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试题(解析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350134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试题(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试题(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试题(解析版).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1月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酮 体(包括乙酰乙酸、快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氐硬的是()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C.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D【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

2、: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可以双向交换,故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 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B 正确;C、结合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C 正确;D、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D 错误。故选D。2.下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3、图中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诱导Ca2+内流,使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下列相关叙述不F 硬的是()A.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若增加细胞外Ca2+浓度,可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B.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乙酰胆碱与Na+一起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将持续兴奋D.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率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答案】C【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

4、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中,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所以如果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若增加细胞外Ca2+浓度,可促进乙酰胆碱 的 释 放,A 正确;B、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如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产生兴奋,B 正确;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 错误;D、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有电信号至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率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5、,D 正确。故选C。3.下列关于支配心脏跳动的神经的叙述,不无硬的是()A.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心脏跳动加快B.心脏跳动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C.支配心脏跳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D.支配心脏跳动的自主神经系统可受大脑等高级中枢调控【答案】A【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兴奋时,自主神经

6、系统的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脏跳动加快,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A 错误;试卷第2 页,共 27页B、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心脏跳动,B正确;C、支配心脏跳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心脏跳动加快,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心跳减慢,C正确;D、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会受大脑等高级中枢调控,D正确。故选Ao4.切断脊髓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消失或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发生一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但某些简单反射可恢复,如排尿反射恢复正常,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而伸肌反射比正常时

7、减弱。之后若再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重现。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脊髓支配的某些反射活动受大脑调控C.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减弱了伸肌反射D.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答案】C【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B、由脊髓支配的某些反射活动受大脑调控,比如控制排尿,B正确;C、由题意可知,脊休克后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伸肌反射比正常时减弱,

8、说明正常情况下,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加强了伸肌反射,但切断脊髓后,这种加强作用消失,C错误;D、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脊休克是指切断脊髓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消失或减弱,这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D正确。故选Co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蛋白类激素,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氐触的是()内环境中02含量降低A.氧气对EP0分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B.过量红细胞会抑制肾脏合成分泌EP0C.造血干细胞细胞膜上存在EP0受体 D.口服EP0可治疗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内环境中氧气含量下降会促进肾脏合成并分泌促

9、红细胞生成素(EP0),而促红细胞生成素(EP0)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而红细胞的增多会抑制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从而避免了红细胞生成过多,即存在反馈调节。【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化学物质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除激素外,还有二氧化碳等其他化学物质,该模型中氧气对EP0分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据图可知,肾脏分泌的EPO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高浓度的红细胞反过来抑制肾脏对EP0的分泌,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C、据图可知,EP0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而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故推测造血干细胞细胞膜上存在EP0受体,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EP0是一种蛋白

10、类激素,若口服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D错误。故选D。6.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机体可对此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因子与此病毒特异性结合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病毒结合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C.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B细胞D.记忆T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毒结合并使其裂解【答案】B试卷第4页,共27页【详解】A、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产生,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活性,不与病毒结合,A错误;B、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后聚沉,沉淀物由吞噬细胞吞噬,B正确;C、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均有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D、记忆T可识别再次入侵的病毒抗

11、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入侵的靶细胞,D错误;故选B。7.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常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下列相关分析不氐顾的是()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B.白细胞可识别“非己”的HLA发起攻击而引发免疫排斥C.活化的B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裂解来自供体器官的细胞D.使用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答案】C【分析】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这就是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一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

12、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详解】AB、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一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若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能识别出“非己”的HLA而发起攻击,即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AB正确;C、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成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供体器官的细胞接触,使供体器

13、官的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D、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抑制T细胞的特异性,可阻碍细胞免疫的发生,从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供体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故选C。8.植物顶端优势现象与生长素作用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画的是()A.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 B.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低限制其生长C.去顶芽可缓解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D.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答案】B【分析】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只下端,具有两重性低促高抑。【详解】A、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A 正确;B、顶芽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B 错误;C、去除顶芽减少侧芽的生长素来源,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缓解受抑

14、制的现象,C 正确;D、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可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 正确;故选B。9.A、B 两个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两岛均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绘制了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硼的是()(H)母素里怠A.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B.B 岛驯鹿种群的K 值大于A 岛,原因是B 岛面积大C.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

