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大全(第1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大全(第11章).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1、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公共物品的这一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莅裂遴首次提出来的。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形式化定义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从此,公共物品才被纳入与私人物品一样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使分析公共物品的最优配置问题成为可能。2、“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2)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主要特征);(2)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派生特征)。3-1、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主要特征):是指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该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
2、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3-2、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派生特征):是指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该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4、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人们用出价多少表示对私人物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数量。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5,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私人物品需求显示的机制对于公共物品并不完全有效。因为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如果阻止未付费者消费,从社会资
3、源利用的角度看,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也就是说,排他性消费不符合效率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政治机制显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人们通过事先同意的某种投票程序选择他们所倾向的公共收入和支出方案,或通过投票给他们认为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治家和官僚,间接表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6、政治机制显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自由社会要求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尊重,因而一致同意规则最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然而,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免费的,在所有事务中都运用一致同意决策规则,必然带来高昂的决策成本,甚至出现久议不决的情况。因而,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机制往往是介于独裁和一致同意之间的“多
4、数决策规则”或“少数服从多数“。常见的多数决策规则有: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计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等。7、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层含义:公共物品的融资和公共物品的生产。8、公共物品的融资(即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1)政府融资(强制融资)。由于公共物品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经常出现“免费搭车”(即理性的个人倾向于由他人付费,而自己坐享其成)。“免费搭车”问题使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因此,由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引申出来的结论是: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
5、自愿融资)。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有这种限制,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亲自来提供,是最为理想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9、公共物品的生产(即由谁负责、如何将公共物品的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1)政府生产(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之一)。政府生产,是指代表公众利益的政
6、治家雇用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2)合同外包(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之二)。合同外包,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利性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机构。(3)其他方式。其他介于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之间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还包括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服务供给主体不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还包括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的供给主体应享有平等待遇,以促进其公平竞争,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特别注意】不论其性质如何,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7、。一般来说,支持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同样的服务由私人生产成本更低,而反对者则认为,私人生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从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不完全合同理论的角度看,各类组织(包括政府机关)在最小化交易费用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应当通过不同组织结构间的比较制度分析,来确定何种组织结构在何种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效率。10、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是指理性的社会成员将利用其智慧,通过规则的创新,以获取来自公共物品交易的共同利益,并公正地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1)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提供多少?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
8、核心。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权最终应属于每一位社会成员或经其同意的代议机构(代理人)。(2)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由谁为公共物品付费?以何种方式付费?(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由谁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以何种方式生产与递送?(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最终受益者?受益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如何?11、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通过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能够反映出一国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12、市场系统: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1)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干预市场。(2)居民(或者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居民或家庭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居民收入到市场上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居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3)企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单位。企业从居民那里买入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成为商品或劳务,进
10、而通过把商品或劳务卖给居民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13、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在无数个买者和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并且是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可以自动的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实际上,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率的,会存在失灵的问题。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
11、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政府需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进行干预。14、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具体内容: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因而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物品或服务。疑处部性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维持有效竞争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以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调节收入分配由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稳定经济即由政府担当起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15
12、、财政的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6、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17、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政府的职能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1)满足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基本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
13、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等。(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等。18、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能够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内部配置比例。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比例、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资金需要。例如,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客观上要求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和
14、农村发展,以及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19、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旨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按要素所有者的禀赋条件和公平的市场定价实现的。然而,这种收入分配与社会认同的公平或公正标准可能不一致。社会成员不能接受国民收入完全按市场竞争标准进行分配,因为这种方式
15、包含着很大程度的不平等,特别是在资本收入的分配上更是如此。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将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财政发挥收入分配职能,通过再分配进行调整。2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属于政府财政发挥作用的范围,财政发挥的作用要到位,不能缺位;不属于政府财政发挥作用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位。(2)加强税收调节。通过税收进行的收入再分配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收入的直接调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通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等。(3)发挥
16、财政转移支付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受益范围和政策选择性,对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转移性支出等。(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保障性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21、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产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1)财政行使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
17、稳定和经济增长是相互统一的概念,经济发展要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经济稳定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2)财政行使经济稳定职能的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不是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进行配置)。(3)财政行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不仅仅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特别注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行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并不等于财政要直接操纵经济运行,而是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发挥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2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