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14429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篇:地球与地球仪设计地球与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地球仪来分析地球的形状等有关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地球。*培养地球的感情,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善于利用所学地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周长、平均半球的划分;经纬线。教学难点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四、教具准备一些有关地球的挂图、一个地球仪等。五、具体教案设计教师提问:1.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吗?2.那么你们知道七百多年以前世界上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地球的形状吗?教师转承:大家听过航海家们证明地球形状的航海故事吗?

2、教师叙述:十五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们开始陆续进行环球航行,最终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但是麦哲伦却在半路上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他航海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教师提问:那你们对航海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什么感想啊?(听听孩子们的想法,适当引导鼓励。)教师转承:虽然前人已经发现了好多地球的奥秘,但是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要发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探索的学术精神。教师叙述:地球是一个近乎圆形的椭圆体,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经约为6371千米。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个晶莹的蓝色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盖。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赤道吧?那赤道跟我们今天要讲

3、的经纬线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黑板上画经纬网:人们为了方便对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定位,规定了经纬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经纬网。你们看,横着的是纬线,正中间的就是咱们刚才提到的赤道,赤道以北的叫做北纬、以南的叫南纬;竖着的是经线,其中重要的一条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以它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教师叙述:地球可以划分为几个半球:以赤道为限分为南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半球。教师提问: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在哪个半球吗?教师演示地球仪,学生观看:指示各个半球的范围,展示中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所在的半球。在地球仪上指出那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给学生们看。教师带学生一起画简单的经纬

4、线教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2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董福军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

5、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

6、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讲授新课(实验

7、探究,归纳提升)一、地球的自转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

8、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

9、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二、地球的公转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用手电筒作为

10、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中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中国有哪些好处?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

11、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归纳比较,实战演练课后作业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教学反思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

12、用的计时单位。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

13、到的问题。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2013-11-04人教网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中小第3篇:地球

14、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

15、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形状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展示课件教材图1.1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

16、);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

17、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地球的大小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课件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

18、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19、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

20、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重点和难点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准备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

21、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讲授新课一、认识纬线和经线展示课件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

22、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由浅入深地学习。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展示板图五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课件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

23、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让学生

24、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圆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的分布赤道是

25、最大的纬线圈相等标度的范围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本初子午线为0度数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经纬度的表示法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0900180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二、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课件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

26、,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

27、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强化训练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E、20N东半球北半球120W、30S西半球北半球10W、87N东半球北半球160E、45S东西半球交界南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第8页“活动”3.第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

28、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地球的大小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

29、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

30、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3.反馈练习: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在

31、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第二课时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粗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但要对地表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借助地球仪上特殊的点与线。6.在学生阅读教材P5、6“纬线和经线”图文内容与阅读

32、材料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极点、地轴、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接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P6、7的活动1.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的地理意义;经纬线的分布状况及其长度变化、经纬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定要对照地球仪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透彻理解,切忌照本念经或让学生片面记背结论。7.师生共同学习P7的活动2.由于该小题涉及球面上诸多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按照由易到难逐个提出问题,学生看图逐个回答

33、的方式进行,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注意及时解释点拨。(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图中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并说明它们在划分东、西和南、北半球上的作用;教材所示的六幅图中,哪两幅是俯视图?(可提示:以南、北极点为中心)赤道穿过了哪些大洲?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主要经过哪两个大洋?这样确定分界线有什么好处?全部位于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些?兼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8.反馈练习:有人说:赤道长度约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两倍。这种说法可信吗?东、西经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各是什么?位于东半球的地区一定属于东经度吗?9.让学生自学教材“利用经纬网定位”部分。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

34、小组完成P8活动中的一个小题。1小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拟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同时向学生介绍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2小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强调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3小题则是具体运用,其目的是通过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技能:给定某一点能判读经度和纬度;知道了经、纬度能确定该点的具体位置。这三个小题的难度都不大,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结论及时进行

35、评价。尤其要说明某一点经、纬度(地理位置)描述的两种方法。【课堂小结】学生重新浏览教材,梳理听课思路,整理听课笔记,最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经度、纬度的标度范围各是多少度?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点?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如何区分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纬线?【课堂练习】1.假如你从赤道上的某点出发,沿赤道向东每天走50千米,多长时间后才能回到出发点?()2.最长的纬线是()。3.任意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这种说法对吗?()4.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A19W、10SB5W、40SC160W、30ND

36、140W、35S【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3.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作用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三、纬线和经线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极点、地轴的含义2.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3.经度和纬度的规定及度数的标注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四、利用经纬网定位1.经纬网的作用2.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课外延伸】如果某人从地表的一点出发一直向北走,他能回到出发点吗?第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37、【教学方法】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教学过程】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该怎样回答?生:是圆的,是球形的,像梨形师:最准确、最科学的回答是什么?生:地球的形状是球形。师:对,画板图、画圆、圆心、圆半径我们看,这是圆,有圆心、圆半径、圆周。再画出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表示球形请看,这是球形,有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地球是球形。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的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生:球心和球半径在球的里面,最大周长叫赤道,在地球仪的中部。师:指地球仪上赤道对,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38、。这是地球的两个端点,叫北极和南极,赤道正好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出示经纬网地球仪地球的球心叫地心,球半径叫地球半径,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心和地球半径了。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请大家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生: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师:对,大家想得很好。那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生:地球是正球体。师:对,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生:是两极之间长的椭球体。师:对,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地球实际是两极稍扁

39、、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因此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哪个长一些?生: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些。师:对,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二者相差多少千米?学生看书生:赤道半径6378.2千米,极半径6356.8千米,两者相差21.4千米。师:很好,大家计算出极半径略短于赤道半径,板书6378.2,6356.8说明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里的“稍”和“略”说明差得不多,几乎看不出扁了多少。因为6300多千米只差21千米,约为1/300,我们说地球是扁圆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学的。出示卫星照片请看,这是从36000千米高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多少吗?生:看不出来。师:对,所以我们画出地球的图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体。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