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年度河南省高一年级第三次考试历 史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六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政治领袖后,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泡”,致力于开挖沟渠进 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据史记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曾“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即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水稻生产。大禹的这些做法A.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B.实现了古代水稻种植的普及C.反映了
2、原始社会阶层的平等D.说明当时灌溉技术世界领先2 .春秋末期,有些士人抛弃了 “不臣二主的信条,由此,当时出现了 “邦无定交,士无 定主的情形,并产生了-批游士。据此可知,游士的出现A.开启了诸子思想的交融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促进了贵族政治的形成D.反映了礼乐规则的盛行3 .董仲舒认为王道政治的兴衰和治乱最终都取决于天的意志,所以一国之治在于天;一国 之乱亦在于天;国君能否治理好天下就在于其是否听从天意。这一学说A.有效制约了君主权力的滥用B.吸收了佛教思想理论C.摒弃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阐述了君权神授观念4 .南朝陈时,章华家世代为农夫,后其官至太守,但权贵们竟以其“素无阀阅,竞
3、排诋 之”,以致其被免官并被遣去管理市场。由此可知,当时选官注重A.社会评价B.土地财富C.家世渊源D.从政经历5 .王夫之在撰文论述唐代中叶的政局时指出:畿辅内地,河、雒、江、淮、汴、蔡、 楚、兖、泗、魏、邢,咸弛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旦夕之无虞,外强中 愕,乱亡之势成矣。”这可用于解释A.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B.藩镇割据形势的紧迫性C.安史之乱造成的危害性D.安史之乱结束的可能性6 .有学者将搜罗的121位唐代传奇小说作者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其中进士及第者共计36 人,如沈既济、牛僧孺、李绅、白行简、沈亚之、徐尧佐、蒋防、陈鸿等。这一现象表 明,唐代A.商言经济发展促进文艺进步B
4、,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创作C.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7 .图1所示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如此分配旨在中央安抚伊司(物司)图IA.优化民政管理B.监察地方政治C.加强中央集权D.防范宰相擅权8 .西夏文献杂物帐中记载了很多西夏人名,如闹奴、李鬼、嵬名呱呱、崔那征、善智 等,还有李、梁、杨等姓。其中既有纯党项姓氏,也有纯汉人姓氏,还有汉姓与党项姓结 合而成的姓氏。如崔那征,崔为汉姓,那征为党项姓,这反映了当时A.中原地区的姓氏变化B.华夷观念的消逝C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D.民族文化的交融9 .有学者认为,明代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科技向新的突破点逼近、对异质文化的接
5、纳 以及在对外战争中呈现出优势等现象,至清代时被圈占土地、固守“西学中源”、严厉的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所替代。该学者意在说明A.明清易代阻碍了中国近代化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扼制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日益倒退D.清政府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10 .康熙帝、乾隆帝都组织编纂过春秋官学读本,乾隆帝还完整批阅过资治通鉴及 其续编三编,并亲自撰写了多达八百条的眉批,这些读本和批注被明确指定为撰 史者必须遵从的书写圭臬。这些举措旨在A.规范史学研窕B.强化思想专制C.促进史学普及D.维护儒家正统11 .表1所示为1661年至1812年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表1年份16611
6、685172417661812粮食总产量(亿市斤)17062014257329883345人均粮食(市斤/人)1422137912741045907A.人地矛盾的尖锐B.生产力发展陷入停滞C.耕地面积的减少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2 .20世纪初,有人在民报上撰文指出,“太平天国之起也,勒虏已濒于灭亡,其所 以失而复得者,行赖疆臣之力”,疆臣“铲灭同种,以媚胡族。据此可知,这些疆臣的 所作所为A.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B.推动了革命思潮传播C.稳定了清朝统治秩序D.抨击了天朝上国体制13.1895年4月,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在京师参加会试的数千举人激愤而起, 先是广东、湖南举人上书,后广东举人
7、康有为联合多省举人联名上书,并提出拒和及求富 强、兴工商、倡西学、兴艺学等变法主张,从而掀起了席卷朝野的思潮。这一思潮的倡导A.开启了近代社会转型步伐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需要C.难以改变士人立身的准则D.受到重义轻利思想影响14.图2所示是民国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这一记述力天津教案用精之后办理更加棘手而民教的相仇也愈加深切.挨到光绪二I六年(1900年)外 国的势力既愈强愈紧,而清朝乂因他们自己的家小让想到外人.r站机缘淡泊便发生小变-图2A.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的危害性B.剖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缘由C.强调了列强对华文化渗透的危害性D.凸显了义和团运动的排外色彩15.自胡
8、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后,钱玄同建议以后不论撰写论文还是写通信,一概用白 话文。至五四运动时,全国涌现出数百种采用白话文的报刊。从新青年第4卷起,还 开始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后其他报刊也相继采用。这些做法A.导致新文化运动内容空疏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C.有力地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D.反映青年杂志垄断社会舆论16 .图3所示为1922-1936年中国洋麦进口量与中国机制面粉工业开工率的比较。据此可 知,这一时期中国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r-洋友进U数箍机制面粉I业开工率洋麦进
9、口W(万美担)机制向桁L业开丁率(兴)图3A.小农经济的解体速度加快B.民族工业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C.机器面粉工业缺乏竞争力D.经济命脉受到了列强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王朝在部分地区恢复封建形态,分封诸侯王国。汉景帝以后,王国的地位等同于郡。 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数量与秦代相比大幅增加。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 至一百零三,共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 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要直接管理百来个郡,这个范围却是太大了。因此汉 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部,作为监
10、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统辖,其他 郡国则分属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按六条规定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 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 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 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汉宣帝因此甚至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 者,非良二干石乎”的感叹。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材料二东汉初年,郡县设置并无变化,但两汉之际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为紧缩行政开支,减少 赋役负担,刘秀裁并四百多个县,并裁去郡都尉,将其职权合并于太守,使太守权力明显 扩大。同时
