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0. 【简答题】1.题目:听听声音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引导学生区分声音的不同性质;(3)试讲不超过 10分钟;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2.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3.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2.难点: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播放声音,预设:鸟叫声
2、、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小结: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二)探究新知活动:给声音分类老师出示12种声音,学生先给这12 种声音来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活动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再次播放,用科学词汇“高、低而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记录(以小鸟声和汽车喇叭声为):(说明:“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
3、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听12 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活动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提问:为什么不同对象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三)巩固提高教师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小星星,学生辨别音乐当中声音的高低顺序。(四)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辨别生活中声音的不同高低,并与家人分享。四、板书设计1. 【简答题】1.题:水到哪里去了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中注意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2)试讲时间约10分钟;(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现
4、象。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以及水的其他形态;2.难点: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水的蒸发现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晾衣服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湿衣服中的水跑到哪里去了?(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湿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教师提出问题:思考一下湿衣服通过晾晒就干了,那湿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并猜想,例如:变成气体蒸发跑到空气中了、落在地上被地面吸收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5、探究“变成气体蒸发跑到空气中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提出实验设计时,给予肯定及引导为合理的实验步骤)教师准备:装有一定量水的烧杯、笔、记录表。步骤:首先记录烧杯中水的位置,并用笔标记出来;过10分钟标记此时烧杯中水的位置;再过10分钟再次标记烧杯中水的位置;要求:通过比较标记水的位置,得出结论。学生讨论发现烧杯中的水慢慢减少,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中了。教师提出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或者闻到水散发到空气的水蒸气吗?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不能,教师继而引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一种气体。教师总结: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是水的蒸发现象。活动二:举例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6、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水的蒸发现象?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夏天洗手后,很快手就干了;小水珠蒸发了;夏天给地面洒水,地面上的水也都变为水蒸气蒸发掉了;用湿抹布擦桌子,桌子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教师提出问题:夏天天热时洗洗手洗洗脸或者给地面洒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是为了降低温度,不那么热。教师总结:所以蒸发是吸收热量的,从而降低温度。(三)巩固提高同一天,为什么在太阳下晒衣服,衣服会干得特别快,而在阴暗处晒衣服,衣服干得特别慢,试着设计实验探究。(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五)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蒸发: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
7、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现象2.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洒水、晒衣服2. 【简答题】1.题目:蚕长大了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运用小组协作分享、实验验证等教学方法;(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2.通过观察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理解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3.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蚕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2.难点:理解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8、.教师复习导入,聚焦问题:同学们饲养的蚕卵孵化出蚕宝宝了吗?蚕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1)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展示观察器材和观察方法。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2)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明确观察过程。提问:怎样确定蚕是活的?(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提问:用什么工具观察?(放大镜)提问: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
9、,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提问:蚕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是什么?(蚕刚孵化出的样子: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弱;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的光滑等。)提问:蚕用什么吃食物?(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2.观察中,围绕所给教材页展开实验、观察。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教师指导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做好记录。3.观察后,汇报交流记录结果。(1)头部:形态: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
10、形;组成:有咀嚼式口器、单眼(蚕头左右各分布有6只单眼)等。(2)胸部位置: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环节)胸足:数量:3对,胸部每一环节的腹面各有一对;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吐丝时用于结茧,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3)腹部胸部后面的环节,由10个体节组成,第 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4)呼吸器官气门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数量:共有9对,胸部1对,腹部8对;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5)蚕的尾角可以用来辨别雌雄,雌蚕尾角往前翘且有黑点;雄蚕尾角往上翘而无黑点。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
11、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期。最后,学生展示各自画好的蚕,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改进图画。(三)巩固提高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总结蚕的特点并汇报。教师根据讨论及汇报情况总结。(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教师补充。(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下课后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尝试自己养蚕并做好较全面科学地观察记录。下节课我们互相分享。四、板书设计3. 【简答题】1.题目:营养要均衡2.内容:聚
12、焦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探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1.阅读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2.对应“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名称,把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摆好。看一看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提示: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研讨1.“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