15、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答案】A【分析】1、在理想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 线 则 大 致 呈 形;2、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试卷第6 页,共 27页【详解】A、小岛引入的驯鹿属于外来物种,由于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因此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在达到峰值前呈现典型的“J”形增长,A 错误;B、根据题意“A、B 两个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B 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 岛,原因是B 岛面积

16、大,B 正确;C、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当驯鹿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驯鹿种群数量骤减,C 正确;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当驯鹿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使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故选A。10.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叙述不氐砸的是()A.观察到的酵母菌数量为死菌和活菌的数量之和B.计数时应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C.若血细胞计数板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

17、多可稀释后再计数D.不同实验组测得的实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答案】B【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详解】A、“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观察到的酵母菌数量是死菌和活菌的数量之和,A 正确;B、计数时,滴加培养液前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使培养液自行深入计数室,B 错误;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其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 正确;D、由于该实验涉及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较多,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

18、存在较大差异,D 正确。故选B。11.为研究废弃农田演替过程中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选取耕作地、弃耕2 年、弃耕5年、弃 耕 10年四块面积相同的样地,调查物种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氐理的是()(意)皿籁茸察我中著康A.随弃耕年数增加,样地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略降低B.弃 耕 10年样地物种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木本植物逐渐占据优势C.弃耕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中出现【答案】D【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解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

19、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己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详解】A、由图可知,在 010年间,随弃耕年数增加,样地平均物种数目先增加后减少,故样地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略降低,A 正确;BC、弃耕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 耕 10年样地物种数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木本植物逐渐占据优势,BC正确;D、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D 错误。故选D。1 2.甲、乙两

20、种蛾幼虫均以烟草叶片为食,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能够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下列解释不合掌的是()A.这种化学物质可通过空气传播 B.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具有接收这种化学信息的受体试卷第8 页,共 27页C.甲种蛾与乙种蛾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D.这种化学物质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答案】C【分析】分析题意:甲种蛾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甲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乙种蛾幼与甲种蛾幼是竞争关系。【详解】A、烟草被甲种蛾幼虫采食后释放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具

21、有挥发性,可通过空气传播,A 正确;B、由题意可知,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说明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具有接收这种化学信息的受体,B 正确;C、甲、乙两种蛾幼虫均以烟草叶片为食,两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C 错误;D、烟草被甲种蛾幼虫采食后释放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正确。故选C。1 3.某同学在大饮料瓶中加入了水、水草、泥沙、小鱼、小虾等,制作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瓶,模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

22、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D.制作生态瓶时,加入的生物种类越多该生态系统越稳定【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 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错误;B、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正确;C、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水草属于第一营养级,C错误;D、在设计和制作生态缸时,添加的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各组成成分数量要适宜,D 错误。故选B14.

23、通过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治理京津地区的风沙源头地,恢复了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对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氐砸的是()A.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目的是将京津地区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造林种草需考虑所种植林木、草种在京津地区风沙源头地的生态适应性C.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需要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的生态学原理D.京津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需兼顾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A【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循环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自生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

24、抗力稳定性;(3)协调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详解】A、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可恢复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缓生态环境恶化对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上述举措并不是将京津地区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A 错误;B、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人工造林种草需考虑所种植林木、草种在京津地区风沙源头地的生态适应性,以保证种植的林木等能正常生长,B 正确;C、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遵循了自生原理,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可

25、促进物质循环,遵循了循环原理,种植的生物需要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容纳量,遵循了协调原理,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遵循整体原理,C 正确;D、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原理,因此京津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需兼顾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D 正确。故选A,1 5.我国西南地区是被子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也是濒危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下列叙述不氐州的是()A.西南地区被子植物多样性高与其多变的地貌和环境有关B.道路建设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C.西南地区的被子植物资源可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潜在价值D.将濒危植物转移至繁育中心是保护生物多样

26、性最有效的措施【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试卷第10页,共 27页【详解】A、植物的类型与环境有关,故西南地区被子植物多样性高与其多变的地貌和环境有关,A 正确;B、道路建设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生物之间基因交流受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B 正确;C、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西南地区的被子植物资源可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潜在价值,C 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

