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_学思知行_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_马晓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_学思知行_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_马晓丹.docx(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附件 5: 分类编号: _ 单位代码 : 10065 密 级 : _ 学 号: 1111050004 论文题目: 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 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 学 生 姓 名 : 马晓丹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 _ 教育硕士 _ 研 究 方 向 : _ 学科教学(数学 ) _ 指导教师姓名: 王光明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提交论文曰期 : _ 2013年 3月 _ (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2、包含为获得 天 津师范 大 学或萁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仆何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教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 学思结合 ,再 有就是 知行统一 。 学 思结合 是 知行统一 的基础, 知行统一 是 学思结合 的目的。基于数学的教与学,现有文献已论述了 学、思、知、 行 四者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 义,但都没有系统的给出数学课堂中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课堂 教学特征以及教学建议。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实践观、双主体观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基础,采取 文献
3、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制定了注 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评价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共性、比较 差异分析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特征以及教学建议。 主要结论包括: 1、从学思结合的视角看注重 学思结合 有机结合的数学 教师课堂教学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在目标解析方面,体现了微观 目标与宏观目标的统一; ( 2)在学情分析方面,充分考虑本节课与学生已有知识 间的联系;( 3)在内容解读方面,做到了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适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2、从知行统一的视角看注重 学思结合 有 机结合的数学教
4、师课堂教学共性,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 ( 1)形成参与度高的 数学课堂; ( 2)注重数 学思想方法的滲透; ( 3)实施数学德育教育。 此外,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建议包括: ( 1)以 学 实现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 ( 2)以 思 确保数学教学的严谨性; ( 3) 以 知 推进教学专业化发展; ( 4)以 行 促进课堂教学的长效性。 关键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数学教师;教学特征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hinking, knowing and action has two layers of meaning. T
5、he first one is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 second one is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on. The first one is the basis of the second one; the second one is the purpose the first one. Based on mathema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isting literature hav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
6、ween learning with thinking, knowing and action. Those articles reveal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hinking, knowing and ac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ut they havent given the teaching features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Marxist view of development and p
7、ractice, the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and interview. On the one hand, it forme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eacher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hinking, knowing and act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ses the teac
8、hing features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y summarizing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Main conclusions: l.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1) reflected the unity of macro targets and micro targets in analyzing targets; (2) fully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
9、w lessons with experience in analyzing studies; (3) folly mastered teaching content,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moderately broaden knowledge. 2.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 (1) to form broad participation; (2) to emphasize the permeation of mathematic thoughts and methods; (
10、3) to be educated in mathematical morality. Besides, teaching suggestions concluded: (1) to broad and deep teaching content by learning; (2) to ensure the preciseness by thinking; (3)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ing by knowing; (4) to develop long-term effect by action. Key words: the com
11、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第一章 前言 . 1 1.1 问题的提出 . 1 1.2 研究现状 . 1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4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1.5 课题研究意义 . 5 1.6 课题框架分析 . 5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7 2.1概念界定 . 7 2.2理论基础 . 10 第三 章案例选择标准的确定 . 12 3.1基于杜郎口中学宋老师 分式 一课的教师特征
