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墨趣 文档编号:914514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绿色建筑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全面落实关于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作为转变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新建建筑节能稳步推进,绿色建筑蓬勃发展,既有建筑

2、节能改造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态势良好,超额完成了建筑节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一)具体目标完成情况“十四五”以来,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升级,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产业基地生产能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工作,全面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绿色建筑发展。截止2023年6月,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不断提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引入绿色金融保险机制,加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和运行监管。绿色生态城区。截止2023年6月,完成已获批绿色生态城区试点项目规划目

3、标落地,实施新建城区申报绿色生态城区,建设1个绿色生态城区。新建建筑能效提升。截止2023年6月,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比例达到100%,试点推行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不断提升城市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截止2023年6月,60%以上的社区参与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并达到要求,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普及推广。截止2023年6月,全市范围内国有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1、强化绿色建筑标准引领,强化绿色建筑监管机制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完善了城市绿色建筑管理规定,印发了城

4、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规划、城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重点落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各项重点工作。以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的新建建筑逐步强制实施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各区每年出让或划拨的土地实施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30%。标准体系逐渐实现全覆盖。在标准建设方面,出台实施了城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程、城市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技术规程、城市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市生态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等一系列标准,逐步完善城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体系。不断研究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技术

5、研究和标准制订等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加快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步伐。加强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修订完善城市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制度,落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级管理要求,做好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初审上报及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指导各区住房建设管理部门开展一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加快研究制定城市绿色建筑管理条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依法管理;加强绿色建筑标识认证信息化管理,对接国家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平台,提高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管理成效。加大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力度。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绿色信贷业务,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在

6、建筑领域创新应用,建设绿色金融示范项目,形成绿色建筑市场推广机制。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试点引入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机制,通过保险公司约束开发商对建筑质量提供长期保证,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为开发企业提供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全方位保障。2、建立高品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鼓励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的授信管理机制,对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在施工、销售等阶段,提供差异化的授信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建筑建设。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

7、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绿色信贷业务,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在建筑领域创新应用,建设绿色金融示范项目,形成绿色建筑市场推广机制。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试点引入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机制,通过保险公司约束开发商对建筑质量提供长期保证,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为开发企业提供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全方位保障。3、 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闭合管理,保障绿色建筑运营质量打造绿色建造试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开展项目绿色策划统筹,指导试点项目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绿色交付的一体化的绿色统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建造

8、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进精益化建造,有效实现全过程绿色效益最大化。建立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吸收城市生态城分户验收经验,制定分户验收方法,探索绿色建筑使用者监督机制,制定城市绿色住宅购房人验房指南,正确指导购房人自行验房,积极引导绿色住宅开发建设单位配合购房人做好验房工作;推动落实将住宅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相关指标纳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明确质量保修责任和纠纷处理方式,保障绿色住宅验收各环节全面落实。4、加快健康建筑发展,促进绿色建筑内涵延伸着力提升住宅健康性能。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城市住宅设计标准,提高住宅空气、水质、隔声等健康性能指

9、标要求,提升住宅舒适、健康、宜居性;加强健康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行全过程指导,结合建筑绿色施工要求,强化健康施工,创建住宅区优美绿化环境,提升物业以人为本管理服务,促进绿色建筑向更舒适、更卫生、更安全、更人文的方向发展。培育健康建筑技术产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设计施工、建材设备生产等单位开展健康建筑技术研究,加强健康建筑产品研发,加大健康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支持高星级绿色住宅项目创建住宅健康性能示范,推动一批健康住宅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开展健康建筑标识评价,引领绿色健康建筑发展。5、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扩大影响力引导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范化发展。持续推进已获批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建

10、设,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和具体措施,实现既定目标。总结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经验、提炼亮点,梳理契合本市发展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路径,引导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区域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建设,并积极申请绿色生态城区标识,着力培育在绿色交通、能源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极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加大绿色生态主题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设1个绿色生态城区。6、加强绿色生态城区运营管理,提升建设成效探索绿色生态城区长效运维管理模式。建立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营、评价等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体

11、系。鼓励借鉴城市生态城等试点经验,规划阶段细化建设指标体系;建设阶段严格管控,落实各项规划及指标体系要求,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管理;运营及评价阶段引入专业化服务团队,充分体现城区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信息与智慧化管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集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储存、综合利用和形象展示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建立智慧化跟踪评估机制。加强智慧交通、智慧社区、能耗监测、公共安全、电子政务等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区管理数据库,优化城区运营管理策略,提高城区绿色运营管理水平,逐步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为城市科学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7、

12、完善推广应用机制,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规模完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机制。搭建城市绿色建筑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公布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情况,指导建筑业和消费者选材,形成统一、有序、共享的绿色建材市场。实际制定城市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方案,鼓励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中的产品,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加强示范引领。加强建材生产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等上下游企业互动,鼓励下游选用绿色建材。推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带动建材企业转型升级,

13、引导企业推进绿色生产,提升绿色建材供应能力。推进绿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板,促进新型绿色建材发展。8、落实建筑领域能耗控制目标,促进新建建筑高效节能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标准颁布实施。发布城市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从建筑节能产品、设备、体系、技术水平、产业配套设施等角度,全面推动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严格标准执行,完善建筑节能联动监管机制,新建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100%执行。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的创新模式和领域拓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严格监管,确保满足要求的新建建筑数据成功上传,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信息优势,掌