27、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D 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 6.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病症为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骨损伤,属于炎症性疾病。科研人员对R 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D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某些蛋白作为 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辅助性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到关节部位,同时激活 分裂和分化,并与关节组织细胞结合,引起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释放细胞内容物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2)S5蛋白与炎症性疾病有关,为研究S5蛋白对R A的作用及机制,科研人员构建了RA患病大鼠(R

28、A模型鼠),实验材料.、处理及检测指标如下表所示。组别实验材料及处理检测指标1正常大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1.大鼠后爪关节肿胀程度2.辅助性T 细胞占所有 T 细胞的比例2RA模型鼠,注射适量MTX34RA模型鼠,注射含有S5基因的腺病毒注:M TX是一种可以治疗R A的药物。腺病毒是一种可携带S5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并表达的工具。实验结果如图1、图 2 所示。时间(天数)图1706050403020100(浮二五据图1 结果可知表中第3 组的实验材料及处理是。图 1结果表明S 5 蛋白对大鼠R A 的作用是 o 据图2 并 结 合(1)中R A 发病机理,推测S5蛋白的作用机制是 o(3)研究发现

29、,S 5 蛋白能去除P 蛋白上的S U 基团。为验证“S5蛋白通过去除P 蛋白上的S U 基团,影响T 细胞分化与细胞因子释放”这一假设,以体内P 蛋白带有过量S U 基团的若干突变大鼠为实验材料,注射含S5 基因的腺病毒,检测P 蛋白上S U 基团的数量。请 修 改 并 完 善 该 实 验 方 案。【答案】(1)抗 原 细 胞 毒 性 T 细胞关节组织细胞裂解死亡(2)R A 模型鼠,注 射 适 量 生 理 盐 水 抑 制 R A 的 发 生 通 过 降 低 辅 助 性 T 细胞的数量来抑制R A 的发生(3)将突变大鼠平均分为A、B 两组,A 组注射含S5 基因的腺病毒,B 组不做处理,一

30、段时间后检测P 蛋白上的S U 基团数量、T 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含量。【分析】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 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详解】(1)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R A 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某些蛋白

31、作为抗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到关节部位,同时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和分化,引起关节组织细胞裂解死亡。(2)根据图1分析,1组的关节肿胀增加体积最小,3 组最大,说明3 组是R A 模型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试卷第12页,共 27页4 组注射了含有S5基因的腺病毒,与 3 组比关节肿胀增加体积减小,表明S 5蛋白对大鼠RA的作用是抑制RA的发生;S 5蛋白可能通过抑制辅助性T 细胞的生成抑制RA的发生。(3)实验目的是验证“S5蛋白通过去除P 蛋白上的SU基团,影响T 细胞分化与细胞因子释放“,实验自变量是有无S5蛋

32、白,因变量是P 蛋白上的SU基团数量、T 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含量;故实验方案应为将突变大鼠平均分为A、B 两组,A 组注射含S5基因的腺病毒,B 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P 蛋白上的SU基团数量、T 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含量。三、实验题1 7.海马体和前额叶是大脑皮层的两个不同区域。为探究两者如何参与注意力的集中,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微电极海马体图1图2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图 1所示)以判断小鼠注意力是否集中。小鼠面前设置五盏灯,随机亮起一盏,若小鼠在规定时间内触碰该灯对应按钮,可获得食物;若小鼠触碰其他灯的按钮,或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触碰按钮,均不能获得食物。小鼠识别灯光信号并在

33、规定时间内触碰正确按钮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1)小鼠经训练后可熟练使用该装置获取食物,这一学习过程属于 反射,构 成 此 反 射 的 结 构 基 础 是。(2)研究者将微电极分别植入小鼠的前额叶及海马体中检测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图 2所示),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小鼠反应是否关注到灯光信号是否在规定时间触碰按钮前额叶神经元膜电位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正确是是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错误是否膜电位变化频率不一致错误否否膜电位变化频率不一致小鼠在该装置中看到灯光时,前额叶的神经元兴奋,其膜电位变化为该实验结果推测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3)EB4是前额叶和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研究

34、者在实验组中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性,结果如图3 和图4。0-,686420SS。0.。凝犯裁淑1甘怔型凶理4-E解犯的舔1甘怔墨凶SGK8642。S。对 照 组 的 处 理 为 在 海 马 体 和 前 额 叶 分 别 注 射。比较图3 和图4 结果,说明。海马体和前额叶的神经元通过中间神经元联系,大脑中神经调节蛋白N 1促进神经元发育,其与EB4结合可调控神经元末梢广氨基丁酸(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在海马体注射EB4抑制剂后,检测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5。图5据