12、分析 . 12 3.2关于关于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评价维度 . 13 3.3关于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特征的专家意见 . 14 3.4课堂教学中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评价标准 . 18 第四章案例分析与比较 . 23 4.1案例选择 . 23 4.2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23 4.3 学思知行 未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39 4.4比较研究 . 47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 57 5.1 57 5.2讨论 . 58 参考文献 . 60 附录一 . 62 . 65 附录三 . 67 . 7 縣 . 77 m
13、M . 79 第一章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教师误读 教学效益 最大化的观点。教师一味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 准确、清晰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过分重视大量、重复的习题演练,而忽视了学生 远期学习目标的实现,如数学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理性精神等。 其次,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凸显。在以考试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应 试教育的影响有悖于 素质 一词在教育学意义下的真正涵义,即学生在先天生 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长期 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无论是学生远期学习目标的实现,还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长期发
14、挥作用 的特征品质的形成,都对现有的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传统教学优 势的基础之上,更要把研究的方向指向更具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这里的生命 力指的是课堂教学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乃至终身的长效影响,这也正是传统教学 形式局限性的所在。 2010年 7月 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正式颁布,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 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
15、本文简称为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年)关于 学思知行 有机结 合的倡导是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本文将研究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学课 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 1.2研究现状 王光明认为: 教师不应单纯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内 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更要看重综合效果 ,即不仅重视短效,更重视学 生终身受益的长效功能。 长效不同于高效,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等默 会知识都是在长效教学中才能发挥长远作用的知识。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长 效教学的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长效教学的意义进
16、行过论述。如时红明在如何构建 让课 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的长效运作机制中指出: 面对目前教育教学现状,进行 教育教学过程生命性的研究,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是实现素质教育与创新理想目标 的可靠保证。 长效固然必要,而如何实现长效则成为了当前研究的关键,分 析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课 堂教学特征是研究长效教学策略的前 提条件。 1.2.2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 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学者曾对 学 与 思 、 知 与 行 的关系作出 论述。如孔子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而不行则伪,行而不知 则惑 ;王夫之的 学愈博则思愈远 思之困则学必勤 ;朱熹的 知之愈 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
17、之愈明 。这些论述阐释了 学 与 思 的 相互促进, 知 与 行 的相辅相成,同时也是 学思结合 、 知行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早期体现。 2010年 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 教 。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开启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起 点。如学者申银群在孔子的 学思结合 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一文论 述了语文学科中的 学思结合 ,刘金英在学思结合,提髙中考复习教学质 量一文中指出中考数学复习中要注重 学思结合 ,游永东在学思结合知 35王光明 .基于效率概念辨析
18、的有效教学 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3) : 44*46. 时红明 .如何构建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的长效运作机制 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J (5): 79-80. 申银群 .孔子的 学思结合 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 J.教育探索, 2009,( 8): 33-34. ClJ金英 .学思结合,提高中考复习教学质量 J.中国数学教育 ( 初中版 ), 2011, (6): 4-8. 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将 学思结合、知行 统一 的要求提及到思政类的课程中 。 此外,侯自新提出在优化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更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创新 高等数学教
19、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纲要中 注重学思知行、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 的问题 。由此可见,与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相关的研究涉及了 多个学科以及各个学段。 1.2.3中学数学教育中的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 基于中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刘金英提出: 如果我们把 学 和 思 归结 为 知 ,那么 学 应该是 知 的积累, 思 应该是 知 的升华, 学 和 思 同为 知 服务,又必须通过 行 落实 n 也就是说, 学思结合 与 知行统一 不是两个孤立的部分, 知 作为 学、思 以及 行 的连接 点,承前启后,体现了 学思结合 与 知行统一 的顺序性与联系性。由此,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简称为 学、思、知、行