13、息?2.分析“一天的食物”记录,说一说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3.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想一想“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可以做哪些调整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需要正确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2.能够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3.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4.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
14、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小明不爱吃蔬菜和米饭,只喜欢吃肉,你们觉得这样饮食健康吗?(不健康)那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蔬菜多吃,肉少吃,主食也要吃)(二)新课讲授1.认识膳食宝塔(1)教师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并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学生汇报:膳食宝塔分五层,第一层谷类食物,第二层蔬菜水果,第三层畜禽肉类、鱼虾类而蛋类,第四层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
15、第五层油,盐。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2)教师引导: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观察。师生总结: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2.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1)教师提问: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提供的信息,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学生讨论交流。(2)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汇总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学说汇报调整内容。(
16、三)巩固练习按照科学的饮食结构给自己和家人设计一张食谱。(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按照设计的食谱制作美味的菜肴,并请爸爸妈妈根据膳食宝塔进行打分。五、板书设计4. 【简答题】1.题目:用橡皮筋驱动小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在外力条件下可以产生形变;知道橡皮筋的动力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知道弹力的定义。2.通过动手操作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提高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3.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4.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二、教学重
17、难点重点: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难点: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用手拉一拉橡皮筋,感受橡皮筋的弹力,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收获?学生通过体验可以得到:橡皮筋拉长的时候松手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教师讲解:拉长的橡皮筋由于想要恢复原来的样子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橡皮筋的动力让小车动起来吗?引出课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新课讲授1.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教师展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小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第一步:
18、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第二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教师强调:,想要让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从车轴上方勾在车轴上向后转动车轮学生进行组装小车的活动。2.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已经运动起来了,同学们想要小车向前跑的更远吗?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测: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猜测: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教师强调:为了便于观察,可以采用缠绕橡皮筋的圈数加倍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团结合作,注意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学生以小组形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小车上缠绕的橡皮筋圈数越多,
19、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教师追问: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联系课前感知环节可知。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动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橡皮筋和钩码直观地感受橡皮筋形变时的动力。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得到:橡皮筋的根数越多,可以挂住的钩码数量越多,产生的动力越大。教师讲解: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三)巩固练习感受橡皮筋的弹力:使用橡皮筋的弹力提拉物体。(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查阅资料,除了橡皮筋还有什么物体可以产生弹力。五、板书设计【试题解析一答辩】1.形变分为
20、哪几种,常见的形变方式有哪些?参考答案形变分为可以恢复原状的弹性形变和不可以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塑性形变。常见的形变方式有:纵向形变:杆的两端受到压力或拉力时,长度发生改变;扭转:一圆柱状物体,两端各受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而扭转,称扭转形变;弯曲:两端固定的钢筋,因负荷而弯曲,称弯曲形变。2.请简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参考了解橡皮筋在外力条件下可以产生形变;知道橡皮筋的动力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知道弹力的定义。通过动手操作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提高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5. 【简答题】1.题目:植物的花2.内容:3基本要求(1)
21、试讲约10分钟,并配合适当板书;(2)动手操作后概括花的组成部分;(3)带领学生尝试制作植物花的标本。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完全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2.通过解剖观察概括花的结构和特征;3.意识到植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相关,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运用工具观察花的结构;2.难点:认识花的构造及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各种美丽花朵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中的花他们有什么相同的部分?视频结束后,学生回答看到花的相同部分,例如:花瓣、花托.,引入本节课。(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教师准备桃花、镊子、放大镜、白纸等实验器材,
2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解剖观察花的结构:解剖之前强调:解剖时由外向内的顺序,不要损伤被解剖的部分;用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解剖过程注意不要划伤自己组长分配好组员每人任务,每个组员承担不同的角色。要求:解剖时,小组将花的各个部分放在对应空格旁,并在空格里填写花的对应结构。解剖结束后,小组展示组内解剖花的结构有几部分,其他小组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花的结构。(如下图),教师展示在黑板上。活动二: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花的结构教师让学生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并提出问题:通过放大镜,你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可以抖一抖雄蕊)小组继续观察讨论,得出:雌蕊的顶端有膨大呈囊状的部分,上面有黏液,下面有
23、柱状结构支撑,雄蕊上会有粉末状物质掉落。教师可以对花的结构进行补充:雌蕊、雄蕊又有不同的结构组成。活动三:竞答花各部分结构的特征展示黑板上花的结构,采用个人竞答,老师补充的方式完成花各部分结构的特征。学生回答:雌雄蕊与花的生殖相关。学生回答:萼片、花瓣可以保护内部结构,花托对花的结构起支撑作用。(三)巩固提高带领学生用实验中的花朵制作标本。(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五)布置作业观察其他花朵的结构四、板书设计 6. 【简答题】1.题目:影子的秘密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说明影子的产生条件;(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源、