11、,刺史的权力也呈扩大趋势。西汉刺史作为皇帝耳目权势很大,此后其实权乂 不断扩大。东汉中后期因战事渐多,刺史常率兵出征,并利用兵权勾结地方豪强。摘编自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以来地方行政改革的影响。(4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因素。(6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 1C。,这对地处西部、 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
12、游 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 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材料二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 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 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 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笫三卷辽宋金元时期材料三表2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时期江南东路两浙路
13、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福建路北宋后期24.930.727.717.016.0南宋中期27.932.937.722.525.4-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6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代中国面临多种选择:一是保守派的排外与故步自封;二是洪秀全 的天国乌托邦;三是洋务运动。当时的中国要从封建社会迈向近代化,在当时既无阶级基 础,又无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治阶级上层,从学习器物开始。即
14、使太平天国取 代了清政权,也会按资政新篇的路子去走,但这实际上走的仍是洋务运动之路。洋务 运动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业,搞洋务不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侵略的国家都 会采取同样的解决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入侵,“迫使一切民 族如果他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 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摘编自孟昭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 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 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朝入关以来,区别对待汉族,人民积怨已深
15、,迄乎近世,吴槌、徐锡麟、熊成基等,皆 牺牲一己,与满族为仇,以时机未至,事皆不成。铁路国有之政策定,人心愈愤激,武昌 义旗一举,全国响应。清廷知战争久延,必启瓜分,遣使与民军议和。时孙文(孙中山)自 海外归,被举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于南京。磋议两月,议定优待皇室条件,于是 清帝逊位。孙文亦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南北统一,遂 为亚洲第一共和国。摘编自开智编译社小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1912年版)材料二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而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 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
16、 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 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摘编自庄适、郑朝熙单级国文教科书(第12册)(1914年版)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主要意义。(6分)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单级国文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记录的不 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2022-2023年度河南省高一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油T及“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这些措施有利 于促进农业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B项的“古代水稻种植的普及”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项;当时已出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故排除C
17、项;材料没有其他地区农业灌溉情况, 推不出D项结论,故排除D项。2.B【解析】春秋末期出现的游士体现了当时士打破了传统社会“不臣二主”的信条,使得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由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传统礼制逐步瓦解、新社会秩 序逐渐形成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排除D项;A项的“开启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项;早在夏朝,中国就已形成了贵族政治,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3.D【解析】董仲舒认为,王道政治的兴衰与治乱取决于天的意志,国君能否治理好天下 在于其是否听从天意,这一学说解释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选D项;这一学说客 观上有利于制约君主权力,但达不到“有效制约”的程度,故排除A
18、项;当时佛教思想尚 未传入中国,故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并未否定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排除C项。4C【解析】陈朝的章华因为家中世代为农夫,被权贵们以“素无阀阅”为借口,竞排诋 之”,最后还被贬职。这说明当时选官注重家世渊源,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 不符,故排除A、B、D三项。5.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期出现了畿辅内地军备废弛,过度依赖节度使的 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唐朝亟 须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尚未爆发安史之乱,故排除 C、D两项。6.B【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中传奇小说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
19、进士及第者,这表明唐代 科举制促进了文学创作,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文艺的影响,故排 除A项;材料中未出现佛教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项。7C【解析】解读图中信息可知,北宋在路”上设立四司,四司分权,而在“府”上设置 通判,这些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 B、D三项。8.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夏时期,在姓氏文化方面出现了党项族和汉族互相借鉴对方姓 氏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互动,故选D项;党项族地处西北地区,不属于中 原地区,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华夷观念的消逝和社会转型,故排除B、C
