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2-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真菌(00001)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微生物2-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真菌(00001)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Chapter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010203CONTENTS细菌真菌病毒22 真菌2.1 概念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中,用于吸收水分和养料并进行营养增值的菌体称为营养体。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养体。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养菌丝;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气生菌丝;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菌繁殖菌丝。3真核生物(eukaryotes)4目前认识的真核微生物的种类约占微生物总数的95%以上。从个体形态、群体形态、营养吸收、代谢类型、代谢产物、遗传特性、和生态分布诸方面,真核微生物都展现出一幅多样化的画面。63:真菌(Fungi)
2、主要类群:1:2:酵母 (Yeasts )霉菌 (Molds )蕈菌 (Mushrooms )72.2 酵母形态结构1)个体形态82)细胞壁结构103)菌落特征2.2 酵母菌与细菌菌落类似,但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多为乳白色,少数呈红色。一般有悦人的香味。11代表:八孢裂殖酵母特点:无性繁殖为裂殖;(2)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子囊和子囊孢子131、细胞壁胞壁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细胞膜胞膜几丁几丁质蛋白蛋白层糖蛋白糖蛋白层葡聚糖葡聚糖层152、菌、菌丝形形态无隔膜菌丝有隔膜菌丝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163、菌、菌丝的特化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
3、结构构18(1)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假根,匍匐菌丝Rhizopus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19(1)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吸器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20(1)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附着胞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1)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附着枝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3、菌丝的特化菌核:假菌核,是寄生性真菌与宿主共同形成,例如冬虫夏草,真菌寄生于鳞翅目昆虫,使虫体转变为假菌核,当孢子萌发,虫体死亡,菌自虫体内生长出子实体。含有虫草酸,是名贵中药。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24(1)
4、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 有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平行排列组成长条状似绳索,称为菌索。菌索周围有外皮,尖端是生长点,多生在树皮下或地下,根状,白色或其他各种颜色。有帮助真菌迅速运送物质和蔓延侵染的功能。菌索在不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呈休眠状态。视频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菌索(1)特化的特化的营养菌养菌丝菌环,菌网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2)特化的气生菌特化的气生菌丝-子子实体体结构简单的子实体AspergillusPenicillium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2)特化的气生菌特化的气生菌丝-子子实体体结构简单的子实体Mucor
5、Rhizopus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锁状联合担子菌在一般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子实体,但是有种特殊的构造,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2)特化的气生菌特化的气生菌丝结构复杂的子实体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子子实体体(2)特化的气生菌特化的气生菌丝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子子实体体3、菌丝的特化: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有性孢子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霉菌有性孢子繁殖的特点:霉菌的有性繁殖不如无性繁殖那么经常与普遍有性繁殖方式因菌种不同而异核配后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菌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双倍体只限于接合子霉菌的有性繁殖存在同
6、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种情况4、有性孢子 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真菌的分类依据:有性孢子的形成机制1.卵孢子A.卵菌纲有性孢子2.接合孢子3.子囊孢子B.接合菌纲C.子囊菌纲4.担孢子未发现有性世代D.担子菌纲E.半知菌纲4、有性孢子 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两种形成方式:简单:2个个营养养细胞胞结合直接形成合直接形成如酵母复杂:子囊果子囊孢子:子囊形状子囊孢子形状总结:繁殖方式无性孢子霉菌的繁殖方式有性孢子菌丝片断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表:霉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比较项目霉菌孢子细菌芽孢大小大小数目一条菌丝或一个细胞产多个1个细胞只产1个形态形态
7、、色泽多样形态简单形成部位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成只在细胞内形成细胞核真核原核功能最重要的繁殖方式不是繁殖方式,是抗性构造(休眠方式)抗热性不强,在60-70下易杀死极强,一般100数十分钟才能杀死产生菌绝大多数种类可以产生少数细菌可产生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5、菌落根霉曲霉青霉比较其菌落特征一定培养基上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445、霉菌的菌落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5、霉菌的菌落2.3 霉菌的形霉菌的形态结构构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形状、颜色等),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48课本
8、p28493 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非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复制方式繁殖的微生物。501、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非细胞微生物:病毒51球形病毒的形态杆状(丝状)砖状弹状蝌蚪状3.2
9、病毒的大小与形态5253脊髓灰质炎病毒54羊痘疮病毒55病毒体核心裸露衣壳核衣壳病毒包膜(刺突)包膜病毒3.3 病毒的结构561)病毒核酸:DNA或RNA多 样 性:双链/单链线型/环型连续/分节段主要功能: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性(感染性核酸)57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 acid)-某些病毒在除去病毒衣壳后,其游离的核酸仍可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增殖,有感染性。DNA病毒(病毒(dsDNA,ssDNA););RNA病毒病毒(+ssRNA)582)病毒蛋白)病毒蛋白-由病毒基因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的蛋白。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组成病毒
10、体的蛋白。分布:衣壳;包膜;基质。功能:保护病毒核酸(衣壳)具有抗原性(衣壳;刺突)参与感染过程(裸露病毒-衣壳;包膜病毒-刺突)病毒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roteins,VAP)-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病毒蛋白。59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 )-由病毒基因组编码,但不参与病毒体构成的病毒蛋白多肽。分布:病毒体内;感染细胞中。功能:参与病毒复制(蛋白水解酶;逆转录酶等)。抑制(干扰)宿主细胞生物合成603)脂类和糖分布:包膜来源:宿主细胞功能:加固病毒体的结构辅助病毒感染-细胞融合61结构核心衣壳包膜刺突化学组成核酸(DNA或R
11、NA)蛋白质(结构蛋白构蛋白)(非非结构蛋白构蛋白)蛋白质、糖、脂类包膜表面凸起的结构;是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功能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性(感染性核酸)保护核酸具有抗原性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维持病毒的形状具有抗原性维持病毒的形状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623.4 噬菌体(bacteriophage)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分布极广。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6364结构: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核酸类型:为DNA或RNA,大多数DNA噬菌体的DNA为线状双链;噬菌体具有抗原性;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65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1.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12、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66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1.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的增殖过程(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等四个阶段。参见P46。67毒性噬菌体溶菌过程:吸附: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熟与释放:将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6869温和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或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
13、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70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71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72溶源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溶源菌中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通常不影响宿主细胞繁殖功能,但它们可能引起宿主细胞的其他变化。(1)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即其它同类噬菌体虽然可以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细菌裂解。(2)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lysogenicconversion)。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谢谢大家YOU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