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142691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共3篇)篇:地球公转设计“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突破公转教学难点济南育英中学尹晓洁2012年7月30日14:38陈青于12-7-3015:08推荐还记得备这节课时,我们调研学过的学生难在哪?孩子们说:公转课件中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想不明白,那些地理现象怎么就和公转有关系搞不清。晓洁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教具,学生自己演示,记录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的位置,认识这一空间难点;进而从生活现象入手,梳理生活现象与公转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找准了难点,有目的去讲学生所需,导其所阻,所以这一课上得真明白。调查研究学生才有发言权是我当时最大的收获郭成强于12-7-3022:08推荐并加

2、5分无推荐理由!郭成强于12-7-3020:32推荐为资源并加40分本节乃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难在何处突破口就在何处。难点是内容空间性强,恰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利用教具将地球公转难观测、难想象的特征直观化,正是对这一难点的有效破解。剩下的就是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对接生活了。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难点,又精心设计教具突破难点,有“智取华山”的效果。商榷:本节是置身地球之外观察。请两位同学分别在地球和太阳上,说说在四至点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有效与否,不妨一试。“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突破公转教学难点“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唯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

3、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进行宏观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理想模型。”这是我对今天培训中有关“地球”内容课标解读的部分理解,它已成为我在“地球的公转”一节教学中突破难点的重要启示。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习地理刚开始不久的七年级学生看来,“地球的公转”是非常难学的一节课,难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仅有课件呈现公转的动态过程,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更难以将其与四季的变化建立逻辑联系。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提出的两点要求,结合学情实际我确立了本节教学的两个难

4、点: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变化”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它来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直观地观察帮助理解地球公转运动,这无疑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观察效果好?这不仅需要从教具的运用方面动一番脑筋,如果再能够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心智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任务”来“驱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将会使达成课标要求的过程变得实用有效,水到渠成。基于以上考虑,我运用了“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的方法突破“地球的公转”一节的教学难点,实际效果还不错,现进行一下阐述,敬请各位专家

5、、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任务驱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导入本课的学习,使探求新知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具体导入方式如下: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咱们大家年年岁岁都在感受着四季变化的无穷魅力。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四季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和我们今天讲的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公转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模型演示】:第一个板块:我会演示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1、展示公转静态示意图,对比自转与公转,了解公转的基本特点,理解

6、体会,为进一步动手演示做铺垫。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1)中心:;方向:;周期:;独特姿势:。(2)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演示任务一:学会用教具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第一步:介绍教具朋友;第二步:模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将地球仪分别摆在公转轨道上中国“二分二至”时的位置;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地球公转;第四步:学生互相查找、改正演示错误;第五步:学生示范正确的演示方法。第二个板块:我会观察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1、演示任务二:再次按照正确方式演示地球公转,让地球仪停在中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我有发现:随着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

7、纬线和纬线之间往返移动。3、确认位置:指图说出中国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的纬线4、对号入座:请你判断下面A、B、C图分别展示的是中国二分二至中的哪个节气?5、大胆质疑: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6、观察结论:地球公转时地轴,才导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第三个板块:我会描述明白产生四季的原因1、联系生活谈体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聊城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往复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2、活学活用:请同学们正确选择一幅图按照图表的顺序说明聊城冬至日时的具体情况。我选择(A/B/C)图,说明聊城冬至日的情况。【课堂】:正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而且空间

8、指向保持不变,引起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使得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我们感觉到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寒冷,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原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才产生了四季变化。读教材资料,了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无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说,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其中,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既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又突出了“人地关系”

9、。基于这些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我设计了用“寻找四季产生的原因”作为导入及贯穿本课始终的主线。教学实践验证,不仅顺利达到“用地理现象说明公转”的课标要求,还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我设计的这种“模型演示”方法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学习工具,既比较准确地模拟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又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简洁明了。在新课标要求的指导下,一堂曾经“云雾缭绕”的难课变得“活力四射”了!感谢新课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通过教育部审

10、查通过的北师大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是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4月第1版)中的内容和要求,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民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编制教材内容,实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程目标。【主编、编辑介绍】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内容摘选】课题及案例研究全目录(48K)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64K)【教学】无【本册相关教材】地理图册必修1册填充图册必修1册习题库必修1册探究活动必修1册教参必修1册?