20、两项。9.A【解析】该学者认为,明代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科技突破和对异质文化的接纳等近 代化现象被清代的海禁和圈占土地等替代,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明清易代阻碍r中国近 代化,故选A项;B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与西方相比逐步落 后,但并未倒退,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0.B【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组织编纂了春秋官学读本,且乾隆 帝还亲自为资治通鉴及其续编等撰写眉批,而这些读本和批注被指定为撰史者必 须遵守的规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廷这些做法旨在加强为知识分子的控制,强化思想 专制,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C、D三项。
21、11.A 【解析】解读表格内容可知,在1661年到1812年粮食总产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人均粮食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故选 A项;当时粮食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说明当时生产力有所发展,故排除B项;人均粮食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不是耕地面积减少,故排除C项;当时自然经济 尚未解体,故排除D项。12.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太平天国之起也,勒虎已濒于灭亡,其所以失而复得者,胥 赖疆臣之力”等信息可知,这些疆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稳定了清朝统治秩序,故选C 项;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廷的统治,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 符,
22、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抨击天朝上国体制的信息,故排除D项。13.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倡导西学是在肯定西学的社会价值,会冲击士 人世代传承的孔孟之学;兴艺学是对科技实用价值的肯定,将动摇义理至上、崇尚道德的 传统知识评判标准,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要求,故选B项、排除C项;A项的“开启 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这些思潮是对重义轻利思想的否定,故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表中的“天津教案”“民教的相仇” “光绪二十六年”等信息可判断这 件事是义和团运动,这些记述剖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B项;这些记述并未反 映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故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
23、除C、D两项。15.C【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提倡进行文学革命、使用白话 文,这些现象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故选C项;提倡新文学不一定会导致新文化运 动内容空疏,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的信息,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 符,故排除D项。16.B【解析】解读图中信息可知,1922-1936年中国机制面粉工业开工率变化与洋麦进口 量变化一致,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 能表明当时小农经济解体速度加快,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我国机器面粉加工业 缺乏竞争力,故排除C项;D项表述夸大了这一影响,故排除D项。17 .(1)
24、特点:郡级政区增加;郡县幅度缩小;行政层级增多;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4分) 影响:促进了东汉初年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缩减行政开支;有利于减少百姓负担;但后 期导致刺史权力增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因素:疆域的幅员情况: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社会形势的稳定与否;军事国防的发 展;宗室及地方豪强势力的消长。(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 .Q)原因:气候整体恶化,游牧民族南下: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带来人力 与技术;南方耕地面积增加;南方民族交融加强;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统治者重视南 方经济发展;宋朝政权被迫南移。(6分,答出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南方
25、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推动了东南地区漕运与海运的发展;形成了新一 轮的国内民族交融;增强了南方文化与教育的优势;刺激了农作物引进与农业技术的革 新;增进了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联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南方的人地矛盾与环境破 坏;造成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埋下了经济、政治中心分离的隐患。(2分,答出一 点即可)19 .示例论题:洋务运动是开明官僚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2分)阐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太平天国 运动的冲击,地主阶级内部的开明官僚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引导下,以“自强” “求 富”为口号,掀起了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
26、张之洞等洋务官僚,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海军,设立新式 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富 国强兵”的目的,但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国防力量,推 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9分)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助 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20 .(1)原因:民族矛盾尖锐;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民众的不满;系列武装起义的爆 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3分)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的高涨。(3分)不同之处:没有谈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淡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 功绩:有意夸大袁世凯在清帝退位中的作用;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国际意义。(4分)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确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 命,严重削弱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其政治影 响力显著下降;列强对袁世凯的大力支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