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是通过寄生和腐生从其他生物有机体获取营养来源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菌是通过寄生和腐生从其他生物有机体获取营养来源的.ppt(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 真菌病真 真菌 菌:是通过寄生和腐生从其他生物有机体获取营养来源的一类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几丁质和类脂物,缺少叶绿素。桑蚕真菌病亦称硬化病或僵病,在我国各蚕区均有发生,以多湿地区或多湿季节发生较多。因死后尸体上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可分为白僵、绿僵、黄僵、赤僵等。第一节 白僵病第二节 绿僵病第三节 曲霉病 第四节 真菌病的发生规律 第五节 真菌病的防治 白僵病 白僵病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蚕病。公元前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药中就有白僵蚕一味:“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阐夜啼”。公元五世纪左右,陶宏景撰本草经注上记载:“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公元十二世
2、纪,南宋陈甫农书载有:“黑、白、红僵”三种僵蚕。1834年,意大利的微生物学家Bassi A.的两大发现:一、白僵菌是家蚕白僵病的致病因素;二、该菌可以从一个蚕体传染另一个健康蚕体。历史 历史第一节 白僵病一、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白僵菌属、白僵菌。其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一)生长发育周期分生孢子附着蚕体壁分泌Pr酶、几丁质酶体壁溶解血液伸长、生长营养菌丝分枝生长,顶端、两侧芽生孢子全身各处 新营养菌丝气生菌丝血液循环蚕死,穿出体壁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着生(二)白僵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1.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圆形,2.54.52.34.0m,单
3、细胞,表面光滑,单个存在无色,多个聚集一起呈白色粉末状。2.营养菌丝:长菌丝,无色,有隔膜,在顶端或两侧分化成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芽生孢子(短菌丝)。3.气生菌丝: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气生菌丝,有隔,能分枝生长。在膨大的柄细胞处常簇生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或簇生,瓶形,端部呈“之”字形弯曲,在每一弯曲的端部着生一分生孢子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聚集成葡萄状,成熟后脱落,飞散。白僵病蚕血液镜检图(相差镜检,600倍)(三)白僵菌代谢产物1.分泌Pr酶、几丁质酶、脂肪分解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作用:溶解体壁。2.白僵菌素:环状多肽类化合物(1)白僵菌素:对蚕毒性小,经口添食1
4、000mg/g以上不显现毒性。(2)白僵菌素:毒性大,人工饲料中4-8mg/l即可使4令蚕致死。作用:与阳离子结合,Pr变性,组织和血液理化性质改变。3.2种黄色素(球孢白僵菌素和卵孢白僵菌素)和1种红色素(卵孢素)4.病蚕血液或尸体中有棱形结晶:第一种看法:菌丝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的盐结晶,如草酸钙。第二种看法:白僵菌毒素与Ca+、Mg+等二价阳离子络合形成的结晶。续 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min)日光 3238 35h 干热 90 1h 100 30 湿热 100 5 55 30 甲醛 1%20 7 漂白粉 0.2%20 5 盐酸 比重1.075 30s(四)稳定性 常温下5-
5、12个月,虫体上6-12个月,培养基上1-2年,10以下3年,50死亡.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稳定性较弱!二、病征 初期行动呆滞,食欲减退,后期有时出现针尖状淡褐色不规则小病斑,有时在胸部或尾部气门周围出现1-2个油渍状大病斑。初死蚕头胸伸出,体型特柔软,可在手上任意绕折而不破。死后1-2小时,尸体硬化,经1-2天,从节间膜、口器、气门等处先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最后布满全身,并长满分生孢子(白色)。眠中发病蜕皮困难,有些蚕尾部粉红。1.蚕期病征:病蛹弹性降低,环节失去蠕动能力,蛹皮暗淡无光,变黄,死后腹部干瘪,进而全身干瘪,最后在皱褶处及节间膜处逐渐长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白色)。2.蛹期病征:3.