35、图5 可知,注射EB4抑制剂后,GABA作用的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依据是.据此推测,N 1 与EB4结合 GABA的释放,进而调节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试卷第14页,共 27页(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小鼠注意力集中的制:,促进小鼠注意力的集中。【答案】(1)条 件 反 射 弧(2)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3)等量不含EB4抑制剂的溶液 海马体而非前额叶神经元细胞膜上的EB4受体参与促进前额叶与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实验组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高于对照组促进(4)海马体中N1与 EB4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抑制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促

36、进前额叶和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分析】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来的。【详解】(1)小鼠经训练后可熟练使用该装置获取食物,该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训练学习而来的,所以这一学习过程为条件反射,而构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由题意可知,小鼠在该装置中看到灯光时,前额叶神经元产生兴奋,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由图表可知,当小鼠看到灯光信号并在在规定时间触碰按钮,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时,小鼠的反应是正确的,说明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3)由题意

37、可知,实验组中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所以对照组中将不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比较图 3 和图4 结果,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是不一致的,而注射到小鼠前额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是一致性的,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由题意可知,大脑中神经调节蛋白N 1与 EB4结合可调控神经元末梢/氨基丁酸的释放,而 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 GABA释放增多时,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结合图5 可知,在海马体注射

38、EB4抑制剂后,检测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增强,所以注射EB4抑制剂后,神经调节蛋白N 1不能与 EB4结合,/氨基丁酸的释放减少。进而推测出N 1与 EB4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进而调节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4)由 题(2)(3)可知,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并且海马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EB4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进而得出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EB4存在与N1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使 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受到抑制,可以使前额叶和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促进小鼠注意力的集中。四、综合题1 8.水稻种子萌发后胚根

39、发育形成初生根,初生根在水稻发芽后一到两周内死亡,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幼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幼苗早期生长。(1)研究人员取水稻种子用乙烯和赤霉素(G A)进行处理,测量萌发后第4 天水稻的初生根长度,结果如图1所示。乙烯和GA可作为 分子对初生根生长起作用,据 图 1可知,两者作用效果。(。)速平蜜划星(2)为探究乙烯对初生根的作用是否依赖G A途径,研究人员以水稻S 蛋 白(S 蛋白可调控根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G A与其受体结合后,诱发S 蛋白降解)的功能丧失突变体s 为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据图2 结果,研究者推测乙烯对初生根生长的调控不完全依赖GA途径。支持该推测的依据是。(3)0

40、酶可使GA从活性形式转变为非活性形式。研究人员推测乙烯通过O 的调控GA活性,进而影响初生根伸长。若要验证此推测,实验组所选的材料、实验处理及检测指标 依 次 应 为 (填选项前字母)。a.0 酶基因敲除突变体b.野生型植株c.乙烯处理d.空气处理e.G A处理f.蒸镭水处理g.测定初生根中有活性的GA含量h.测定初生根伸长量i.测定初生根中的乙烯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说明乙烯通过0 酶使G A失活,进而影响初生根伸长。(4)研究显示土壤的机械压力会增加植物体内乙烯含量,乙烯还可通过脱落酸影响初生根生长。结合上述研究及实验结果,完善植物激素调控水稻初生根生长机制的模式图,在()中 选 填 表 示

41、促 进,-表示抑制)。试卷第16页,共 27页【答案】(1)信号 调节 乙烯抑制初生根长度,GA促进初生根长度,两者作用相反(2)因为乙烯作用于S 蛋白突变体,仍可以抑制初生根生长(3)acgh 0 酶基因敲除突变体G A 具有活性,且初生根伸长(4)【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其中生长素是调节茎生长速度的,可以抑制侧芽的长势,帮助新根生长,赤霉素能使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的环境下抽藁开花,可用于马铃薯、水稻、麦子等。细胞分裂素能抑制茎伸长,解除顶端优势

