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解析版)(时间:100分钟满分:96分)一、现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 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 逻辑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 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 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脸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 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 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
2、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 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 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 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 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 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 不玄想,重经脸,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 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 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
3、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 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 要客观实践。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 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 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 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引起”与“公众关注 度”不搭配,可将“引起”
4、改为“提高”,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成分残缺, “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缺少主语,可在“不得不说”前面加上 “这”,据此排除D项。答案:C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B.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成为进一步加剧双方隔 阂的罪魁祸首C.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 的隔阂解析:根据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可推知,主语应为“文 学奖”,且应置于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
5、号作用来看,此破折号应标示下文 会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前后文“一方 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 明的评奖过程,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可知,所填句应包含转折关系, 据此排除D项。答案:B四、写作(50分)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 载材料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习近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 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6、字。写作提示张载的话体现了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百姓和文化传承的 使命和责任感,即为百姓谋福利,继承圣贤文化,为后世造福。习近平总书记的 话“功成不必在我”体现的是一种甘愿奉献、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境界,“功成 必定有我”则体现的是一种不推卸责任、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神。题目要求 中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综合分析可知, 此作文题要求写青年学子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担当、使命等。写作时应围绕青年人的使命、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等来立意,可以思考自 己对国家的责任,也可以写为了加快祖国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应该怎么做等。 情感要真挚
7、,切忌空洞。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出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 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 诚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 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须客体认证。现 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 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 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 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
8、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远古时期,客观性认识不 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不断对域外文明进行接纳。古典时期自命无证,晚清时 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 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以及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 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 识知识的可行性,到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都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 准。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 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 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
9、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 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 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 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 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 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
10、器。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 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 有忽视科技等器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于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 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 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 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 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 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快更好地发展。(摘编自中华优秀传
11、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X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 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 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 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 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解析:A项,“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总体而言比较
12、冷 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现代性虽然 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 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答案:B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 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B.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 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
13、和 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导致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 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解析:B项,“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 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答案:B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 是(3分)()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 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8 .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 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C. 一天要摄取多少
14、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 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解析: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 符。答案:C4 .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答案: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 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合理。5 .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答案: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
15、具理性和客观化 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 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 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 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二、文言文阅读(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辛未,李想凶命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祐、李忠义帅 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 不知所之。想日:“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戌卒及烽
16、子, 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椅,整羁鞫,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 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涧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想日:“入 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族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 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想,莫敢违。夜半, 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想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 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想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祐、李忠义钱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 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想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 济日:“官军至
17、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 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涧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 您军号令日:“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日:“何等常侍,能至于 此! ”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涧曲,孰曰:“元济所望 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 诣想降。想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 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想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是日, 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注】 李想:字元直,中唐名将李晟之子
18、。富谋略,普骑射。元和十一年 (816),任唐邓节度使,率兵讨伐淮西吴元济叛乱。他抚养士卒,优待降将,于 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想入居元济外宅/B.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您入居元济外宅/C.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您入居元济外宅/D.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19、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想入居元济外宅/解析:“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B两项。“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答案:D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军,职官名,监督军务的官吏。唐代常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 礼。8 .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火为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可代 指战争。C.四鼓,击四通鼓。古代作战击鼓进军,以助士气,故有“一鼓作气”之 说。D.京师,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一意义也可用京城、京国、国都等词来表 达。解析:C项,“击四通鼓”错误
20、,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 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 鼓即四更。答案:C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想率军出发时,做了严密的军事部署。既命人留守文城,又将军队分 为前、中、后三军,有冲锋在前的部队,也有殿后保护的部队。B.占领张柴村后,李想才告诉众将此行的目的。众将听后都大惊失色,自 料此去必死无疑,但他们畏惧李想治军严酷,无人敢违抗将令。C.官军很久未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防备不严。李想抵达蔡州城下时,竟 无一人知晓。李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坎,率领勇士顺利登上城头。D.吴元济负隅顽抗,指望部将董重质率
21、领精兵援救。然而董重质单人匹马, 归降了李您。吴元济眼看牙城即将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解析:B项,“但他们畏惧李懑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您”,应为 畏惧李想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勉的正面形象极为不 符。答案:B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军出,不知所之。想曰:“但东行。”译文:(2)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译文:答案:(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想说:“只管向东前进。”(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眷属,优厚地安抚了他们,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 亲笔书信去说服董重质。11 .李想作为将领,具有哪些优良品质?请根据选文加以概
22、括。(3分)答:答案:行动谨慎。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参考译文辛未日,李想命令马步都虞候兼随州刺史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和李 忠义率领突击队三千人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太监率领三千人作为主力军,命令 李进诚率领三千人担任后卫。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懑说:“只管向东 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已经是黑夜,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 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想)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 粮,整理好进军装备,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 救兵。(李想)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涧曲及其余各条大路上的桥梁,又连夜 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您
23、说:“拿下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 都大惊失色。当时风刮得大,雪下得猛,军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 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 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您,没有人敢违抗命令。到了半夜,雪下得更 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 您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违抗朝廷的命令以来,朝 廷的军队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 时分,李想率主力军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 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睡,都被杀死
24、,只留下敲梆巡 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打开城门放大军进城。到了内城,也 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已停,李想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 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这是囚犯们在造反 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 济说:“这一定是河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 探听,听到李想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 这才开始害怕,说:“什么样的常侍,能来到这里!”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 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准备抵抗作战。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 涧
25、曲,李想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 眷属,优厚地安抚了他们,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亲笔书信去说服董重质。董 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懑投降。李想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 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下午四点光景,门已毁 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您用囚车将吴 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好多藩镇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 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
26、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 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 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它不仅可以 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会与大众阅读,其 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 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
27、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 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 末节。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炙手可热A.炙手可热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惨淡经营B.街谈巷议高山流水形同陌路惨淡经营C.炙手可热高山流水渐行渐远苦心经营D.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渐行渐远苦心经营解析:“炙手可热”意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街 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语境形容的是“话题”,宜用“街谈巷议”, 据此排除A、C两项。“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 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上文“公
28、众抱怨好书难 觅”可知,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书,宜用“曲高和寡”,据此排除B项。“形同 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 一般,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而“渐行渐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 结合语境分析,应用“渐行渐远”。“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 划,多指在困难的情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苦心经营”指用尽心思去筹划 安排。结合“收益”分析,选用“苦心经营”。答案:D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 “黑色幽默”。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 “黑色幽默”。C.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 “黑色幽默”。D.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