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一、教学目标(一)单元提示1.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二)课文预习和练习1.朗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3.诵读观沧海,读出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作者登高临海的情形,感受诗歌的氛围。4.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景物起兴的手法。5.想象次北固山下的情景,品味对偶的精妙。6.感受天净沙秋思以富有特色的景物组合达到渲染气氛作用的写法,感受诗歌的氛围。7.积累以月思乡怀友
2、的诗句.。8.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三)目标确定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想象诗歌的情景,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意境。3.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教学重点:1.以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2.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一、导入新课(3分钟)1.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2.生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3.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
3、代表形式。4.生答。(唐诗、宋词、元曲。)5.师归纳,出示PPT,引出课题。二、朗读诗歌,重视字音和节奏(3分钟)1.教师进行正音,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的读音,然后朗读四首诗歌。2.学生注音、朗读。3.教师正音,引出节奏,出示观沧海的节奏。4.教师指名朗读。5.教师点评。6.全班齐读。三、品析观沧海(15分钟)1.师:这首诗题为观沧海,诗中开篇就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自己所在的地点、所做的事情、观的对象。一个“观”领起了全诗。请问,诗人曹操“观”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若学生提及“日月”“星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写与虚写)3.教师归纳,出示PPT。4.师:他看到这些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5.学生回答。6.教师归纳,出示PPT7.师:这些景物构成一幅景象,请大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幅景象的特点。8.学生回答。9.教师出示PPT,引发学生的想象,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然后进行朗读。10.学生想象,然后朗读。11.师:我们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曹操描绘这样气势磅礴的景象,表明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又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呢?12.学生回答。13.教师归纳总结:正是因为曹操是一个心怀天下、有着雄心壮志的人,所以萧瑟的秋天在他眼中有了不一样的气势,苍茫的大海就是风起云涌的汉末局势,就是他博大无垠的壮志,就是他吞纳天地的胸怀!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读出秋天的大气,读出
5、曹操的豪情。14.生齐读诗歌。四、品析天净沙秋思(15分钟)1.教师出示天净沙秋思的节奏,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齐读。3.师:这首诗歌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规定了这首曲的字数、曲调、音韵。“秋思”才是这首元曲的题目。秋思,就是秋天的思绪。马致远在秋天思什么呢?(生齐答:思乡)从诗歌哪里看出是思乡?(生齐答:断肠人在天涯)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时候,是什么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呢?4.学生回答。5.教师归纳,出示PPT。6.师:每一句诗都构成一幅图景,每一幅图景都引起断肠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概括一下每一句诗引发了断肠人怎样的情感。7.学生回答。8.教师归纳,出示PPT。然后引发学生想象,
6、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朗诵诗歌。9,学生想象,朗诵。10.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观沧海比较一下,这首元曲的景物描写有点特别,都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动词和形容词。我们试一试,在每个名词后面加上动词或者形容词。11.学生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书写展示。其他组进行优秀推荐。12.教师出示教师的改写PPT,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进行朗读。13.师:老师这首诗用了很多字,可是马致远只用了28个字。正是这短短的28个字,却包含千秋游子深沉而复杂的思乡之情,这种共同的人类情感被马致远的28个字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言简义丰,真正意在言外,尽在不言中。因此,这一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了“秋思”之祖,传诵千古
7、。请每位同学都韵律十足的吟诵这一首天净沙秋思。15.学生诵读。五、总结全课(4分钟)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的景色,相似的季节,在不同的人眼中便有了不同的色彩。同是秋天,对于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曹操来说,那个秋天是风起云涌、豪情万丈的;而对于远游在外的游子来说,那个秋天是凄凉寒冷、孤独悲怆的。同是秋天,曹操看到的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游子看到的是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同样的季节,不同的景物却能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思绪。让我们再来朗诵这两首诗,感受不同的景物带来的不同风格和意境。请男同学朗读观沧海,女同学朗读天净沙秋思。男同学先读。2.学生分男女朗读,教师配乐。3.教师布置作业。
8、第二课时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教师出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的节奏。2.学生朗读。3.教师简单介绍格律诗知识。二、品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2.师: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杨花、子规、明月)3.师:诗歌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但是诗歌从第二句开始才写“闻道龙标过五溪”,第一句先写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4.学生回答。5.教师归纳,介绍“起兴”手法。6.学生用悲伤的感情朗读全诗。7.师:在鲜花凋零的暮春时节,子归鸟不停地悲鸣,友人被调离京城,作者自然是悲伤的,但作者却说这是“愁”。他“愁
9、”什么呢?8.学生回答。9.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式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担忧忧愁的呢?10.学生回答。三、拓展迁移(3分钟)1.师:是的,诗人李白将自己的忧愁、担忧寄托给一轮明月,明月这时候成了诗人的信使,有了人的情感而显得可亲可爱,可见,李白是拟人手法运用的高手。以明月寄情不仅李白爱用,我们中国诗人都爱用。请大家读一读自己搜集的以明月来思乡怀人的诗歌。2.教师PPT展示,学生齐声朗读。四、品析次北固山下(20分钟)1.师:我们注意到很多以明月寄情诗歌都是写思乡之情的。请问,你从诗歌哪里看出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生齐答:归雁洛阳边)是的,而且由这句诗和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王湾家乡在洛阳,他现在抵
10、达北固山。我们来看一看洛阳和北固山相隔多远。(出示中国地图进行解说)。相隔千里,路途漫漫,真如天净沙秋思中所说的“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就来看看王湾怎么表达这种断肠的心情。请同学们先读一遍诗歌。2.学生朗读诗歌。3.师:这首诗歌是律诗,一共四联,分别是额联(或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一联写不同的内容,请大家概括每一联所写的内容。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代表上黑板展示。5.教师归纳整理,出示PPT,补充介绍“起承转合”;学生做笔记。6.师:虽然每一联所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是这首诗歌的四联都运用同一修辞手法,请问,它们运用哪一种修辞手法?7.学生回答。8.师:是的,是对偶,或者叫做对仗。
11、大家齐读这首词,感受对偶手法的运用,并在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对偶。9.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点评,引导韵律的感受。然后学生回答问题。10.师:这首诗和天净沙秋思一样运用了大量的名词,请大家找出诗歌中的名词,并弄懂他们的意思。如果大家还不明确什么是名词,请参看课本P13的名词。11.学生完成练习。12.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出示PPT,非名词的词语加红色。13.师:这首诗歌运用最好的不是名词性的词语,而是这些非名词性的词语。比如第一联中的“外”和“前”,一个“外”表明路途在青山之外,路途迢迢;一个“前”表明行程在流水之前,行程匆匆。作者或为生计,或为前途,一直在路上奔波跋涉,如果
12、换成“上”、“中”就没有了这些意味。大家学习老师这种方法,来品析其他联的红色字。14.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引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5.学生朗读全诗。16.师:从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可以看出,名词叠加有意在言外、尽在不言中的韵味,但是动词或形容词的精准使用,可以让内涵更丰富更生动。语言文字的魅力早在古代已经被这些优秀的诗人展现出来,让我们后天吟咏感叹。请大家将这四首优秀的诗歌再朗读一遍,注意字音,注意节奏,注意韵律。五、趣味游戏(5分钟)1.师: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学习到这,春、秋、冬的优秀篇章,我们都学习过了。就是没有专门写夏的篇章。现在利用一点时间,写一篇夏的篇章。(出示写作要求。)2.学生进行写作。3.学生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