42、。脱落酸能使叶子。脱落酸,帮助芽进入休眠状态。乙烯产生于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于果实的成熟。【详解】(1)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植物生长起调节作用。乙烯和GA可作为信号分子,对初生根生长起调节作用,据 图 1 可知,两者作用效果乙烯抑制初生根长度,G A 促进初生根长度,两者作用相反。(2)水稻S 蛋 白(S 蛋白可调控根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GA与其受体结合后,诱发S蛋白降解)的功能丧失突变体s 为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据图2 结果,研究者推测乙烯对初生根生长的调控不完全依赖GA途径。支持该推测的依据是乙烯作用于S蛋白突变体,仍可以抑制初生根生长。(3)0 酶可使GA从活性形式转变为非活

43、性形式。研究人员推测乙烯通过O 酶调控GA活性,进而影响初生根伸长。若要验证此推测,实验组所选的材料、实验处理及检测指标依次应为O 酶基因敲除突变体,用乙烯进行处理,测定初生根中有活性的GA含量,测定初生根伸长量。结果:O 酶基因敲除突变体GA具有活性,且初生根伸长,说明乙烯通过0 酶使G A 失活,进而影响初生根伸长。(4)综合上述题干和问题分析,完成图表如下:1 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题。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己有研究发现,很多动物体内激素的含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体激素是否也会随季节变化呢?某科研团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类激素季节性研究,测试范围包括4600万人一年内的健康记录

44、,以及数百万份血液中激素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人类虽然不像动物那样显著,但体内也有一个季节性时钟,它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体内的激素,使其呈现出季节性节律变化。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光周期调控。一年中日照最短和最长的日期分别是12月2 1 日和6 月 2 1 日,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可感知日照长度的变化,并把这种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一种位于脑部的内分泌腺),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在黑暗时分泌增多,因而在冬春季分泌达到高峰,其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导致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在夏秋季达到高峰。效应激素直接参与应激、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经典激素调节模型显示,调节激素

45、和效应激素水平的波动仅相差几分钟到几小时(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为例,图 1所示)。然而,基于上述研究所构建的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显示,效应激素比调节激素的波动延迟大约4 个月。科研人员认为激素是一种可控制器官组织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而且增加肾上腺细胞的生长,同样,其上游激素不仅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促进垂体的生长。将其作用添加到经典模型中,即可解试卷第18页,共 27页释上述激素的季节性变化。该项研究显示,人体内激素变化具有季节性,变化的幅度仅在百分之几左右。由于激素调节的一些特点,即使激素微量的变化也可能对机体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

46、因而有些人在季节变化时可能面临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季节交替时需注意监测体内激素水平,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白昼长度(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图1注:图中两处虚线对应日期分别为12月2 1日和6月2 1日(1)人体内有“轴”,通过 调节,放大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上游激素的调节效应。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效应激素,通过调节机制保证了其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2)据文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与皮质醇分泌存在相似调节机制的效应激素有(填写一种激素名称)。总结激素调节的特点:(写出2项)。(3)据文中信息补充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中皮质醇的含量变化1 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

47、8月9月1 0月1 1 月(4)结合文中信息,阐释光周期影响下人体内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水平呈季节性变化的可能机理:o(5)该项研究对我们健康生活的启示:。【答案】(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分级 反馈#负反馈(2)甲状腺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写出1种即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写出其中2点即可)1 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 0月1 1 月(4)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受光周期调控,不同季节的日照长度不同,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调节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导

48、致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在夏秋季达到高峰(或“光试卷第2 0页,共2 7页周期调节褪黑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褪黑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体的分级调控影响人体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同时,激素作为一种可控制器官组织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调节激素既可促进效应激素的分泌,也可促进相应内分泌腺的生长。因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5)定期体检,关注季节交替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作息时间符合自然规律。【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

49、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详解】(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该过程的轴线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通过分级调节,放大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上游激素的调节效应;当皮质醇的分泌过多时,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增强,从而经过一系列调节使皮质醉的分泌减少,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机制保证了其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2)皮质醇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机体中还存在分级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3)据 图1可

50、知,在6月2 1日之后,随着白昼长度降低,机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而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显示,效应激素比调节激素的波动延迟大约4个月,故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中皮质醇的含量变化应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不同步,应比其晚4个月左右,结合图2的模型变化,可绘制图形如下:2月1月2月3月,月5月6月7月8月9月1 0月1 1 月(4)结合文中信息,光周期影响下人体内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水平呈季节性变化的可能机理是: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受光周期调控,不同季节的日照长度不同,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调节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