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声认识声现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声认识声现象.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听觉范围,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激发学生对声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
2、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回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叫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
3、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则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进行新课】一、声源1.实验: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比例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实 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
4、现桌面在振动.实 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师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生1:实 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生3:实 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 是 运 用
5、“转化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二、声的传播1.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得到了声音.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以进行猜测
6、,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像课本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观察课本上的图31一 10、图 31一 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三、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问
7、: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须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受器接受所需要的时间,利 用 v=s/t就可.提问: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9页 有
8、关“几种介质中的声速”的表格,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声 音 在 15和 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声音在15的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回答:1.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5时玻璃中的声速为500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四、人们发声和听声能力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靠声波触动鼓膜引起听觉.物体的振动有快慢
9、,用频率表示.阅读课本弄清:1.频率的概念;2.人们发声频率范围(64-1300HZ);3.人们听 觉 范 围(2020000HZ);4.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教师引导归纳要点.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例 题(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在真空环境中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B、C不正确.答案:A【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
10、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C)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们发声频率范围和人们听觉范围.课 后 作 业1.模拟并讨论“隔墙有耳”听声音的原因2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 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板书f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声音的产生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 体、气体都可作为声源 声台可以在固体、液
11、 体、气 体 中 传 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是一种波,随声源振动不断向远处传播声 速:U.,%敦与反思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从而得到很好的体现.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转化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