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导论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自1800年1850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但是,到了21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1)资源危机。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
2、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
3、。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二、 地球环境及其组成1、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
4、围的物质世界2、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水圈 :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生
5、物圈 :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岩石圈 :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三、 地球环境的独特性1、 地球环境的优越性: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 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
6、、河流、海洋等); 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2、 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四、 地球各圈层的发育(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 水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
7、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3)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
8、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五、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1.人类与大气圈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
9、离通讯。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250。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2.人类与水圈原始生命起源于水,又以水为家。地球刚初形成时一片荒芜。原始海洋形成水资源后,为生命的诞生构建了理想的“摇篮”。海水中溶解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在那里这些化合物被水培育成具有原始生命的细胞。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厚厚的水体又像一个“保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就在这样的“摇篮”里
10、,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历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逐渐形成了几乎占据地球表面每一个角落的生物世界。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
11、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除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尽管人类日
12、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4.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主要生活在岩石圈表层。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或者空中。假如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很难想象人类能否诞生,能否演化为今天的人类。从生物演化的历史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中,但如果没有陆地,没有一部分海洋生物登上陆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人类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岩石表层的土壤的生产力。没有岩石,也就没有土壤,人类的食物来源将会成问题
13、。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水圈的形态将会明显不同于现在,对生物、人类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5.人类与生物圈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六、 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
14、统一整体。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组成(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
15、养生物。3、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4、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5、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
16、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七、 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时光飞逝,持续八周的选修课很快就结束了。感谢张老师,我又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帮助的。更
17、重要的是,我要把这门课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地球的条件这么优越,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好好地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我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将废电池扔到指定的地点,等等。这样就是真正的保护了我们的地球母亲,就是保护了环境,就是领悟了环境保护导论这门课的真谛。我们每一人都应该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认知,更要用我们的行动为环境的保护献一份力量毕竟,地球是大家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她做贡献我们应该要明白,创造优美的环境就是延长我们自己的生命因此,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再次谢谢老师的精彩讲课,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上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