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262074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 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 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 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 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 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

2、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 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 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 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 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 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除了直接转译图像肉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 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

3、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 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 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 “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 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 愚昧。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 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 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

4、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 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 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 .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阅读回答问题。都说春暖花开,为何冰天雪地中也有植物开花?其实,植物开花、展叶、结实等,都反映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植物只有在恰当的时节开花,才 能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从而达到繁衍自身、延续基因的目的。 也遵循这条规律。通常来说, 春、夏、秋三季温度较高,昆虫、鸟类等动

5、物较多、较活跃,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 )o 冬天依然有蜂类、蛾类等传粉动物在活动,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此时开花的植物也变少 了。因此,腊梅等植物在冬季开花,就可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成功实现繁衍。虽然冰天雪地中植物也可以开花,但是。因为在极端低温下,腊梅等植物也无法顺利开花。它 们往往选择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绽开笑颜”。此外,由于叶片不如花朵耐寒,为了 避免先生长的叶片受到低温伤害,腊梅等植物还进化出,所以寒冬里腊梅繁花满枝时,叶片依 然稀少。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因为开花的植物也很多,传粉竞争异常激烈B.但是传粉竞争异常激烈,因

6、为开花的植物也很多C.但是因为传粉竞争异常激烈,开花的植物也很多D.但是开花的植物很多,引发异常激烈的传粉竞争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C、D、B、【解析】(1)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无中生有。结合“然而,我们也 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 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2) D. “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结合“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 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

7、亲脸上的皱纹 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 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可知。(3) B.结合“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 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 特有功能”可知,材料二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本项符合。AD强调图像的作用,C将文学和图像 分开了。故选Bo(4)结合“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 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知,相似点:锤子具 有冲击力,而图

8、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结 合“除了直接转译图像肉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可知,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5)结合“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 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知,文学 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结合“而语言有能力 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 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

9、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知,文 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 美妙的体验。答案:(1) c(2) D(3) B(4)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 广告语深入脑海。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5)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文学在揭 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 体验。(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

10、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 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

11、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 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

12、要 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 观点。69.【答案】A、B、【解析】(1) A. “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理解错误,刘书记上车时没有排队买票,而是对司 机吴老八搞特权,引发大家不满,因而“有威信”说法有误。故选:Ao(2)B.“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理解错误,小说描写众人争抢上车的无序混乱场景,用“一 夫当关便万夫莫开”来批判其生猛;写僵持不下后几个带头人的觉悟,引入“天下英雄唯有使君 与操”,使语言具有幽默诙谐的意味。故选:Bo(3)小说1-2段先写人们争相上车的混乱场景,“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 磕碰,车窗也

13、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不要翻窗子 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髡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 人们却再也听不见”,接着313段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退休的刘书记以权谋私,向司 机吴老八要车票,售票员小芳借机徇私给舅舅晋麻子车票。这样写把矛盾冲突的焦点写在前面, 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16-22段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 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供销社的杜主任 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

14、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 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转而23-31段,写之前人们 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 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清早人们等车时可 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 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枫树的土丘之间,出 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止,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 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

15、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 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对于这 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 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4)小说中的客车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作者独具匠心,选择一辆带着大家走向远方(远行)的客 车上发生的由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形象地把社会变革的过程表现出来,所用的手法就是象征。具 体来看:小说开头“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 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

16、去”,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 苦。“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太阳洒下令人 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 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 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客车变 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

17、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 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 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客车 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答案:(1) A(2) B(3)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 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 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18、理,可酌情给分。(4)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 种种矛盾和冲突。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 革中出现的问题。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 向美好的新生活。(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4)本题考

19、查学生分析小说中具体物象丰富内涵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 不同层面的内涵。小说中相关情节的作用:1 .为背景内容,交代自然或社会环境。2 .为人物描写(正、侧),表现人物形象特点。3 .照应题目,照应首尾、上下文的有关情节。4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5 .在艺术手法方面,与有关情节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表现人物或主题。6 .作为插叙对有关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7 .表现(揭示、深化)主题。1014.【答案】B、C、【解析】(1) “之”为“说”的宾语,其后断句,即E处断句;“诸”为“之于”的合音,“缪 公”为其宾语,“缪公”后断句

20、,即H处断句;“三日”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前后断句,即 I处断句。故断句处为:EHL句子翻译为: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 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2) B. “含义相同”错。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居:休息/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 求安乐。居:居住。(3) C 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错,原文为“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意思 是“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4)明:英明;让:让位;下:甘居之下。句子翻译为: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 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夫子:老师;绝:停止;盖:难道;无所丑:不知羞耻

21、。句子翻译为:老师抚琴唱歌击鼓跳舞, 未曾停止。难道君子不知羞耻到这般地步了吗?(5)根据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斟”“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 于宋,穷于陈、蔡”“如此者,可谓穷矣”可知,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 根据原文“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 穷之谓”可知,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答案:(1) EHI(2) B(3) C(4)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老师抚琴唱歌击鼓跳舞,未曾停止。难道君子不知羞耻到这般地

22、步了吗?(5)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 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参考译文: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舜遇 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 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对 百姓有利的事情,禹都做了,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 他带领下属开垦耕种,依水打鱼,编蒲苇,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

23、当 遇到有利的时机,他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拥有整个天下,舜的贤 德并没有增加;未有寸土之地,他的贤德也不因此减损。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 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 ”公孙枝回答说:“信任 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 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 闲暇耻笑呢? ”穆公于是就任用

24、了百里奚。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 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虽然贤能,假如没有得到缪公的重用,必定不会留下这样的美名。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 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说:“夫子在鲁国被放逐,在宋国砍树,在陈、蔡被困,竟然还抚琴唱 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 ”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 孔子感慨地说:“子路和子贡是见识浅陋的人。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来, 子贡说:“这种情况应该算是困窘了!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道义叫做达,困窘于道义才 叫穷。如今我仍然恪守仁义之道,以面对

