米秒=3.6千 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5m/s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二、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平均速度计算: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s/t教学后记:第十二章第三节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课时 总序第9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
37、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2 .过程与方法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实践法教学用具:秒表、教学演示刻度尺、学生用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二、新课教学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
38、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分(m i n)、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 m一m一d m一c m一m m一n m一 u 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 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耍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9、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四、布置作业:课 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 三 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一、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二、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换算:1 m=10-9 km=10 dm=102
40、cm=103 mm=106 口 m=IO9 nm三、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教学后记:第十二章第四节 课题:力 1课时 总 序 第10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41、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足
42、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二)力的三要素1、力的方向.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2、力的大小.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3、力的作用点.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三)力的示意图
43、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一、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的单
44、位:牛顿(N)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后记:第十二章第 五 节 课 题:牛顿第一定律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课时 总 序 第11个教案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现象解释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棉布、毛巾、象棋、直尺、惯性小球装置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收集与教材P44图 12.5-1 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同学
45、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12.5-2 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一定律1.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2.演示实验:(1)毛巾表面(2)棉布表面(3)木板表面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
46、运动下去?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物体的惯性1.惯 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现象【演 示1】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释: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47、。【演 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所以.。【演 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教师: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板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教学后记:第
48、十二章第六节 课题:二力平衡 1课时 总 序 第12个教案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水平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若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49、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儿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儿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
50、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静止悬挂的电灯。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匀速运动的拖车。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