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66927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12篇 六国论 教案六国论教案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2、(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

3、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

4、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六国论教案2 一、导读目的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但是,他们的论辩说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简单化,同时,语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讲多导,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为此,本文的精讲导读目的可以确定为: 1、学习本文中例证、

5、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三、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

6、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

7、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8、“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末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

9、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

10、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 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

11、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这一点一定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因为高二学生的论证说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过其实,小题大作,要莫失之肤浅,浮光掠影。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说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千万不要片面化和简单化。) 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

12、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

13、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3 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 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

14、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 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 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 3、归纳整理。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b、使动

15、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 c、其他 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 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

16、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通假字 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 文言句式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 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4、小结: 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坚持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

17、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会迎刃而解。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是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议论文。 大家试着从各个角度去寻找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板书:归纳相同点 2、归纳: 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

18、、写作手法 3、小结: 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虽然这两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毕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它们必定有许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来找找这篇文章的相异点。 板书:区分相异点 2、归纳: 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19、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

20、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

21、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语言风格 板书:主旨、结构、语言 思考: 一、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里说得很清楚“气势磅礴”。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做到“气势磅礴”的呢?它的“气势”是怎样得来的? 第一个,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

22、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 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其他段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1段第1句。体会这种大气。 点学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声朗读,要求读得有气势。(第2、3、5段)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23、。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 第三个,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势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将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一齐读一遍:第5段中。 二、六国论这篇文章的语言与过秦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哪里? 六国论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

24、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现在

25、,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

26、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

27、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

28、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

29、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

30、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

31、;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

32、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师:好,请暂停。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能体现苏拭六国论观点的句子在文章的第几段?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

33、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

34、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师:苏辙这里所说的“当时之士”中的“士”,是和苏轼文中“皆争养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吗?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 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35、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

36、“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师:是这样。第三段从反面论述较详,第二段说到六国的就相对简略,结尾有一句是说结果的,是哪一句? 六国论教案5 六国论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

37、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

38、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

39、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见三维设计P58) 三、写作背景 (见三维设计P58)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

40、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秦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 2、多音字 暴 bo 暴露 p 暴晒 与 y 与其 y 参与 为 wi 行为 wi 为了 燕 yn 燕子 yn 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

41、“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

42、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第 二课 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二段: 1、小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习第三段: 1、小组朗读第三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六国论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 暴的思想,六国论教案。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设计预习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