20、 有机结合。刘金英进一步在 促进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文中指出: 促进 学、 思、知、行 四者的有机结合,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与恪守,也是当前落实课程 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学中有思,思中促学,形成知的积累与升华, 最终身体力行,既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是完整的学 习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 原动力,同时也是延续课堂教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2.4学生的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与教师的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 刘金英基于学生对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自我认知呈下降趋势给出了下述 调研结论: 要提升教学质量,要 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 ,教师自身必须先做 到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因此
21、教师首先从自身的 学思结合 出发,通过 践行自身的 知行统一 ,指导学生的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教师的 学思知 行 有机结合是学生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重要保证,对注重 学思知行 有 游永东 .学趄结合知行统一 品德 1J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J.福建接础教育研究, 2011, ( 12): 119. 侯自新 .注車 :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闽材施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 革 J“ 中K人学教学, 2012, 通过交流而获取 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 【教学片 断 1-4】讨论如何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分式 一个代数式之所以为分式,关键看这个代数式的分母中是否
22、含有字母,学生 在情理之中提出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又受到其他同学的继续追问,一问一答间为 下一阶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埋下伏笔。 师 “. 再来看下边,根据分式的意义,你认为要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关 键看什么?小组内先试着说一说,看看咱们哪个小组还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谁想来说一说? 生:关键看分母中有没有未知数,有没有字母。 师:关键看看分母中有没有字母,还有吗? 生:我们组认为先看分母有没有字母,再看分母不能为 0,然后再看分子分 母都是整式。 生:我想反问一下,他说要看分母是否为 0,但是分母中有字母,是否为 0 他是怎样看的? 陈艳阳 .对初中数学探讨式教学的探讨 J.新课程(中学 ),
23、2010, (9) : 183. 师:这个问题你怎样回答? 生:比如丄要是分母为 0的话,根据分数分母为 0没有意义,所以它就不是 x 分式,所以分式分母不能为 0. 师:你是通过分数分母不能为 0,联想到分式的分母不能为 0,你是个联想 的高手。刚才这位同学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不是太满意 师: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吗? 生:不太懂 师:这实际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毋庸置疑,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极易迸发 出新的观点,然而学生所作出的反馈具有着多样性,一方面学生的回答有可能超 出教师的预设;另一方面学生的大胆质疑可能为课堂教学制造一定的偶然性。在 教学片断
24、丨 _4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分式的问题,目标答案 显然是除式(分母 ) 中含有字母,一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 先看分母有没 有字母,再看分 母不能为 0 ,进而有学生提出反问 : 要看分母是否为 0,但是 分母中有字母,分母是否为 0他是怎样看的? 至此,学生的讨论已经偏离了判 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的问题,教师并没有予以制止,先是让提出 分母不能 为零 的学生尝试回应质疑,再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跟进探究分式有意义 的条件。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其有效实施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 的 学思结合 ,但是这也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髙的要求,而教师的应变 能力离不幵教
25、师课前备课阶段所作出的充分准备。 【教学片断 1-5】讨论实际问题 同学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先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最终答案 锁定在与 2 Q:1?之间,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两个答案间进行了二次讨 V 丨 +v2 V,+V2 论。 甲、乙两人分别从 A、 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 V,千米 /时, 乙的速度千来 /时, A、 B两地相距 20千米,若曱先出发 1小时,则乙出发后 几小时与曱相遇?你能列分式表示所求的问题吗? SVi=5千米 /时乂 2=4千米 /时, 你能求出相遇时间吗? 大家先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给大家进行分析。 生: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甲乙两人从 A、 B
26、两地出发,可以画出示意图, 相向而行, - -+1 v,+v2 生 : 我 觉 得 应 该 是 Vl+V2 师:一起来看一下问题,乙出发后几小时与曱相遇?到底需不需要加上 1? 谁想说? 生:我觉得不需要,因为他问的是乙出发了几小时,甲出发的可以不算 生:如果问的是曱出发几小时与乙相遇,就加上 1,但这道题目问的是乙出 发后几小时与甲相遇,所以不加 1 生:我想证明一下不用加 1 设乙走了 x个小时, v,x + v2x = 20 1 xVj 师 “. 好,他是通过方程进行的演算,那么如果 V,=5千米 /时 V尸 4千米 /时, 大家能否求出分式的值? 生:能。 面对错误的答案,教师并没有直
27、接进行讲授,而是鼓励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凸显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4)参与式教学 一 激发兴趣全员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 式的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艺术凸显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引导作用,学生的 知 行统一 在参与式教学中得以实现。在宋老师的课例中有大量的鼓励性语言提示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 能不能给其他同学留一些机会? 张广兵 .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 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小组内先试着说一说,看看咱们哪个小组还没