25、乱世的艰难,可谓适得其所,哪来穷困之说?所以 反省自身应无愧于正道,面对困难应不丧失美德。大寒到了,霜雪已降,我因此了解松柏的茂盛。陈、蔡的困阻,对我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吧。”孔子毅然转身,开始抚琴演奏,子路情绪昂然, 开始执盾而舞。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可攀,也不知地之深不可测。”古代的得道者,困窘 时也快乐,显达时也快乐,令他快乐的并不是困窘和显达的际遇(而是对道义的通达)。对他们 来说,通达道义而到了这种境界,困窘和显达是一样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 认真分析

26、,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

27、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册U: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 译不通时,用意译。1516.【答案】B、【解析】(1) B. “均有美人迟暮之意”分析有误,李诗写单调而凄清的雨打枯荷的声音更增加了 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

28、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苏诗以荷的枯萎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是用荷 叶败尽与菊花虽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形成对比。故选:Bo(2)李诗主旨是表达对友人深刻的思念之情,诗中写到了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借此 来营造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描写了一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 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这样将这种思念之情传达得较为委婉含蓄。苏诗写荷叶衰败,抓住“荷 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 寒的形象。诗人后两句写到“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 的时节啊”。这

29、里包含深刻的哲理。秋冬季节景物有衰败的一面,其实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事 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诗人借此来劝慰友人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答案:(1) B(2)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 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 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 应乐观向上的道理。李诗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

30、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赏析: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 尘嚣之感。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 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 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 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 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

31、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 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 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 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 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 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

32、,本无可“留” 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 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 To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至I的,也 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 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 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 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苏诗译文

33、: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 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 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 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 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

34、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 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 “我”当下际遇的无 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 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 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

35、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 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 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 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 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 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 义性使人们面对

36、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 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 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 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 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 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 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 人心魄的力度。

37、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 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 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 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 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

38、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 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 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 妙”(苕溪渔隐丛话)。(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39、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主旨的把握。要审清题干,分别从“深情”和“哲理”的角度 进行赏析。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

40、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耍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7.【答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解析】故答案为:(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重点字:浣)(2

4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重点字:谏)(3)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重点字:流)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答司马谏议书名句辑录: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4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5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6 .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7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18.【答案】依理定法,有法可依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

42、法。”有定理,则可以寻理而为;毫无定 法,则会无所适从。所以,还需依理定法,让法也相对稳定。今天,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时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远远不足以说明时代变化之巨。在一个如 此变动不拘的时代,倡导“无定法”貌似合情合理。可是,时代已经日新月异,如果处事的方法、 策略也跟着不断变化,那就会让人无所只从,最后导致混乱不堪。生活中,有一些原理、定理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在平面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在人际关系 中的尊老爱幼,比如在宏观低速下牛顿的运动定律,等等。有了这些固定的原理、规律,才出现 可学习性,和可发展性。同时,定理并非一成不变。这些原理、规律也都有着自己成立的前提。 一旦脱离这些前提,就会走向

43、谬误,甚至荒诞。今天,有军事专家称“宋襄公”作战是的基本策 略“不重创” “不擒二毛”为“蠢猪式的仁慈”就是如此。相对于“定理”,“方法、策略”的变动更加频繁。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巨大 的变动时期。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成为一个相当历史时期 的关键词。“变”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所以,“变则通,通则久”成为广泛的 共识。维新,革命,复辟;再革命,再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新时期更深层次的改 革。回顾历史,变化不定是为了探索,探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探索一旦出现了一个清晰的 结论一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那么,毫

44、无“定法”的时代就宣告结束 了。国家就走向了通过既定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时期。方法、策略的长期运用,出现良好效果,此后,定法就可能上升为定理。这是“定法”与“定 理”的一个辩证关系。当然,定法也可能走向定理的反面,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顽固思想,甚 至是戕害“新法”的刽子手。五四时期提出的“礼教吃人”就是典型的例子。有定理无定法,甚至是无定理又无定法的时期,是动荡的时期。动荡让国民水深火热,国家 危亡,同时也能孕育新的生机。有定理,又有定法的时期,是稳定的时期。稳定会国泰民安,也 会走向沉闷,甚至衰败。此之谓“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今天,是一个有定理、有定法、 变新法的时代,非此无以长治久

45、安。依理定法,有法可依;依时变法,有迹可循。安定才能团结,有了安定团结,幸福指数也会 节节攀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首先引王夫之的名言论述了两个概念之间的 关系: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命题人随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做了现代的解读:“定理”,可理解为 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材料最后一句说:今天,这句名言 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可见,命题人要求考生结合时代,对这句名言里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和彼此 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阐释,体现“深思”。材料提到: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那么,这句话与当下时代的结合点在哪?我们可 以联系两段素材:1872年,

46、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 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 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 史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 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综上可见,本题考查的关系并不复杂:当代青年应坚守正确原理规 律和价值观,同时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最终实现自身和国家的目标。参考立意:1 .对于符

47、合客观规律的事物我们要坚守。2 .坚守定理的同时,我们要有“法无定法”的创新意识。3 .既要坚守定理,又要开拓创新。材料作文写作策略: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 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 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 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

48、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 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 要画蛇添足。1921.【答案】(1)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乘客”改到“允许”后面; 二是不合逻辑,“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逻辑错误,改为“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会停 靠”应是“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会停靠;三是成分赘余,应删去“被”。(2)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根据空前的“时速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 靠一次,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可知,此处应填:格格不入。默默无闻:形容没有名声,不为人们所知道。根据空后的“以前很少人知道”可知,此处应填: 默默无闻。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