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总结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 维修与管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6个专业,主要面向冶金高端装备 智能制造业培养智能制造、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应用、先进焊接技术应用、自动生产 线调试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 知文件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学院“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 “跨界融合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
2、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为抓手,围绕冶金高 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与服务流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组建了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 核心,涵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和汽车 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2019年3月,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被列入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省财政 支持的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本专业群始终牢记使命,把专业群建设任务与学校“建设中国特色省内 一流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省优质校一流专业建设期间,扎实推进专 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实力。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群实现了预定的省优质 校一流专业群
3、建设目标,预期完成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所列要点数125个,实际完成125个, 总体完成率100九围绕“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和社会 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建设、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专业文化建设” 8 个分项任务,形成了国家级成果6类38个、省级成果9类111个,基本实现一流专业群 “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总目标。二、专业群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自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共获得国家级成果6类38项、 省级成果9类111项。三、专业群建设内容及成效自2019年3月启动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以来,根据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要求, 先
4、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围绕项目建设目标,逐项推进建设任务落实。截至2022年12月30 日,一流量化指标和标志性成果完成情况超出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所设定的预期目标和建设 任务;八大子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和验收要点已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00%。具体完成情 况如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了教育与教学改革1 .体制机制创新与钢铁企业等11家合作企业共建了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职教联盟,积极为联盟企业 职工培训等提供所需的课程与师资,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制定了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职教联盟章程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管 理办法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校企产学研合作实施细则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实习实 训基地建设与
5、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先 进制造技术专业群职教联盟工作考核制度(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任务、组织机 构、经费和资产管理等条款,规定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定期会议机制、联系沟通 机制和工作机制。2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并实施了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试点专业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验收优秀;山东省第三批现 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一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通过验收;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为核心 的工业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山东省第二批高水平专业群、山东省第三批品牌专业群 智能制造专业群、山东省第三批校企一体
6、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与企业一一智能制造专 业群;获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构建了 “平台共设、专岗专课、拓升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了 “对接岗位、 分段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 “以人为本、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素 质教育体系。构建了 “融入专业、搭建平台、纳入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了特 殊焊接技术、冶金机电设备点检等“1+X”证书试点4个,参与了冶金机电设备点检1+X 证书标准开发。完成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6门核心共享课程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建成了校级以上在线精品开放课程56门,形成了
7、31个课程思政示范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入。(二)学做一体、集约共享,改善了专业群实训条件针对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建设省内领先的“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 的专业群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业装备智能制造关键岗位技能需求,完成了6个岗 位技能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任务: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 专业群1+X证书培训考核基地、工业机器人装调运维实训中心、工业物联网综合实训中心、 流体传动与控制实训中心。新建、扩建了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实训示范基地、3D打印实训室等7个实训基地, 组成了先进制造生产性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了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
8、个;智能制造实训 基地获批教育部国家创新行动计划生产线实训基地、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交流人才培 养基地;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实训基地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与5家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模式,按照现代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创建 良好的生产实训环境。(1)进一步完善山东冶金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搭建“行、校、企、研”联合育人机(2)进一步完善全国冶金行业职业培训联盟的运行机制,提高全国冶金行业职业培训效率。(三)内培外引、互兼互聘,打造了 “双师”教学团队锻造了一支“重教学、强科研、会服务”的国内一流的专兼比1: 1的专兼职教学师 资团队,打造了 n名高层次技能名师,全面提升了专职
9、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尖端教科研名师,落实“传帮带”团队培育机制。在专业生师比、专兼教师比、 教科研名师数、高学历职称师资数上取得了全面领先水平。设计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对应专业能力模块化课 程,创建了国家级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吕晓倩团队获得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 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牛同 训教授获批第七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 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教学开发与管理能力,掌握工艺装备技术及发展趋势,丰富
