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6771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篇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1 桂林山水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

2、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

3、、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

4、联系起来读。(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 2、林海 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2课

5、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

6、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 四人小组讨论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7、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8、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

9、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

10、的理解。(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

11、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

12、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提问:“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13、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

14、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

15、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解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

16、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

17、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

18、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

19、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

20、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21、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

22、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

23、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

24、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

25、,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板书设计: 竹 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2 第一单元 信息防护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即信息价值我知道认识信息的价值不良信息危害大认识不良信息火眼金睛看信息网络信息判断责任公民我能行信息社会的公民责任 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形形色色的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本单元课文旨在引导学

26、生学会辨别与甄选。并且要学会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觉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技能性要求不高,主要是一些思想认识的问题。教材中所安排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真实个案,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感兴趣,而且,教材中设计了“想一想”“学一学”“议一议”“做一做”“练一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最大限度的动起来。六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尝试和亲自动手实践,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所以本单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会辨别和甄选真假、好坏信。 2、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觉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3、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

27、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单元学习重点 1、学会辨别和甄选真假、好坏信。 2、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觉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单元学习难点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单元课时安排 信息价值我知道认识信息的价值 1课时 不良信息危害大认识不良信息 1课时 火眼金睛看信息网络信息判断 1课时 责任公民我能行信息社会的公民责任 1课时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案3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28、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

29、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渲染(xun)迂回(y)蒙古包(mng) 襟飘带舞(jn)鄂温克()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

30、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

31、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

32、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

33、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34、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

35、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

36、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7、”,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

38、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39、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

40、”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