28、有做到全员参与? 后面的三个题目咱们抢答好不好? 好,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下面这些题目?还没有发言过的同学看看能不能 抢到机会?大约还有 5、 6个同学还没有发言。 哪个小组还有没发言的?示意一下? 这一节课我 们同学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找这一节课没有发言的同学来谈 一谈。咱们找三个同学。 把掌声送给他,回答的非常全面。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没有发言的同 学。组长推荐一下,有没有没发言的? 好,都做到全员参与了。最后一位同 学发表一下观点,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可能还有同学想回答,时间的关系,就到这里。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 们所有的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了同学的赏识与鼓励 4我
29、们找组长点评一下你们小组这一节课哪位同学表现的最 精彩? 谁进步最大? 从学生抵触参与到学生渴望参与,从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参与,从学生 部分参与到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都源 于教师对参与式教学实质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与教师鼓励 牵引的推动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解直接影响 着参与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4.2.2案例分析 2 天津市第一中学袁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 节水 1. 教师评价 0天津市第一中学袁老师,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1998年 11月,在 湖北宜
30、吕举行的第二 屈全国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所作的展正数 1j负数获全国一等奖。 2005年 12月 24 r.丨在天津举办的 两疖四地 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作的展氺课抽样调迕获一等芡。 2008年获 得天津市第四届 _础教育市极教改积极分 7“ 的荣誉。 2011年参与天津市教育科学 丨 “ 二五 规划重点课题 促进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初中数学核心内容教学实践的研究,在天津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 265 工程 第 1、 2、 3小组实践指导活动中以 二次函数 为教学内容进行了展示评,充分诠释 了 学 思结合 知行统 一 的内涵。 图 4.2.2.1袁老师各维度得分率情况 如
31、图 4. 2. 2. 1所示,对天津市第一中学袁老师实施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 合的数学教师量化评价,该教师在 R常行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思 四个维度的得分率均在 80%以上,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 FI常行为维度分数达 到 90.67%。教师总评分数为 87.20分,说明该教师作为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 结合的数学教师可以评定为优。 2.案例分析 如图 4. 2. 2. 2所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图 4.2.2.2袁老师从数据谈节水一课的教学环节 (1) 介绍背景课程导入 教师以统计知识为基础,以 从数据谈节水 为主题,以 你知道吗? 为 线索抛出以下背景资料,引
32、发学生思考: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缺水的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通过下面 的统计活动,同学们将对世界淡水资源、中国缺水的形势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利用 情况有所了解。 统计活动 和 水资源 两个关键词暗示了其中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发现 问题、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 阅读材料整理数据回答问题(活动 1) 依照教材,教师在活动 1中提出四个问题,特别地,前三个问题后的 思考 对这三个问题的侧重点进一步明确,使提问更加有效。 【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资料:地球上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大类。地表水可分为海洋 水和陆地水。陆地水又可分为冰川、
33、河流、湖泊等 .地球上水的总体积是 14. 2 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约占 96. 53%以上,淡水约占 2. 53%.而在淡水中,大部 分在两极的冰川、冰盖和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冰盖占 77. 2%地下水 占 22. 4%,而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还不到 1%。 思考根据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分布。 【问题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 资料:农业用水量由 1979年的 4 195亿立方米到 1990年的 4 634亿立方米, 发展到 2000年的 5 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由 1979年的 523亿立方米到 1990 年的 7 02亿立方米上升到 200
34、0年的 944亿立方米。 思考:以上资料适合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呢? 【问题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表 4.2.2.1全国不同年份主要城市生活用水情况(单位:万吨)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354 979 427 054 547 196 583 242 617 174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 670 673 1 757 157 1 810 355 1 896 255 1 944 235 思考:什么统计图能很好地描述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个思考相对于教材中提出的 画出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而言更为具体。教 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35、回顾第十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其中数据的描述是统计过程 的点睛之笔 将数学语言变得更加直观,揭示实际生活中统计学特点。简单的 处理却体现了该教师对本章内容的融会贯通。 表 4.2.2.2 问题 1 3统计图 统计图 一 特点 统计图 类型 基于问题 1 3,教师提出问题 4, 一方面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挖掘信息、整合 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直观感受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问题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 20%,就可 能发生 水危机 ,依据这个标准,我国 2000年是否曾出现 水危机 ? 资料: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75x10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
36、占有水量仅 有 240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居世界第 110位,中国已被联合国 列为 13个贫水国之一 . 分析: 2000年我国工、农业用水总量为: 5147+944=6091 (亿立方米), 城市生活用水 194亿立方米,共计 6285亿立方米。 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 100% 23% 27500 结论:我国 2000年曾出现过水危机。 (3) 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回答问题(活动 2) 调查类的课题学习由于其灵活性往往不容易在课上集中处理,但完全交由学 生课下完成,又极易将此类课程推向形式化。教师以问题 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包 括哪些内容? 和 抽取的样本容量是多少?如何抽取样本?