14、握公共建筑用能情况,提升大数据分析与使用效率,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开展公共建筑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工作,探索公共建筑长效运行管理工作机制。9、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提高建筑低碳水平完善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对前期已建成的被动式低能耗示范项目开展运行效果评估,分析运行能耗、室内舒适度及经济效益情况,总结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落实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项目的示范建设。积极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三步走”战略,建设一至两个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小屋项目,做好示范引领。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明确建

15、设一栋以上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建设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10%。打造超低能耗建筑新的建设新模式。依托城市在超低能耗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建筑辅材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对接建筑设计、运维产业,聚焦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力度,鼓励探索产业集成发展、协同创新路径,打造超低能耗建筑的全产业链发展样板,探索超低能耗建筑工厂化生产新路径,形成超低能耗建筑新的建设新模式。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强超低能耗建筑门窗、创新和自主研发,整体提升设备部品质量水平,打造高能效标准的低能耗新建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示范基地。10、持续推进既有建筑改造,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与老

16、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改造方式和资金筹措机制,推进既有住区停车、充电及电梯等设施建设,完善海绵设施等综合配套。推动“绿色社区”建设,加快社区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提升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步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全市60%以上的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建立住宅健康改造标准,开展既有居住建筑健康化改造试点示范,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提高公共建筑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与利用机制创新,完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信息披露制度,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实现信息共享。深挖数据价值,充分发挥能耗水耗等数据在建筑运行规律、建筑能效提升改造收益测算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合同能源管理等

17、市场模式发展提供底板数据支撑,形成能耗监测、运行大数据挖掘与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工作的有机反馈和联动机制。深挖公共建筑节能潜力,积极推动能效提升改造。完善政府引导工作机制,扩大能耗普查覆盖范围,全面掌握公共建筑用能情况。推动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鼓励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推广一批能源审计、能源管理、节水管理优秀改造项目。完成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项目平均节能率不低于15%。11、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安全绿色品质优先推动钢结构公共建筑发展。推动新建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逐步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开展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完善钢结构建筑防火、防

18、腐等性能与技术标准,加大耐火、耐候型钢材应用,增强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1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推行标准化设计。完善结构主要构件、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等设计选型标准,实施建筑平面、立面、构件和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设计,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方法,减少异型和非标准部品构件,逐步提高标准化程度,发挥规模效应。推广装配化装修技术。稳步提高装配化装修比例,重点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以及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鼓励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化装修,引导商品住房项目采用菜单化装配化装修。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

19、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提高设计、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的比例,鼓励开展以建设单位主导,各参建方在项目全过程协同应用BIM技术的组织实施模式。以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试点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和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设备应用,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依托城市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及建造信息化水平提升。13、创新组织管理机制,保障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健全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装配式建筑监管服务机制,加强信息化动态监管;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参建各方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质量安全管控。

20、推行新型组织管理方式。积极推行“设计-采购-施工”(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动工程总承包全面实施。建立城市全过程咨询试点,培育具备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业务能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14、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保障装配式建筑实施能力合理优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在“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优化产业布局,综合考虑构件、部品部件运输和服务半径,提高产能利用率,建设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强化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产业支撑作用,并进一步有效辐射城市。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研发、

21、运维、培训等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模数化、构件通用化、生产数控化、管理信息化、运维智能化,实现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积极促进城市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以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城市地区优秀建筑设计、施工、开发、科研院所以及部品生产、物流配送等相关企业,重点开展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施工设备、机具和配套产品的研发,促进部品部件整体安全性能的提升。二、“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有待加强。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

22、筑具备一定的体量规模。但已建成的绿色建筑中,部分仅停留在设计阶段的绿色,建成后绿色设备设施运行不善、停用甚至弃用,后期缺乏科学的运营管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与绿色。2、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装配式建筑实施过程中,标准化、模数化设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市场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引导各方主体形成统一认识,解决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际问题,制定兼具前瞻性、引领性、实操性、落地性的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文件,对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提高装配式建筑标准程度。3、信息化服务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迅速,但充分利用智慧化技术实现建筑能效提升的

23、促进与管理机制欠缺,标准化技术手段尚未形成,存在对数据利用程度低、利用方式模糊的问题,对能耗限额管理、节水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并未起到有效支撑作用,智慧化技术与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标准、工程实施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力度尚需不断加强。4、绿色理念宣传尚需加强。“十四五”以来,通过建立绿色建筑宣传示范基地、媒体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绿色理念的影响范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绿色发展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不够浓厚,重点是市场主体对发展绿色建筑意识还需要加强,企业和公众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绿色理念宣传。三、推进“十四五”后半期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24、(一)制定科学应对机制。直面上一阶段凸显的问题,结合发展新常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目标制定上增强工作实施结果的可量化性、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建立健全绿色建筑体制机制,将绿色建筑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二)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念,对现在和将来绿色建筑发展形势作客观判断,落实重点举措,扎实推进托育工作。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先行先试上的表率作用,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适当提出有意义、可落实的超前目标及创造性举措来,切实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三)提升市场推动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绿色信贷,推进绿色金

25、融产品在建筑领域创新应用,建设绿色金融示范项目,形成绿色建筑市场推广机制。鼓励对购买或租赁绿色公共建筑企业和个人予以融资支持,加强对市场消费行为的引导。扶持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相关工作发展。(四)完善技术设计标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性,发展适宜本地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推进城市协同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及实施,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修订城市住宅设计标准,提高住宅健康性能;尽快发布实施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全面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六)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结合“全民节能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向全社会宣传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普及绿色建筑基本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提高节能环保意识,促进行为节能,形成社会共识。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和建筑工业化培训计划,强化专业技能,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构建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