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课程.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57964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导论课程.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保护导论课程.精品文档.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社会学1202班 学号:4301120216 姓名:张亿军 环 境 保 护 导 论 课 程 总 结几近半学期的环境保护导论已渐近尾声。在这半学期的学习中,老师上课所授,除了一小部分自己以前偶有涉猎之外,大部分内容,自己还是不曾知晓的。总的来讲,自己获益还是良多的。下面,我就将本课程做一总结。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历史发展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的出现最早始于工业化率先起步的发达国家,也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可否认,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

2、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然而,另一方面,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煤炭总量基本不变;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飞速下降;石油,天然气(沼气)总量等也在急剧缩减。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污染大气。同时生产增加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等等一系列恶性的结果。再者,环境污染不仅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更会危机人类自身,近年来不断有出现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怪病产生,如水痦病、铅中毒等。 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明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虽然

3、说,衡量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唯一指标是: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每一次经济的大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大到国家的投资建设项目,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自然资源。然而,我们的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度的,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如果不加节制,终有一天,我们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那一天。因此,资源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难以向前发展,甚至不存在。 当前,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等。这些能源一方面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另一方面,其可开发前景广阔,又能缓解当前资源紧张状

4、况,应加以重视。2、 依赖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当前,我国的能源的能源利用率还很低,相当一部分变成了污染环境的废物。要解决能源问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变废为宝。3、 要有科学发展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 人们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要有安全意识。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其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1、 水圈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

5、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2、 大气圈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没有大气层的存在,人类就无法生存。3、 土壤圈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

6、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4、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 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5、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人类就生活在在其上部,它为人类及大部分生物的生活提供了栖息地。三、地球环境

7、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球距离太阳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的光照适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当素食动物吃植物时,这种被储存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动物体内,当肉食动物吃素食动物时,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体内.就这样,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子孙兴旺、生生不息。(2)地球上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3)地球有大气层保护,(4)地球上有繁荣的生命,这与它是一颗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开。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四、地球个圈层的发育 在大约46亿年以前,地球

8、是一个炙热的火球,没有圈层分化。其原始大气主要由H2 、CH4 、NH3 和水汽等组成。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水,水的出现降低了地表温度,并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海洋的出现给生物提供了躲避紫外线的场所,于是生命首先在海洋中产生了。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产生能量,并放出CO2 ,从而产生了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于是出现了吸收光能的植物,并产生了O2 。到16亿年前,一个含氧大气层形成了。O3 在高空积累形成了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此后,生命进化加速:12亿年前出现真核细胞;5 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前蕨类植物登陆;2亿年前出现哺乳动物。现在,已经形成了500

9、万至5000万种生物、并包括人类的生物圈。五、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层对地球起着保护的作用,里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如囟、臭氧、等等,关键它能阻止阳关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害,伤级人类的皮肤。如今大气层受到人类的破坏,如 冰箱中的佛立扬是最傀祸首之一 没有了大气层对人类来说简直不感想象 细菌的扩散 病毒的蔓延以及 来来自外太空的垃圾都随时威胁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生活,爱护自己的地球自己的家园,人人有责.2.人类与水圈人类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1)兴建大型水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修建库容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但是,水库也常常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

10、效应,甚至触发地震。(2)大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造成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道路与建筑物破坏等。(3)小河流渠道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些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小河流渠道化工程。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利于排水防洪。河道取直以后留下原来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具有娱乐价值或可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渠道化改变了河流的物理特性,并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4)湖泊的泯灭: 从地质学角度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过度现象。因为它终究会被流入的泥沙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残体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直

11、至最后消亡。但,这种自然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加速了。3人类与土壤圈 人类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活动仍然伤害到土壤圈。人类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4人类与岩石圈 迄今为止,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相当娴熟,而对岩石的深入却仍停留在表面。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六、 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本期的环境保护导论课程虽已经结束,但是,我学到的东西确实永久性的。虽然我是文科生,对地理方面的知识本身有所了解,但本次的学习,又进一步扩充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的见识。 同时,本次的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环境问题。确实,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大发展,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的治理,做到科学发展。并且,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我们应当好好爱惜她,让她为我们的子子孙孙造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双赢的结果,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