10、其工艺与装备技术教学、科研 经验;完成了 14名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出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及参与产学研合作 等多种渠道培养提高业务水平,使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结合的 主力军;聘请了 30名行业专家或企业工程师,建立了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 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从山东省制造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 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搭建平台、提高层次,强化了社会服务能力搭建了技术研发平台,依托高水平建设专业群的优秀师资团队、教科研成果、优质办 学条件,长期面向政府、企业、院校、社区的立体式服务,承接了 3项政府
11、社会制造类技 能培训项目,服务了 25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升级。搭建了培训平台,承接了各类职工技能 培训2113人次,彰显服务绿色钢铁专业群特色办学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服务能力。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应用技术开发中心获批建设;获批山东省 高等学校智能化冶金高端装备新技术研发中心;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了 “冶金高端 装备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立项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学院暨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获批立项国家级教育教 学课题3项、省级教育教学课题4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其中,基 于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产业资源生成教学资源的路径方法研究获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 育教师教学创新
12、团队体系化课题,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获批全国教育 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五)提升能力、开发资源,加快了教学信息化建设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业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建成了 15 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探索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机械制造工艺 (项目化教学)电工基础等12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放课程; 获批山东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门、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山东省社区教育优 秀课程资源3门。建设了 “教培一体、开放共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化信息化改革,发挥信息技术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全面应用学院“在线、世界
13、大学城”等网络教学平台,推行“线 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尝试翻 转课堂,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群教师的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升,获得全国、山东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3项。(六)拓宽渠道、国际认证,提升了国际化办学水平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了数控编程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包。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 中外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海外培养了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掌握工艺装备技术及发展趋势,丰富其 工艺与装备技术教学、科研经验。开展了多渠道国际合作,制定中国特色职教
14、标准;国际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特色职教品牌;通过智能制 造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实现文化互融。(七)强化监控、不断诊改,重构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期内,完善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次,对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 过程监控。企业全程参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优化设计专业群诊改 流程,形成了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专业群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持续提升 专业群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期内,完成了专业群诊断改进1次,诊改与绩效考核结合,形成了考核性诊改机 制。将绩效考核与诊改工作相结合,年度目标达成度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
15、重要依据,按照 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分别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 个层次,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形成目标链,对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形成建设标准链,编制 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形成建设实施链;优化设计诊断与改进流程,按照指挥决策、 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保证、监督监控五个环节,优化设计诊改流程,形成常态化自 主诊改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持续提升 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八)立德树人、止于至善,锻造了先进制造文化将立德树人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养“两种精神”,重塑先进制造专业文化; 打造文化载体,营造专业文化育人环境,开展
16、专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借助现 代信息技术,深化文化育人效果。通过先进事迹激励、传统文化熏陶、创业典型引导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进行文化特色建 设;通过职业环境营造、先进制造文化展厅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展示先进制造行业职 业规范,强化制度约束;通过军训、拜师、统一着装等促进行为素质养成。四、专业群建设成效推广情况(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全面优化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学分制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教 学,彰显绿色钢铁特色办学内涵。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教学面 向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分工精细化培养,全面提升了专业群人才
17、培 养质量。(二)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打造了具有国际视野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推行“内培外引”举措,锻造了一支“重教学、强科研、会服务”的国内一流的专兼 比1:1的专兼职教学师资团队。柔性引进了 10名来自国际跨国企业的能工巧将企业教师, 打造了 10名高层次技能名师。全面提升了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尖端 教科研名师,落实“传帮带”团队培育机制。在专业生师比、专兼教师比、教科研名师数、 高学历职称师资数上取得了全面领先水平。(三)依托专兼教师队伍,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搭建了多个技术研发平台,依托高水平建设专业群的优秀师资团队、教科研成果、优 质办学条件,开展面向政府、企业
18、、院校、社区的立体式服务,实现了每年承接5项政府 社会制造类技能培训项目,服务至少40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升级的任务。搭建了培训平台, 每年承接各类职工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彰显了服务绿色钢铁专业群特色办学的社会 美誉度和社会服务能力。(四)辐射带动情况通过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加强了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 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探索并制定了专业教学标 准和课程标准,对全省同类院校及相关专业群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通过师资培训及教学 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了淄博机电学校等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发展。(五)推广应用典型案例1 .创新并实施“五全三双六平台
