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满分冲刺攻略(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docx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927202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8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满分冲刺攻略(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满分冲刺攻略(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满分冲刺攻略(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满分冲刺攻略(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6章 生物的进化正确理解和运用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相关证据1.对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鳍、和蝙蝠的翼在结构上相似性的分析(1)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鳍和蝙蝠的翼,从外形来看,这些器官很不相同但是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它们都是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的,排列的方式也基本一致。这些器官只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不同,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2)从这些器官结构上的相似性可以说明,这些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2.比较人、鱼、龟和鸡胚胎发育的相同或相似性人、鱼、龟和鸡胚胎发育的相同或相似性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古代的某些低等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也就是说,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十分相似。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鰓裂。人是从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很明显的尾。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同点a.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b.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c.未就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相同点a.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b.自然

3、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2.物种的形成(1)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2)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渐变式:先长期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骤变式:主要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一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一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可以创造新物种。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与原生物的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

4、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1)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同,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2)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2.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值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3)已知基因型AA或a的频率,求A或a的频率经常用到开平方的方法。4.运用哈代一温伯格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1)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对(A、

5、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没有自然选择。5.X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计算协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6、2.类型协同进化的类型包含类型举例不同物种之间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黏液病毒和兔子竞争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最早是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3.意义: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4.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1化石作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主要的原因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

7、遗物或生活痕迹B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C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顺序D化石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答案】C【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在越早形成的底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底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从而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不同生物的来源有同一性、生物的演变有进化性、进化具有漫长性和顺序性、生物产生多样性和亲缘性。【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C符合题意。故选C。2生

8、物进化有很多方面的证据,图中属于什么证据()A比较解剖学证据B生物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

9、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由图观察可知,图中比较这六种肢骨骼发现,它们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有一致性,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3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来航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来航鸡的培育成功是()A自然选择的结果B人工选择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答案】B【

10、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详解】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人类根据各自的喜好和需求,对不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对具有不同变异的鸡逐渐选择,并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通过遗传使这些被选择下来的性状不断地积累加强,就逐渐地形成了现代品种多样的家鸡。例如,有的人需要产蛋多的鸡,就杀死了产蛋少的鸡,留下产蛋多的鸡来繁殖后代,这样逐代人工选择下去,鸡的产蛋多这一性状会逐代积累并得到加强,就培育出产蛋多的良种鸡,如莱杭鸡。 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

11、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因此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形成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结果必定是形成新的物种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遗传和变异的改变决定的【答案】C【分析】 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详解】A、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C、种群的基因库

12、为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正确;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故选C。5某岛屿上存在着桦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比例变化。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50年灰色蛾黑色蛾灰色蛾黑色蛾99%1%1%99%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变异的作用B自然选择的作用C灰色蛾迁入,黑色蛾迁出D工业煤烟使灰色蛾变成黑色蛾【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BC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蠖两

13、种体色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建成工业区后50年,由于环境污染,灰桦尺蠖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小,不适应环境,逐渐被淘汰,黑桦尺蠖更适应环境,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大,因此数量增多。两种体色比例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CD错误,B正确。故选B。6白头叶猴和黑叶猴是分布于我国南部的两种灵长类动物,二者的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白头叶猴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而黑叶猴分布于左江以北和明江以南。在动物园中,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B由动物园杂交结果可知二者属于同一物种C二者毛色差异可能与自然选择压力无关D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

14、方向进化【答案】B【分析】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详解】A、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生活环境不同,存在着地理隔离,A正确;B、杂交后代育性未知,故不清楚确定是否属同一物种,B错误;C、毛色变异可能是中性突变,C正确;D、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D正确。故选B。7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而现在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我们需采取行动,禁止滥用抗生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是抗生素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B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了抗药

15、性变异C抗生素是对细菌的有利变异进行选择D滥用抗生素可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答案】B【分析】在自然界中,细菌存在抗药性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并且能繁衍后代。【详解】A、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是抗生素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A正确;B、抗药性变异在滥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是将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B错误;C、抗生素对细菌的有利变异进行选择,对细菌来说,抗药性增强有利于细菌的生存,C正确;D、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选择导致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D正确。故选B

16、。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体色在19世纪中叶以前几乎都是浅色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树皮被工厂排出的煤烟熏成黑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桦尺蛾成为了常见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了桦尺蛾进化的方向C桦尺蛾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发生改变D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答案】C【分析】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桦尺蛾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

17、生殖,故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桦尺蛾体色的变化体现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会发生改变,C错误;D、桦尺蛾与其天敌能共同进化,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D正确。故选C。9发菜是生长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固氮蓝细菌,具有独特的耐旱机制和固氮能力。下列与发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菜细胞中的DNA双链上各存在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发菜染色体上的DNA与细胞质中的RNA的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C发菜某基因表达时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且存在

