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一、诗歌鉴赏(共90分)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甲】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乙】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咸阳城东楼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在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所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 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
2、无限感慨。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 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 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人。考虑。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 想感情。“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借景抒情,描写了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 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语的理解要与句子相结合,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揣 摩。我们常说“词不
3、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 思才会是正确的全面的。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 寂;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4 .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15 .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15 .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
4、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 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14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这一诗句 中的意象来分析“孤雁的执着”即可。【15题详解】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文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 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达
5、了诗人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感 情;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据此理解作答。16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目。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注释: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1)有人说颔联的“迷”字写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诗人独自走山路,山路崎岖,容易迷路。山中景色幽静迷人,诗人沉醉其中,深 深着谜。(2)设问,表
6、达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详解】(1)考查对诗人炼字技巧的把握。“迷”是沉迷,沉醉。表现作者行走山间独享美景的陶醉和 喜悦。同时紧扣了题目“山行”,呼应了上句的“改”,点明峰同路转,山路崎岖的特点。(2)考查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对抒发情感的作用。“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看不到房 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 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从修辞上讲,运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诗人淡泊、恬静的心境,还写出了“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 “眼睛”
7、。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 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 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 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 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榔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释】铎(du6):系在马车上的铃。
8、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 乡长安。17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18 .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7.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 幅清幽淡远、清冷寂的晨景图。18.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 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 悲故乡”照应。【17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的能力。此题的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 手法等);结合诗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传达出诗人
9、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分析,这句话 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清冷寂 的晨景图。【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尾联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名题旨;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以景结情,言有尽 而意无穷,回味无穷。本诗尾联内容上: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 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o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应先
10、通读全诗, 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从手法、炼字、内容、风格等方面来判断。古诗词鉴赏中 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 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 的好处。诗歌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 衬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 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题答案示例:咸阳城东楼情景交 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
11、的意 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登幽州台歌采用 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 感。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 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咏素蝶诗【南朝】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 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2、?有什么深意?【答案】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 华。【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表达技巧,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 诗歌,根据诗歌内容主旨来鉴赏其手法技巧。把握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 物、意象来体会。通读诗歌,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吟咏之物为素蝶,通过素碟来表情达意,这 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 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13、成后面的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 度作简要的分析。【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 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 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 思路为:解释该
14、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要求从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 重点词语(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引”和“衔”二字,运用拟人,把雁和 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南飞、皎洁的月色遍洒群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被流放的愁苦 一扫而空,一变而为喜悦之情。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风雨诗经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风雨如晦,鸡鸣不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喈喈(jie)鸡叫的声音。夷:通“怡”,喜悦。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15、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重章叠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充分地抒发情感。【详解】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 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是间 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 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 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笞题前先通 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
16、熟 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本题要求分析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这首诗的章法结构特点很明确,“重章叠句”。解释概念,重章叠句就是指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 更换个别字。结合诗句解释,“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中,关键词语“凄凄” “潇潇” “如晦”的变化,“鸡鸣喈喈” “鸡鸣胶胶” “鸡鸣不已”中“喈喈” “胶胶” “不 已”的变化,“云胡不夷”“云胡不疼”“云胡不喜”的变化。富有音韵美。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
17、.解释“戍鼓”和“况乃”的意思。6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句。【答案】5.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况乃:何况,况且。6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 亮,借景抒情,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的理解能力。理解字义可结合该字所在诗句的意思进行回答。“戍 鼓断人行”的意思为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戍鼓”的意思是指边防驻军的鼓声。“况乃 未休兵”的意思是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况乃”的意思是何况。【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从写作手法的
18、角度赏析诗歌语言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 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中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语言,体会写作技巧,在此基础 上,结合具体语境,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结合诗歌内容,“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借景抒情,这里的 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7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8 .同样是借景抒发思乡之情,本诗和夜
19、上受降城闻笛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答案】7.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 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孤独思家(思亲或思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 “独”表现出 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9 .本诗用山中夜晚的美景反衬孤独凄凉的心情,以乐景反衬哀情,更见其哀。李诗借前两 句愁惨凄凉之景为直接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作烘托铺垫,是以哀景写哀情。【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 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诗人“不眠”的原因有: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 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
20、”,“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孤独思家(思亲或思 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借景抒情”及其作用的能力。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 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作用: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使 感情更加有感染力。好处:使文章不空洞,感情有所依附,更有感染力。通过分析可知,本诗 用山中夜晚的美景反衬孤独凄凉的心情,以乐景反衬哀情,更见其哀。李诗借前两句愁惨凄凉 之景为直接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作烘托铺垫
21、,是以哀景写哀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雨后池上【北宋】刘放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0 诵读一、二两句,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池塘水面平静的特点进行赏析。11 .联系全诗内容,试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9.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 池塘水面的平静。10 .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 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
22、,又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 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 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 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 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细描、用典等。通读全诗可知,一、二两句运用比喻。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
23、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 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紧扣诗眼入手;从意象入 手;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 础上进行赏析。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 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 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 态,以静显动,又以动
24、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容和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句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
25、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12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二句诗。13 .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答案】12.借景抒情。描写了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 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13.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陶诗地自偏,说 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1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