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346758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6篇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熟悉“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 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情愿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确定。 提醒课题:这节课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2、诗句。遇到困难向教师同学请教。 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诵读展现。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回忆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沟通展现。 a展现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爱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其次课时 复习稳固 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配乐情境朗读。 想象画面 选择最喜爱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沟通各人想象

3、的画面。 拓展活动 沟通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诗句。 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读会。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2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熟悉、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方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喜爱。 教学重点:把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根底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溶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布满着生气。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

4、以来就有很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相互检查生字的认读状况。 (2)相互沟通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装扮。 万条:文中指很多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瘦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索: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

5、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犹如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似乎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沟通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似乎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由于春风一吹,吹绿

6、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根底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很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怪,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终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其次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熟悉、会写“绝

7、、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方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喜爱。 教学重点:把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根底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静。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非常开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

8、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沟通。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远眺。这窗户似乎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观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

9、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漂亮的风光,画面有声有色,布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开心。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看方法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赏古诗文并仔细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解释”或工具书试着讲

10、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预备上课质疑。 (4)朗读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状况 确定和鼓舞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依据理解朗读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留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纳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观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尝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风光用自己的话简洁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11、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沟通、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沟通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其次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采纳“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风光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索哲理 1诗人的观看地点和观看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

12、“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风光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沟通汇报。 变换角色、沟通熟悉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答复。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

13、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美丽的语言详细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沉迷;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风光。 2我们在什么状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教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适宜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

14、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说说你都巡游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风光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巡游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日,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订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展朗读指导,读出情,读

15、出神。)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仆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解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依据实际状况播放庐山风景。假如遇到难题,可以向教师、同学求助) 2、小组沟通、相互补充订正(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3、集体汇报沟通,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视: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外形、姿势各不一样。

16、(3)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忙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的结果也各不一样的道理。 师问: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观赏,积存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们快乐吗?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17、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存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各不一样) 其次课时 一、引入 走出

18、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闻名诗人陆游,到漂亮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擅长指导学生积存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留意进展“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解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沟通,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

19、: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参加学生的学习研讨,巡察指导,对表现好的赐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状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富的饭菜。品尝“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忱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心前面无路时,突然柳绿花红又消失了一个漂亮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受,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连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爱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观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

20、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招待客人的丰厚和热忱,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发: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消失坦途。) 2、我们在什么状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逆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消失新的契机,增加克制困难的信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展补充、争论,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21、。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觉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爽美丽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稳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谈论)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

22、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提醒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宽阔,山河壮美。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许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

23、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受,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其次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应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应: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盘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

24、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应:脑海中消失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概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宏伟磅礴的气概。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风光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宏伟,表达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板书“宏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

25、,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非常满意和美妙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风光,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以及自己豁达、宽敞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 气概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宏伟秀丽 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5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今日,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26、 二、感受诗境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教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读) 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掩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掩盖。严寒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沟通画面安静无声) 3、假如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地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4、同学们,我们始终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终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5、小结:诗中没有详

27、细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处处处都有雪影,到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超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体会心境 1、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隐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需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月,他做官以后,关怀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非常荒芜偏僻、人烟稀有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

28、想一想,从喧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芜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这样的孤独和孤独唯恐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挨次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非常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盼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

29、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强) 5、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肯定是坚决、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单独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从前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日,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

30、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说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 1、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缺乏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认真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同学们发觉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根据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

31、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把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生平事迹。 2、力量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顽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究竟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

32、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始终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1、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出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

33、,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学问。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燃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4、。 集体沟通:(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燃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特别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似乎很寻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寻常淡然,似乎很寻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其次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沉着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燃烧”与“若等闲”,形成鲜亮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坚韧。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雪白的本色,又比方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

35、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行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争论沟通: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白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燃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名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敬重。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毅英勇、英勇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