19、”团队建设模式,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 团队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发挥我校行业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彰显“钢的意志、铁的纪律、 火的热情”校园文化特色,创新并实施了 “五全三双六平台”教师团队建设模式,将专业 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打造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山东省黄大 年式教师团队,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3人,建设山东省名师工 作室1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平台1个,山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2022年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1)明确团队建设理念,打造团队建设生态圈。基于教师实践共同体理论,明确团 队成员之间协
20、作教学、协同创新、成员与团队协调发展的团队建设理念。统筹各方利益诉 求,产教科深度融合,健全政府政策引导、统筹管理,社会评价、反馈,学校、行业、企 业、高校、科研院所四方共建的团队建设机制,创生团队建设生态圈。(2)遵循高水平、结构化,确立团队建设目标。依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团队成 员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突出“钢铁火”特色文化内涵,确立企校所三栖、产教科 融合、知行情合一、德技研三馨的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建设目标。(3)分层分类,构建成员“五全”能力提升体系。针对不同来源、不同发展阶段的 团队成员,构建全员培训培养、全程科研服务、全方位企业实践、全方式竞赛大赛、全要 素创意创新的“五全”
21、能力提升体系。“教、研、赛、仓h思”五措并举,精准提升团队 成员的能力。(4)双师双元双项目,创新团队运行模式。遴选知名企业、院所的教学项目和科研 项目,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等大师,创新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双项目导向,教学名师、大 师“双师”引领,科研与教学双元融合的“三双”团队运行模式。(5)产教科深度融合,系统搭建六类平台。整合产教科资源,企校所共建“教师发 展中心”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和应用国家工程实验 室应用技术开发中心”等六类平台。产教科共建共享团队成员培训培养、科研服务、企业 实践等学习资源。(6)增值性评价,引导成员与团队协调发展。建立由指标、阈值、阶梯赋
22、分、绩效 评定构成的团队增值性评价模型。指标由后进率、标准分和优秀率构成;分为进步、稳定 和退步三个阶梯;指标在某一个阀值内变化,为“稳定”,优于阀值,为“进步”,劣于 阀值,为“退步”,分别赋分;三个增值赋分合计成团队增值分,用来评估团队动态变化 及绩效。(7)文化牵引,建立健全团队建设保障机制。营造和谐、宽容的团队氛围,拓展沟 通协作渠道,形成和谐共生的团队文化。制定过程管理、绩效考核、创新激励等制度,完 善领导决策、沟通协调、利益共享、激励约束、协作发展的团队建设保障机制。2 .构建“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突出校企协同,发挥“双
23、主体”育人作用;基于“OBE” 教学理念,反向设计了 “三层次递进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校企“教学过程四融 通”,构建了 “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两年来,建设了国家级智 能制造生产型实训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优化专业群实践教学培养规格,开展“双师双线、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生 动手能力大幅提升,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1)厘定了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四维度”培养规格,创新了制造类专业 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以先进制造岗位人才需求调研为出发点,参照国家标准、产业 标准和企业最新生产技术标准,结合专
24、家咨询,明晰了 “知识结构系统化、技术结构高端 化、能力结构多元化和素质结构人文化”培养规格,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满足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高技术”需求。(2)创建了 “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分制”,融入 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生产技术研发中心”能力递进 综合实践教学三平台,通过校企“教师人员与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融通、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和教学评价与岗位标准融通”的四融通,实现了 “双主体”育人,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三个平台,跨专业
25、分层次构建,分别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和 创新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依托学分制管理,将实践教学体系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 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教学体系增设智能制造实训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与操作实训和3D打 印技术实训等21门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创设了 “实景化,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环 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58个,开展项目式教学,围绕项目纵向挖掘和横向拓展技术技能; 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跨专业融合、创新性、迁移性、协同性和持续发展性能力素质。同时, 通过“学分置换、转换和替换”,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融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 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3)创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26、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 求,又满足了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建立了 “柔性分层, 能力递进”的综合实践教学平三平台。多元化实训内容(项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 需要,符合当代学生学习心理;“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教学,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 空间,教学过程更加柔性灵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能力递进”的分层实践教学平 台,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又满足了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 更具有针对性。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实践教学载体,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规范,将知识、 能力、技术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线上线下混合,实施项目化教学,考评合格,学分计
27、入 个人总学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综合能力得到培养。(4)创新开发了高职制造类专业“四化合一”实践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由“技能型” 向“职业能力型”转变,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将“考 评价项目岗位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评价能力综合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四化合一,对学 生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全过程考核,涵盖“德、能、 勤、绩”,引导学生由“技能型”向“职业能力型”转变,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生产实训中心,生产性的实践教学环境 和实训,培养了学生合作、团结、协作意识,并增强了在工作中处理问题能力;考核评价 项目岗位化、考核评价标准企业化、考核评价能力综合化和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四化 合一”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学生由“技能型”向“职业能力型”转 变,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