37、 为出发点,呈现 调查研究的起始步骤,把数据的收集任务提前布置下去,抓住主要知识点,直接 给出样本的人均月用水量,将问题转向直方图的绘制步骤,作为活动 1回顾扇形 图、条形图以及折线图的及时补充。 表 4.2.2.3 50个家庭人均月用水量 ( w3) 人均月用水量 (立方米) 0.75 1 1.25 1.5 家庭数 4 20 12 6 人口数 8 70 36 18 人均月用水量 (立方米) 1.75 2 2.25 2.5 家庭数 4 2 1 1 人口数 20 10 6 7 教师带领学生体验绘制频数直方图的全过程: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2.5-0.75=1.75 ;确定组数为 8组、组距 d
38、= 0.25 ;确定分点及区间 0.745 0.995, 0.995 B 0 A = 0 M.S 0 图 4.3.1.3 Z老师的分式一课板书设计 【教学片断 3-3】课堂小结 师:经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把学习过程回忆一下。我们回顾了小学的 分数,慢慢的得到了务式的意义,谁能把分式的定义告诉我们一下? C同学 C生:一般地,如果、 5都表示整式,且 5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2为分式, B 其中 J叫做分式的分子, 5为分式的分母。 师:第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MT同学。 MT生:分母不等于零。 师:很好。第三,分式的值等于零,条件又是什么? Z同学。 Z同学:分式的分子为零,分式的分
39、母不等于零。 师:最后在把他们的结果求出来是吧?好,请坐。 4.3.2案例分析 4 W老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1. 教师评价 各维度得分率 图 4.3.2.1 W老师 各维度得分率情况 如图 4. 3. 2. 1所示,对 W老师实施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 量化评价,该教师在课前备课维度得分率分别达到 81.33%,处于较高水平。円 常行为维度得分率为 74.33%,课堂教学维度到达 79.20%,课后反思维度达到 76. 00%,说明该教师在这三个维度有待改进。教师总评分数为 77. 90分,说明该 教师作为注重 学思知行 有机结合的数学教师可以评定
40、为良。 2. 案例分析 如图 4. 3. 2. 2所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八个环节 : 问题创设 - 课题活动 合作讨论 活动探究 导入新课 拓展思考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图 4J.2.2 W老师的从数据谈节水一课的教学环节 征求教师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将教师姓名做匿名处理,为便于区分记作 w老师。 (1) 问题创设导入新课 该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从视觉上切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通过三 个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 1:从图片和视频中感受了什么? 问题 2:你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吗? 问题 3:为什么缺水呢?让我们从数据来研究吧! (2) 课题活动拓展思考(活动 1
41、) 教师在展开活动之前,复习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一 -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 述数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进行以下三个问题的讨论。 【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问题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 【问题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书面形式和言语形式的指导,一方面在事先 列好的题单上给出提示,另一方面教师巡场对个别小组予以指导。在大多数小组 完成后,让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全班同学相互点评。 W教 师所选取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合作 讨 论、学生展示以及相互点评的过程会占据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成为教学 活动的主体。 作为拓展思考,教师提出问题 4: 讨论我国是否曾出现过水危机,进一步 思考我国出现水危机,应该怎么办? 。从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从数学问题到 人文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升华活动主题,增强学生的危机感以及节约用水的意识。 (3) 合作讨论课堂小结(活动 3) 作为教学活动的洁束,学生间群策群议共同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水的 好办法。尚未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