6、蛾期病征:病蛾腹部干瘪,硬化,翅足易断,最后长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不能交配产卵,。续三、病变 病蚕死亡前菌丝仅在血液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大量芽生孢子,同时分泌各种酶类、毒素并形成结晶,使血液呈浑浊的淡褐色。1.菌体大量繁殖,与蚕争夺营养。2.影响体液生理功能,妨碍血液循环,从而影响其他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3.分泌毒素,使蚕儿中毒。4.感染末期使消化液抗菌力下降。5.尸体硬化:A 白僵菌吸收散发大量水分,使蚕儿失水。B 分泌毒素,形成结晶,使蛋白质变性(除中肠外所有组织)。四、致病机理1.亚急性传染病:感染死亡,一般3-6天。1-2龄2-3天,3令3-4天,4令4-5天,5令5-6天。2.本病
7、主要发生在大蚕期和上蔟以后。3.高温多湿,发病快。五、发病特点六、诊断1.肉眼诊断 病斑:小斑点、油渍状病斑、尾部粉红。尸体:软化、头胸伸出、硬化、白毛。2.显微镜检查取濒死蚕血液,检有无芽生孢子。第二节 绿僵病一、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绿僵菌属、绿僵菌。其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一)生长发育周期(同白僵菌)分生孢子附着蚕体壁分泌Pr酶、几丁质酶体壁溶解血液伸长、生长营养菌丝分枝生长,顶端、两侧芽生孢子全身各处 新营养菌丝气生菌丝血液循环蚕死,穿出体壁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着生(二)与白僵菌的区别1.分生孢子绿色,明显卵圆形,一端稍尖,一端略钝,带小梗。
8、2.芽生孢子豆荚状(数个隔膜)。3.分生孢子小梗短而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4.不产生毒素。(三)稳定性 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在室温下可生存10个月,低温下更长。游离的分生孢子在20时生存95d以上,在5时达150d以上。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min)日光 38 180 干热 100 30 湿热 100 35 福尔马林 1%20 20漂白粉 0.2%常温 5绿僵菌分生孢子对理化因素的抵抗性 初期无明显病征,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部分病蚕腹侧或背部出现轮纹状黑褐色大病斑(较少出现病斑),初死蚕尸体乳白,洁净,头胸伸出,渐硬化,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白绒状)及鲜绿色分生孢子,体表覆盖
9、一层绿色粉末。二、病征注意:3-4令将眠发病,表现为体躯紧张发亮,体色乳白,环节肿胀,节间膜高突,似NPV不眠蚕,但不狂躁爬行,体壁不易破裂,体液中只有芽生孢子而无多角体。血液呈乳白色浑浊,致病机理同白僵.。三、病变及致病机理与NPV蚕血液的区别:1.不如NPV白;2.有散光结晶。1.本病属慢性病,从感染至死亡约7-14天。2.低温多湿环境较易感染。四、发病特点绿僵菌发芽、生长及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23晚秋季节,北方蚕区易发生此病!2.显微镜检查:取濒死蚕,剪尾角,检血液,有无豆荚状芽生孢子。五、诊断1.肉眼诊断:病征病斑、尸体等。若眠中发病,需注意与NPV蚕的区别?第三节 曲霉病一、病原
10、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曲霉属。已知能寄生蚕体的菌种主要有:黄曲霉群的黄曲霉、寄生曲霉、溜曲霉、米曲霉、棕曲霉群的赭曲霉等1.分生孢子:球形,褐或黄色,3-7m,较白、绿僵菌大,发芽侵入蚕体,主要在真皮细胞层或皮下组织寄生,不侵入血液。(一)曲霉菌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2.营养菌丝:具隔膜,分支多,无色或微黄色,但不产生芽生孢子。病尸长出白色绒状气生菌丝,在壁厚而膨大的气生菌丝(足细胞)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为膨大呈球形或卵圆形的顶囊,顶囊上发射状生出1-2列棍棒状小梗,小梗顶部生串状的分生孢子。3.气生菌丝:曲霉菌能分泌多种毒素,如黄曲霉素(有多种异构体),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