11、主编:王民责编:马宝艳、箫简学科:高中地理类别:课本版本:中图版(北师新世纪)版次:2005年6月1版2次印张:平订/16开/110页价格:7.65元书号:3490-9【目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下载)(教案下载)(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下载)(课件下载)(课堂设计)(教学设计)第二节水的运动(教案下载)(教学设计)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下载)(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教材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12、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2、方法与过程(1)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3)教师用world3Dmap软件显示

13、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

14、,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教学重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3Dmap软件。2、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分组。五、评价标准1、能在图上指出黄赤交角,二分二至在黄道上的位置日期2、能识别三种日照图分析其原因3、熟悉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4、能区别天文和气候四季涵义及划分。六、教学过程与策略(一课时)表格1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1、复习自转运动提问:方向、周期、速度、时

15、差、时区回答温故知新回答有误时请其他同学指导2、给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讨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教师先演示一遍)依教师安排进行学生探究比教师主讲收获会更多。个别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或得不出结论,需教师指导或邻组帮助。3、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课件,强调二分二至位置及直射点位置。观看、思考1、方向2、地轴方向3、二分二至位置直射点的变化给一些感性认识可能有提问,教师及时回答。4、组织学生观察第20页日照图完成20页活动,完成21页读图思考,列表比较二分二至全球昼夜,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理论归纳帮助学生设计表格5、用world3Dmap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观看、思

16、考理论和实际结合,能用理论来解释现象。6、组织学生阅读20页-21页内容,指导学生列表总结归纳四季的涵义。列表比较天文四季各季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学习归纳总结7、教师比较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区别(含义划分)笔记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8、小结本课时内容七、作业1、绘制二分二至日照图。2、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八、教学反思活动和讲授结合,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南头中学李宝强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17、。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4、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地方时的计算。4、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6、昼夜长短的变化。7、季节更替。教学用具:多功能地球仪、普通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师: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

18、哪些呢?生:略。师:下面请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情况。师:从侧面看地球的自转。师: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生:(分别演示。)师:在黑板上做以下板图: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生:动手画图,加深理解。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地球自转的周期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7页“地球自转的周期”部分,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生:360。生:23小时56分4秒。师:一个太阳日呢?生:360?59?。生:24小时。师: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为什么

19、?生:因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度恰好是360所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而不是太阳日,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是指太阳日。由于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了59?,所以在时间上多出3分56秒。师:我们如何描述某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呢?生:略。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速度描述要从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进行。请看图:师:假设上图中线段OBA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后,运动到OB?A?位置,此时点A运动的距离为AA?弧长,点B运动的距离为BB?弧长。此时,我们说点A的线速度VA=AA?弧长/t,点B的线速度VB=BB?弧长/t,显而易见,V

20、AVB,而点A和点B的角速度A=B=/t.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我们先来看地球自转过程中经线位置的变化。动画播放: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讨论:1、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吗?同一纬线呢?2、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等吗?同一纬线呢?3、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如何?4、如何描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必要时也可配合板图进行必要的讲解。)活动:请两位同学一位做太阳不动,另一位手拿地球仪绕其进行“公转”。动画播放:地球的公转。讨论:刚才两位同学的演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存在什么问题?师: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下面我

21、们来观察地球的公转轨道,看看其有何特征。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的近日点是,远日点是。2、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3、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4、在图中标出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阅读活动:地球公转的周期。师: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动画演示:黄赤交角。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周期性移动。下图可以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情况。师:例如,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点A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

22、球,且正在自北向南移动。同样的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如果是你的生日那一天呢?师: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日期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3月21日6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9月23日12月22日12月22日3月21日师:同学们,你们说昼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略。(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体。)师: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是否会有昼夜现象呢?生:有。师:是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的昼夜得以更替,且周期恰倒好处,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师: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而且东边的时间总是比西边的时间早。又因为

