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0532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望洞庭教学设计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

2、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

3、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

4、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

5、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

6、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望洞庭教学设计2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

7、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8、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

9、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

10、,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

11、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

12、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解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

13、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

14、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15、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望洞庭教学设计4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一、导入揭题

16、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

17、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

18、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

19、“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洞庭湖与君山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

20、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

21、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 (看解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

22、插图等)。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3、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

23、、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和游园不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绝句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登鹳鹊楼孟浩然)。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后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两人一组互相

24、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 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

25、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

26、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板书课

27、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

28、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

29、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8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

30、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

31、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

32、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望洞庭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

33、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

34、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

35、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

36、。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

37、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

38、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

39、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3、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

40、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