11、1,对人和高等动物有致癌作用,对蚕有毒性。(二)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人工饲料中混入1.5mg/kg黄曲霉素B1喂养4龄蚕,经3d后发育停滞,5d后死去一半,6d后全部死亡。英国“火鸡X病”使10万只鸡死亡,其原因是饲料受到了黄曲霉菌的污染。1.影响DNA合成:1)与DNA结合,形成复合物,失去模板作用。2)作用于DNA聚合酶,影响DNA合成。2.影响RNA合成:影响RNA聚合酶活性。3.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4.抑制蛋白质合成酶活性。黄曲霉素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 日光 24h 干热 110 20min湿热(蒸煮)100 5min 福尔马林 2%24 30min5h 漂白粉
12、0.3%常温 2030min消特灵 主剂0.3,25 4min 辅剂0.04曲霉菌分生孢子对理化因素的抵抗性(三)稳定性 曲霉菌是家蚕真菌病原中稳定性最强的一种,由于本菌有较强的腐生性,菌丝可侵入竹木蚕具内部生长,有些菌株对甲醛有较强的抵抗性,消毒应注意。续 蚁蚕感染渐停食,体色变黑,体壁紧张,伏于蚕座下不动,2-3天死亡,死后有缢束状凹陷,经1-2天布满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呈绒球状,尸体不腐烂。大蚕发病时,在体壁感染部位出现一褐色大病斑,多在节间膜或肛门处,濒死时头胸伸出,吐液,死后病斑局部硬化,其他部分腐烂变黑。经12天,病斑处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及黄绿色、棕色分生孢子。二、病征 1.蚕期病征
13、:蛹体暗褐,腹部松弛,死后尸体硬化,气门及节间膜处首先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和黄绿色棕色分生孢子。2.蛹期病征:3.卵期病征:蚕卵表面发霉,胚子窒息死亡,卵面凹陷,很快干瘪。血液无病变,蚕儿出现中毒症状,小蚕死亡快,吐液多,尸体局限于病斑处硬化;三、病变及致病机理蛋白酶和黄曲霉素 曲霉菌分生孢子侵入能力差,小蚕期接触发病率高,大蚕期则在节间膜及肛门等表皮薄处侵入,故出现便秘症状。1.本病小蚕期属急性病,2-3天死亡;大蚕期为亚急性,4-6天死亡。2.本病最易感染蚁蚕及1令蚕,大蚕期发病较少。3.高温多湿易发此病。(最适30-35,100%,80%发芽好)。四、发病特点 1.肉眼诊断:病症缢束、病斑等
14、、分生孢子。若观察困难,可将病蚕尸体置于高温多湿环境下培养24-30h,如果有绒球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长出,即可确诊。2.显微镜检查:取病蚕体壁病斑病蚕体壁病斑下组织,检菌丝体(白色絮状菌丝和褐色分生孢子)。五、诊断生产上常见黑尾病第四节 真菌病的发病规律一、传染源1、病死蚕尸体(长出分生孢子),被污染的蚕室、蚕具、簇室、簇具及离蚕室较近的桑园。2、由于真菌不仅可营寄生生活,还可营腐生生活,故分布广泛。3、分生孢子长在尸体外,暴露于空气中,较轻,可随风传播。4、Bm可与野生昆虫交叉感染此病。5、白僵菌在林业上被做为生物农药应用,成为传染源。6、白僵蚕、僵蛹作为药用生产。续传染源主要是接触传染
15、,其次为创伤传染。二、传染途径1.病原侵染能力:分生孢子表面粗糙,分泌酶、毒素能力2.蚕品种:体壁中抗菌物质及体液中PrE抑制剂活性。3.蚕的发育阶段:蚁蚕、12龄小蚕、各龄起蚕、熟蚕危害较重。4.环境条件:RH70(90以上时,发芽、发育均良好)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发芽。三、影响因素(传染条件)白僵菌最适发芽温度为24 28,绿僵22 24,曲霉30 35,一 彻底消毒,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原数量养蚕前后的消毒,应注意以下几点:熏烟消毒时,门窗密封。液体消毒以浸渍方式为好;喷雾消毒要喷周到;消毒后,蚕室要开窗换气排湿,蚕具充分暴晒。统一行动,统一时间消毒第五节 真菌病的防治二 蚕体蚕座消毒,防僵病发
16、生与蔓延 收蚁后第一次给桑前、各龄饷食,蚕期(上簇后)熏烟一次;多雨季节,多发地区龄中增加一次(用大、小防);若已发病,坚持每天消毒12次,连续12龄期,至控制。大防:有效成分2.5%;小防:有效成分1.25%。应用防病一号、漂白粉防僵粉、福尔马林草木灰(130)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易感期)。将漂白粉与石灰相混合:大蚕有效氯3%,小蚕有效氯2%。三 控制蚕室蚕具湿度 熏烟、勤除沙、少使用水剂,撒干燥材料、蚕室通风排湿。四 合理处理病蚕、蚕沙发病蚕放入消毒缸内处理后深埋、蚕沙不能施桑园,应制成堆肥发酵后使用 五 防治桑园害虫,防感病害虫污染桑叶及周围环境六 蚕桑产区禁止生产、使用白僵菌农药。七 蛹体防僵:蚕种场除抓好熟蚕及簇具消毒外,可进行蛹体消毒。八 选育饲养抗病性强的蚕品种 推荐材料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