18、多聚核糖体现象D发菜独特的耐旱性可能是干旱导致抗旱基因出现的结果【答案】C【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核膜,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核膜,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常见的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和衣原体。【详解】A、发菜是原核生物,细胞中的DNA为环状,因此,发菜细胞中的DNA双链上不存在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发菜是原核生物,其DNA是裸露的,没有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发菜细胞中DNA与RNA的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C、发菜细胞中有核糖体结构,其基因

19、表达时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且存在多聚核糖体现象,从而加快了蛋白质合成的速度,C正确;D、发菜独特的耐旱性是干旱选择了抗旱性状导致抗旱基因被保留并传递到下一代的结果,D错误。故选C。10为探究非洲象是否会在旱季因争夺水源导致其他食草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记录其他 9 种食草动物在水塘内有无象群时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单位:min);若存在象群时,其他食草动物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缩短,则视为其受象群干扰而饮水受阻,或将引起种群密度降低。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推论中最合理的是()A象群对食肉动物的威慑可能为其他食草动物营造了暂时安全的环境B象群规模与其他食草动物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呈线性关

20、系C对象群的警戒使食草动物在水塘内躲避的时间延长D象群的存在使上述 9 种食草动物饮水受阻【答案】A【分析】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详解】A、由图表数据可知,在有大象存在的情况下,各种食草动物在水塘的逗留时间都延长了,最可能的原因是象群对食肉动物的威胁可能为其他食草动物营造了暂时安全的环境,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有无象群而非象群规模,所以无法得知象群规模与其他食草动物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之间的有何关系,B错误;C、在有象群存在的情况下,其他9种食草动物无论体型大小,在水塘内的逗留时间都延长,不太可能是由于对象群的警戒造成的,C错

21、误;D、其他9中食草动物在水塘内逗留的时间延长,根据题干假设,它们的饮水并未受阻,D错误。故选A。1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ABCD【答案】C【详解】种群是某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群体,错误,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正确。在物种形成的

22、过程中,通常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出现了生殖隔离,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错误。不同物种之间不会有基因交流,错误,C正确,A、B、D错误。点睛: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12假设羊毛的黑色(B)、白色(b)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B和b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淘汰前,该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减小C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23、%D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型Bb的频率逐渐增加【答案】C【分析】由题意可知,淘汰前,B和b基因的频率均为1/2,则在该种群中bb的频率为1/21/2=1/4,BB的频率为1/21/2=1/4,Bb的频率为21/21/2=1/2。因此,黑色个体的频率为3/4,白色个体的频率为1/4。【详解】A、由题意可知,淘汰前,B和b基因的频率均为1/2,则在该种群中bb的频率为1/21/2=1/4,BB的频率为1/21/2=1/4,Bb的频率为21/21/2=1/2。因此,黑色个体的频率为3/4,白色个体的频率为1/4,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不相等,A错误;B、淘汰前,由于种群

24、是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不变,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不变,即1/2,B错误;C、淘汰前,B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1/2,Bb的频率为1/2,白色个体的频率1/4。淘汰白色个体后,基因型BB的频率为1/3,Bb的基因频率为2/3,此时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21/3+2/3)/2=2/3,b基因的频率为1-2/3=1/3。黑色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个体中Bb基因型的频率为21/32/3=4/9,bb(白色个体)基因型的频率为1/31/3=1/9,BB基因型的频率为2/32/3=4/9。淘汰白色个体,Bb基因型的频率为4/9/(1-1/9)=1/2,BB基因型的频率为1-1/2=1/2,种

25、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21/2+1/2)/2=3/4,b基因的频率为1-3/4=1/4=25%,C正确;D、由C选项可推测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 2/3 3/4,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即基因型Bb的频率不是逐代增加,D错误。故选C。13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从而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有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基因会使同株水稻2

26、/3的不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B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35CF2中r的基因频率约为0.31,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D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该水稻种群已进化为新物种【答案】A【分析】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rr=1/8=1/21/4,Rr

27、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判断亲代Rr的r花粉有2/3死亡,A正确;B、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则RR=3/8,Rr=4/8,rr=1/8,故产生的雌配子R=3/8+1/24/8=5/8,雌配子r=1/8+124/8=3/8,即R:r=5:3,B错误;C、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自交获得F2,雌配子R=5/8,雌配子r=3/8。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雄配子R=5/8,雄配子r=1/8+1/31/24/8=5/24,有r=2/31/24/8=4/24死亡,因

28、此雄配子R=3/4,雄配子r=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C错误;D、每一代都会有r基因的死亡,因此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故选A。14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杀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杀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型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根据以

29、上信息,正确的是()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乙地区高B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最高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缺失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答案】B【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详解】A、抗性基因基因频率=抗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抗性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1/220%=12%,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4%+1/