24、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2.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3.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能够根据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旧识导入回忆第二课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2.采用设疑法: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本节内容。(二)新授课程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并得出实验结论,初步认识影子产生条件。学生回
25、答:影子是通过光源发射出光,之后被阻碍物阻挡之后由屏承接之后才会显示出来。师生总结影子的产生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三)巩固练习1.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影子是怎样产生的?2.针对问题各小组通过讨论逐一给出答案,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四)课堂小结1.教师结合提问,进行整体性梳理。2.内容包括: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五)作业布置安排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影子的变化,并搜集影子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怎样让影子发生变化?下节课进行分享。四、板书设计7. 【简答题】1.题目:食物包装上的信息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并配合适当板书;(2)讲解清楚食品包装上的信息;(3)有互动环节。
26、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品包装上包含信息,会看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能够根据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选择需要的食品。2.通过对比分析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分析信息的能力。3.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安全饮食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看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能够根据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选择需要的食品。2.难点: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展示新鲜面包和已发霉面包图片,学生认识到发霉的食物不能食用。教师继续展示图片,两个用包装袋装好的面包,询问学生怎么判断能不能吃,学生认识到需要看包装袋上的信息。由此引入课题一一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教师板书课题)(二
27、)探究新知初步感知1.教师多媒体呈现不同包装的食品,提问:食品的包装都一样吗?有哪些类型?预设回答:(1)不一样。有盒装、袋装和瓶装的。(2)有透明包装、真空包装,还有不透明包装。教师继续提问:分享你见过的食品都是哪种包装?为什么食品的包装不一样呢?预设回答:(1)酱油、醋之类的食品多瓶装,肉质食品一般会真空包装,需要避光的食物一般是不透明包装,怕磕碰挤压的一般用较硬实的包装盒。(2)选择包装时会考虑食品的特点,选择方便、安全的包装,以利于食品的保存。也会考虑包装的美观性等。深入探究1.教师分发给各小组带包装的不同食物,提问食品包装上都有哪些信息呢?要求:(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看食品包装上的
28、信息,并做好记录。(2)学生总结发言,教师针对性补充。明确:食品包装上包含的信息有:食品名称、生产商名称地食品生产许可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储存条件、配料、生产址、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净含量(规格)、适用人群等。此外包装上还会有一些标识,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2.教师提问:这些信息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怎么利用这些信息呢?要求: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作鼓励性评价。明确:(1)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商名称的是“三无产品”,不能食用。(2)要买保质期内的食品。(3)根据储藏条件的要求来保存食品。(4)看配料表可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三)提高观察教师开始上课时呈现的
29、图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尝试判断哪一个面包可以食用。(四)课堂小结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五)布置作业1.与父母分享所学;2.尝试利用家中的食品,查看包装上的信息,具体了解食品的配料和保质期。四、板书设计8. 【简答题】1.题目:月相变化的规律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标要求;(3)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2.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3.对月相变化规律保
30、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制作月相变化图片手册的方式,认识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性是月球的重要特征。难点:给相近的月相图片排序,能够判断在一月之中的某个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月相。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诗歌水调歌头赏析引出月的阴晴圆缺,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二)新授课程1.初步感知(1)呈现月相图片。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判断哪些月相是已经观察到的,哪些没有观察到。(2)结合多媒体形式播放月相形成原理,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讲授明确月相的形成原理。2.深入探究(1)呈现月
31、相卡片。给学生展示需要排序的月相卡片,说明卡片的方位。(2)公布任务。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将混乱的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要求排序需要符合生活中实际的情况,同时能够讲解排序的依据。3.讨论提升(1)呈现结果。教师将各小组排序情况进行拍照,呈现在大屏幕上,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和分享。(2)观察月相变化过程,调整排序。播放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视频或者图片,学生参考并调整自己的排序。(3)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月相变化手册”来讲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四)课堂小结1.教师结合提问,进行整体性梳理;2.设置疑问为下节内容做好铺垫;(五)作业布置与父母分享所学知识点。板书设计3.4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9.
32、【简答题】1.题目:怎样加快溶解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谈论生活中加速溶解的实际应用;(4)讲解对比实验的思想。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2.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家里,观察妈妈做饭,你会发现妈妈向汤里加盐时,往往拿个勺子搅一搅,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讲解教师通过导入提出问题:向汤里加盐时
33、,用勺子搅拌,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例如:让食盐加快溶解在汤里,让盐均匀地分布在汤里.教师总结:搅拌可以加速食盐溶解。活动一:探究怎样使食盐加快溶解1.教师提问:搅拌可以使食盐加快溶解,那除了搅拌,大胆猜测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思考)学生思考并猜测,例如:食盐的大小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样情况下,食盐越小,溶解得越快;火开得越大,食盐溶解得越快.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用搅拌、将食盐碾碎变小、加热等方法可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那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教师开展小组实验来验证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实验材料:第一组:两杯相同温度的水,两等份颗粒大小
34、不同的盐第二组: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两等份颗粒大小相同的盐第三组:两杯相同温度的水,两等份颗粒大小相同的盐其中二个杯子里有玻璃棒。学生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分享组内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加快食盐的溶解可以用搅拌、将食盐碾碎变加热等方法。3.教师提出疑问:在小组实验中,每个小组实验材料都要准备两份,而且其中有一个条件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可以进行对比。教师总结:在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我们把这种实验叫作对比实验。活动二:讨论生活中加速溶解的实际应用教师根据前面学习知识,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里例子体现加速溶解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家里买的盐都是颗粒较小的,方便入味;喝牛奶加糖时也会拿个小勺子搅拌.(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经常喝糖水,那怎样使蔗糖很快溶解在水中,快速喝到糖水呢?(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板书。(五)布置作业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说说这些溶解现象是好是坏。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