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热力环流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热力环流精品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住宿制学校,学生基本上都在学校,缺乏直接体会和感悟,加上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
2、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三)、设计理念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
3、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2、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
4、形成的基本原理(六)、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热力环流、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七)学生预习:有什么的实验或事例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由组长负责,上课交流)二、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引入 【创设情境】:介绍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入本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设计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瓢的效果,是选择白天 还是晚上?【设疑】:风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白天 和晚上效果不一样?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
5、们来做一个实验(设计意图:把学生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种把抽象知识变成快乐的探究的实验课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认识和掌握知识,还能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 100 厘米。宽 30 厘米,高 40 厘米)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 学生 6 人一组分组实验 1、实验记录 2、实验结论【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环流。引出热力环流
6、的概念:冷热不均会造成气流的运动。这种环流叫热力环流。【教师提问】:还也哪些实验或事例说明热力环流现象。让小组代表上来交流课前布置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方案或事例 老师时而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促使学生在交流鼓励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设计理念: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习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方法多样化,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达到了让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7、【学生回答 1】1、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2、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间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即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学生回答 2】有的同学列举白天上山时风和晚上不一样;有的同学通过室内外温差的原理验证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的原理;有的同学分别测定了市区和郊区的气温,来验证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师生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过程。(二)原理分析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38 页文
8、字和图(6 分钟),并给出思考题:假设地表冷热均一时,高度和气压的关系?1、假设地表冷热均一时的情况,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成因:受地球地心引力影响,地球大气绝大部分聚集在低层。所以,导致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如下图所示)为了直观分析标出数 A B 995pa 975hpa 955hpa 1015hpa 高空 近地面 A(热)B(冷)A B 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假设地表冷热不均一时的情况
9、,引导学生分析探究,A、B 的大气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热胀冷缩”原理)(1)引导学生分析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2)引导学生分析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变化?这种空气气压差异会导致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得出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于是就形成了风。(3)学生活动:a 把 A B C ABC四点气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b 引导学生画出(图一)的上升或下沉的箭头并标出高压和低压?预设答案:低压 高压 B 低压 950 C低压 A 高压 960 A(热)B(冷)A B A 热 B 冷 C 冷 B C A 图一
10、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 B CA BC四点气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BCAABC (三)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1.提问: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
11、长发飘瓢的效果,是选择白天 还是晚上?学生回答:白天。解释成因:海陆风 预设答案: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热力环流形式如右图所示。让学生上黑板画 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两个案例:讨论“城市风”。城市 郊区 海陆风 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
12、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城市风环流则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得城市温度比郊区高而形成的高空城市大气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环流。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三、板书设计 城市风: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自然现象 海陆风 城市风 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
13、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授课内容:热力环流 授课教师:杜风雷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时间:20XX 年 10 月 14 日 孙疃中学 公开课 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教材分析热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