2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小时,所以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如相差1?,则地方时相差4分钟。练习:1、已知北京与兰州地方时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是103?53?E,求北京的经度。(116?19?E)2、任意选择两条经线,并假定其中一条经线的地方时,求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师:刚才的例题中我们知道北京的经度是116?19?E,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是否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呢?生:不是。师:对,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它是东八区的区时。投影:世界时区图。师: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时区的划分、区时、中央经线、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生:略。(教

24、师辅导答疑)师:区时的计算公式为: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练习:1、任意指定两个时区,并假定其中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2、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纽约(西五区)时间、伦敦时间。师: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这种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活动:观察洗脸池中下漏的水形成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该活动可在上课前进行布置,此时做个说明即可。)师: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自然现象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25、生:略。师:(结合学生例子,再从河流两岸冲刷程度的差异以及风向、洋流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铺垫。)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投影: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师:请大家结合图例和课文谈谈北半球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生: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投影: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活动: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日期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冬

26、至日动画演示:晨昏圈(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板图: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师:请同学们指出图中的晨昏圈(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并据此讨论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生:讨论。教师帮助归纳:1、赤道上昼夜平分。2、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3、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渐短,夜渐长。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活动:1、学生自绘北半球冬至日和春秋分日的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2、讨论并完成下表:日期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赤道上的昼夜情况3月21日6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9月23日12月22日12月22日3月21日师

27、:同学们,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最近,七月初最远,可为什么一月不热七月不冷呢?生:略。师:地球上的冷热不是取决于地球离太阳距离的远近,而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讨论: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看热带、温带和寒带。生:热带一年中有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全年皆夏;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全年皆冬;温带四季更替明显。从天文含义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师: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需提前布置此活动)生: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

28、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师: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用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来划分四季,但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用月份来划分四季。即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作业:(分课时布置)1、绘制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分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2、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必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课题: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中图社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

29、“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

30、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31、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境教学法:5、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三、教学过程:解决步骤:1、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播放Flash课件中插入的2003年9月2日发生在深圳市的13号台风“杜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从而导入新的课题。(板书课题:大气运动)2、知识准备:设计意图(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演示:在空地上烧废纸,让学生注意观察灰烬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32、(3)一般情况下,空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4)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有了以上知识后,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板书:一、热力环流的形成)3、展示课件或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B(热)A(冷)C(热)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A、B、C三地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A、B、C三地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空气将发生怎样的运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上画出热力环流图。然后,再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高低高低高低B(热)A(冷)C(热)4、据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际上,一些用心的同学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现了问题,如:为什么

33、示意图上,海拔高处的气压比海拔低处的气压还高呢?为什么图上有的地方,大气从低压处流向高压处呢?等等。结论是: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板书: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地冷热不均。)5、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展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将取得很好的较果。6、案例分析:下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居民发现,当地每天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试分析讨论当地大气污染的日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由于资金的原因,该城市的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作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轻商业、

34、文化及住宅区所受的大气污染?7、承转: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大气运动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风的形成知识。(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解决步骤:1、旧知链接:(可让学生回答)(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设计意图(2)等压线的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2、新知讲授:(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并且垂直等压线。(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此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

35、难点,为了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课件展示形成风的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边展示课件,边讲解。并不断提醒学生三个力与风向之间的关系。101510151015100010001000水平气压梯度力考虑地转偏向力再考虑摩擦力风向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然后,要学生上讲台画出风向(以南半球为例),进一设计意图步巩固所学。(板书: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3、问题探讨:利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知识,从理论上分析:(1)两个力作用下形成的高空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压线斜交?(2)三个力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压线平行?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

36、交。6、作业布置:1、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2、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本节洋流是水圈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圈和海洋盐度和温度后的一节,它与本册教材最后一节海洋资源的内容也有联系。这一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海水的温度、盐度特征及其分布、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才能为学生学习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二)内容结构可把教材内容处理成三个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2)掌握

