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pdf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922118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8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一、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其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

2、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 1984 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 1984 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为此斯德哥尔摩会议上各国都同意进行环境保护行动。然而由于各国的行动缓慢,环境问题不仅是小范围(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间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21 世纪议程登上历史舞

3、台。21 世纪议程内容分为 4 个部分,即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主要群体的作用和实施手段,这 4 个部分也是组成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的 4 个子系统。二、二、地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1.大气层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 781%;氧气占 209%;氩气占 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 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

4、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2.水圈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3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 5m,面积约为 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研究土壤圈的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以达到了解土壤圈的内在功能,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的目的。4.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6、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5.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 60120 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 100 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 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 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 100 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7、。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 6 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三、三、地地球环境的独特性球环境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 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2.地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形成了一个可互相作用的复杂系统。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

8、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四、四、地地球各圈层的发育球各圈层的发育地球在大约 46 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 38 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

9、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到大约 20 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12 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 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 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 2 亿年前。今天,大约有 500

10、 万至 5000 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从地球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五、五、人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1.人类与大气圈由于近年来人类的种种行为,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CO2和 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大气圈的各组分之间的精细平衡是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了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近现代以来,人类总

11、是以各种方式无形的破坏着大气圈。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人类大量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填海造田、兴建水库等工程也对大气圈造成了破坏,使人类面临着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2.人类与水圈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然而,人类由于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过度不合理利用地表水,大兴建大型水库,小河流渠道化,湖泊的泯灭等方式使得水资源开始枯竭。因此人类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实现对水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协调好于水圈的关系。3.人类与土壤圈由于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使得,人类在其经

12、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因此,人们必须认真考虑自身与土壤圈的关系,保护好土壤的生态平衡。4.人类与岩石圈人类大量开发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必然要改变岩石圈原有的地质地貌环境,破坏岩石圈的原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之后又要排出废物,这对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

13、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5.人类与生物圈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六、六、生态系统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

14、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

15、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4.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food web)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5.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会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各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数量将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生态系统整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作用和能力。随着能量和物质等的不断交流,生态系统亦产生不断变化和动态

16、的过程。6.生态平衡及其破坏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长期适应的结果,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破坏:对植被的破坏:伐木业在引入大型作业机器后,工作效率迅速提高。有些地区由于长期以木柴为燃料,长年累月导致了植被的严重破坏。在战争中释放能引起植物死亡的毒剂等。对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破坏:物种入侵,大规模捕杀对无机环境的污染七、七、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时常忘记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让我们的发展道路走了很大的弯路。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应该做的是彻底抛弃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套路,真正在机械生产,房屋建设等生产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却人口众多,人类的活动频繁,这样就势必影响到从物种多样性,到环境变化的很多很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在人民素质上得到根本的提升,更加科学地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从而真正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去积极地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未来造福。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做起,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