30、232%=20%,所以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乙地区低,A错误;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最高,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B正确;C、由“当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可知,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最终导致一个氨基酸发生替换,C错误;D、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是由自然选择造成,和突变率无关,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自然选择

31、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有些变异仅由环境引起D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转基因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原因是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

32、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A错误;B、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有些变异仅由环境引起不能遗传,C正确;D、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转入农作物,培育出抗病植物,只有能够抵抗植物抗病特性的病原体才能存活并繁殖后代,从而使病原体的生存能力逐代增强,导致植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D正确。故选A。【点睛】16在动物中嗅觉主要依靠感觉器官中的各种嗅觉受体来介导。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有很多,不同动物中的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数目差异很大。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约有800个嗅觉受体基因,其中50%左右是假基因;

33、而小鼠基因组中有约1400个嗅觉受体基因,但是其中只有20-25%是假基因。下列关于嗅觉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小鼠比人具有更多功能性的嗅觉受体基因,可能是人比小鼠对嗅觉的依赖降低B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种群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C人类基因组中嗅觉受体基因都互为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假基因不具有任何功能,在进化过程中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AB【分析】假基因:或称为伪基因,是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功能的残留物。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丧失正常功能的DNA序列。往往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多基因家族中,一般情况都不被转录,且没有明确生理意义。但假基因也可能是有功能的,其可能以类

34、似非编码RNA的形式起到调控作用;假基因RNA的功能:1、假基因的反义RNA与真(母)基因的 mRNA结合减缓其翻译;2、假基因RNA产生Endo-siRNAs;3、假基因RNA作为ceRNA调控靶基因;4、假基因RNA通过RNA结合蛋白或者翻译机制调控RNA表达或者蛋白翻译【详解】A、小鼠比人具有更多功能性的嗅觉受体基因,有可能是人对嗅觉的依赖低于小鼠,A正确;B、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嗅觉受体蛋白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出现差异,B正确;C、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人类基因组中嗅觉受体基因不都互为等位基因,C错误;D、假基因也可能是有功能的,其

35、可能以类似非编码RNA的形式起到调控作用,D错误。故选AB。17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90,而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55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答案】AD【分析】1、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36、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详解】A、被释放的群体中,杂合子约为90%77%=69.30%,显性纯合子比例为90%69.30%=20.70%,则显性基因频率约为20.70%+69.30%/255,A正确;B、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说明褐体色螳螂个体数的减少与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死亡有关,B错误;C、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从题意分析,绿体色螳螂个体比例保持基本不变,说明该地区绿体色螳螂能适应环境生存,C错误;D、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说明褐体色和绿体

37、色个体数目比例保持不变,则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D正确。故选AD。18科学家在废水池里发现一种依赖分解尼龙为生的细菌尼龙菌,这是由于野生型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最终使得原本能够分解糖的酶转化成分解尼龙的酶。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导致多肽中两个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B尼龙材料出现之后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形成尼龙菌C尼龙菌的形成说明该野生型菌株种群发生了进化D尼龙菌的出现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结构直接控【答案】ABD【分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

38、主要阶段。2、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3、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该突变导致DNA分子中添加了一对碱基,则多肽中突变之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A错误;B、尼龙材料出现之后对突变菌种产生了筛选作用,形成尼龙菌,B 错误;C、尼龙菌的形成,则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说明该野生型菌株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D、尼龙菌的出现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控制细胞代谢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故选ABD。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

39、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答案】ABC【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5)联系: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

40、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C、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C正确;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D错误。故选ABC。20某山地存在两种鸭跖草,品种A生长于悬崖底部,品种

41、B生长于悬崖顶部,两者具有不同的表型。在山地的某些坡度缓和的区域则存在大量A和B的杂交种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鸭跖草A和B的适应性特征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鸭跖草A和B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鸭跖草A、B属于同一物种D鸭跖草A、B、C会与其捕食者以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答案】ABC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

42、】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C是可育的,鸭跖草A、B之间能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故鸭跖草A、B、C会与其捕食者以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ABCD。21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从

43、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各小岛上不同的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答案】(1)南美洲地雀(2)

44、 食物 自然选择(3)生殖(4) 种群 基本单位(5)物种【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题图显示: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

45、用。(3)由于小岛的作用,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5)该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22(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广泛开展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新品种,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棉花、小麦、玉米等植物的人工进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二)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1)图甲中,棉花纤维颜色和棉酚含量出现新类型,是因为

46、60Co导致相应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60Co处理后棉花产生棕色、低酚等新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2)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从图甲诱变代中选择表现型为_和_的植株作为亲本,利用_育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3)图乙中,真菌抗虫基因能整合到小麦DNA上的基础是二者均_与图甲中的诱变育种方法相比,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4)图丙中方法A处理后所得植株为_倍体;方法B处理可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_(5)分析题图可知,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实质都是_。(6)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7)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这种新物种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