37、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洋流的利用。2.能力目标:(1)能通过不同途径(网上或书籍)查找和本课有关的材料,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材料;(2)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A.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B.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C.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结构、分布与动态变化的联想能力,理解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4)能尝试提出研究性问题,体现研究性学习意识。3.情感目标:(1)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

38、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2)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辨证唯物认识观。制定以上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及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地理思维,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现课程理念强调的四个关注,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洋流的相关知识后,用已知的洋流知识进行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从中获得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

39、点:洋流形成、分布规律的观察认识及相关的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及拓展认识的展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认真小结,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出以上的教学重点;根据洋流形成中影响因素较多,且理性较强,而表层洋流分布中名称较多,且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较多,高中学生已遗忘较多、回忆确认较难,因而制定了以上教学难点。(五)教学关键分析1.讲清楚洋流形成的动力源(即风、密度差异是形成风海流、密度流的原因,风海流、密度流流走,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从而形成补偿流),是突破洋流形成原因这一重点难点的关键。2

40、.指导学生对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然后进一步对照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图吻合程度、认识模式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仔细观察分布图和模式图上不一致的地方,是突破洋流的表层分布这一难点的关键。3.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突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关键的关键。二、教学方法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本节教学内容,我选用了“自学指导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1.自学指导法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讲清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书本知识、分析地图及使用其他地理

41、资料,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养成自学地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本节中“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段文字,通过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能够学会弄通。2.引导探究法引导探究法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我们这节课所教内容是吻合的。有关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和海水盐度温度内容,前面的教学中已学习过,有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一些洋流名称初中区域地理也已学习过。这样通过教学,便能唤出学生的已知,推导探究出他的未知。另外,本节课理性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使用引导探究能达到这个目的。3.电脑多媒体的

42、使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分层次演示教学,对攻克重难点效果很好。因此本节课设计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三、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法指导。1.比较法比较法是明确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且直观性强,有助于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讲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寻找差异)来学习,能取得较好效果。2.分析法与综合法本节教材中关于洋流的形成因素应从盛行风、密度及海水的连续性三个

43、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推导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即是运用的分析法。而表层洋流的分布则是对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在地理空间分布的一种综合,运用的即是综合法。3.讨论法学生通过收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资料,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教学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讨论。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面,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构建平台情境导入:观看网页“小小瓶邮有大用”找出网页中认为漂流瓶漂流的原因学习洋流的初始平台问题:根据预习“你能在图上画出洋流的流向吗?”“在图上用红色标出暖流、用蓝色标出寒流。(南北走向)

44、”你能从这张图上尝试找出的“洋流分布特征是什么?”学生在空白洋流模式图上用箭头注明洋流。学生观察图,回答。洋流认知平台探究活动:“海洋中的洋流是如何形成的?”(板书:一、洋流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启导学生分析洋流的形成。学生回忆旧知: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并参考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分小组合作讨论构建新知:洋流的成因等。洋流成因探究平台问题:“你能准确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流向吗?并尝试写出洋流名称、用颜色线条区分寒暖流。并观察洋流的分布特征”(板书:二、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在图上用文字画出洋流的流向并写出

45、洋流的名称;从画好的图上观察洋流的分布特征。世界洋流认知平台教师提问:“比较分析洋流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图的差异)重点补充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教师总结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生利用新知,讨论辨析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图的差异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讨论平台承接:洋流能帮助漂流瓶将你的盛情传递给他人,你还知道人类对洋流有哪些利用呢?洋流究竟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呢?(板书:三、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参考自己收集的材料、观察教师课件演示,分析讨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讨论、分析平台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污染物、航运等的影响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读图分析。新知应用思维

46、平台研究性问题的提出:教师举例:“厄尔尼诺”现象学生倾听,思考。教师总结学生回忆、巩固。必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2-2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第一课时: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水循

47、环的过程及成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