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docx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189631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相遇问题说课稿及扩展资料 正文: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1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进展为本,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进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乐观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究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自信心。 4、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团结协作,乐观思考。这样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对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学生的参加程度。 三、教学过程: 1、从实际动身,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

3、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初步感知。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参加学习的爱好。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接着又问“假如找你的好伴侣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方法,汇报沟通时,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学生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分别演示两种运动方式,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

4、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沟通,然后全班沟通,老师准时点拨,使学生理解两种运动方式,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敬重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沟通,培育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3、小组编题,自主探究。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熟悉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讨论那种运动方式”,“熟悉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这一环节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激活了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运动方式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全班沟通时,对板演同学的解答过程,我激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再讨论解决疑问。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

5、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育,探究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这样就使课堂上的单向信息沟通变为多向信息沟通,激发了学生参加学习的爱好,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设计练习,培育创新。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的练习形式有:只列式不计算、提问题列算式、选择、思考,转变了原来的题海战术,从培育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动身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在练习层次的设计上:只列式不计算是基本练习,使学生对两种运动方式有一个全面的熟悉;提问题列算式练习,

6、问题开放,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再解答,在处理这个练习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比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同学们爱好高涨,乐观参加,唯恐落后)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选择题提高学生灵活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题设计时,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遇问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把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

7、能解答简洁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洁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班级接触了简

8、洁的行程问题,四班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头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敬重学生进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乐观参加到操作过程中,使全部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动身,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9、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1突出主体与注意体验 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洁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仿照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2 激励探究,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观性,向学生提

10、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动身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寻求解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释放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师生的距离,。出示“学生甲从家里步行动身,每份走60米,走了9分,到达学生乙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

11、习的爱好,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学生乙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当心将同桌学生甲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假如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乙将作业本还给学生甲呢?这一情景用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学生乙将作业本送到学生甲家。学生甲到学生乙家去取。两人同时动身,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老师小结:学生乙到学生甲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应用题)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乙和学生甲仿照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

12、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学生乙和学生甲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学生乙的速度快,学生甲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动身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由于学生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学生甲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

13、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乙走了多少米?学生甲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分,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动身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究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相遇问题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洁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育学生初步的规律思维能力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

14、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老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打算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假如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方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动身,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熟悉相

15、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老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打算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动身,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60米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动身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

16、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老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

17、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动身地点、动身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动身地点:两地 动身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动身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

18、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定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

19、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知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假如要求“相遇时间”该告知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说课稿

20、4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班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意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把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究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

21、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把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意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制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老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

22、、引发思考:每日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留意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阅历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阅历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讨论

23、哪些内容? (老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5)老师指出本节课侧重讨论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 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

24、和等于总路程。 由于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阅历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激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阅历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

25、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动身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把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遇问题说课稿5 一、

26、说教材 1 说课内容:相遇问题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五班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 2 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把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洁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3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班级接触了简洁的行程问题,四班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头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27、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敬重学生进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乐观参加到操作过程中,使全部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动身,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8、。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注意学生体验的过程: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洁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仿照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 模拟情景,探究新知 (三) 巩固新知,课外延长。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请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引出速度,然后请学生提一个问题,从而复

29、习旧知:路程=速度时间;接着出示几道复习题复习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最后总结: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日,我们来讨论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同桌仿照相遇过程和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手势表示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这时学生发现小轿车的速度

30、快,面包车的速度慢;两辆车所走的路程就是总路程。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动身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由于小轿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李村四周。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我打算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1小时小轿车和面包车所走的路程,提问:小轿车走了多少千米?面包车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小时,各走了多少千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

31、突,这时再将重放幻灯片,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动身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究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第三个环节,出示P57试一试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长的目的。 相遇问题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班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意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把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

32、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究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把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意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制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老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

33、、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日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留意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

34、而完成对新阅历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阅历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讨论哪些内容? (老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老师指出本节课侧重讨论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布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

35、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观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由于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

36、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阅历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激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阅历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

37、自己家动身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把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

38、标更加明确详细。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奇。在课的开头播放录像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老师奇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加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加,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老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育。 相遇问题说课稿

39、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讨论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执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

40、,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进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把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进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育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

41、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班级就开头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常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晰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详细问题动身,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

42、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料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爱好,激活思维,逐层推动,分散难点

43、,增强感性熟悉,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把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打算:课件 学具打算: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熟悉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打算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

44、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熟悉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洁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通过问题2复习: 速

45、度时间=路程 3、这节课重点来讨论: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