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69018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

2、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提高性目标: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4教师范读这首诗,

3、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习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

4、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2 (2)小结:一位世外高

5、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

6、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1.朗读、背诵、默

7、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B类: 1、2、完成补充习题四 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4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寻隐者不遇 所见 唐贾岛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歌声振林樾。只在/此山中,意欲捕鸣蝉,云深/不知处。忽然闭口立。 这两首诗要求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学习3个生字:骑(形声字,从马奇声)、振(形声字,从手、辰声)、蝉(形声字,从虫、单声)(会读且会写)共同点 :同为形声字。左形符,右声符。形声字:

8、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 我们先看第一首诗,要求了解诗歌主要内容: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本诗的特点是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1、揭示课题。“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学生简说课题的意思。 2、作者贾岛的生平,贾岛,唐代诗人,字阆(浪)仙,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他是以“推敲”著称的苦

9、吟诗人,他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他的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很大。 3、首句“松下问童子”,“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问”的内容是什么,诗中省略了,指导学生联系课题和下文补充。“童子”,儿童,未成年的人,诗中指的是隐者的徒弟。“问童子”也就暗示了课题中的“不遇”,师傅不在,只有童子接待。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即诗人、童子和隐者。以下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师采药去”是对第一句“问”的答复。师傅去采草药了。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这里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去”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只在此山中”是承接第二句的,此处省略了诗人的询问,即:“师傅到哪去采

10、药了?”童子的回答对师傅的去处给了大致的方向,诗人刚才失落的心情稍稍有了点安慰。第四句“云深不知处”则来了转折,师傅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道在何处,这又把诗人侥幸的一线希望彻底打碎了。指导学生读懂诗中的对话,能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了解诗意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第二首诗所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地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揭示课题,让学生讲讲课题的意思,简单介绍作者。袁枚,汉族,钱

11、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初读注意读准“骑”、“振”等字的字音,了解诗歌大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震荡。樾,树阴。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这里交代了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

12、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

13、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

14、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