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10071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9.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考查要点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能正确阅读和翻译文言课文及课外浅易文言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4).掌握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2.考查重点(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

2、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试题特点1.常见题型(1)选择题;(2)填空题;(3)概括题;(4)简答题。2.命题特点(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考查的容量较大,难度较低。(2)填空题,一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难点解析1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领会古代诗词

3、的意境。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如 杨 万 里 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竞境,给人以美的陶冶。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 信(忠

4、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替”,古今意义。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义去理解和读音。4 .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1)词义的扩大。如 扛、河,古义专指

5、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2)词义的缩小。如 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3)词义的转移。如 牺牲,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 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5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6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

6、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主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文言文专项训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 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 见 之 皆 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逆:违抗不信:不诚实,不可靠。l o 解释加点词语 食()长()故()遂()

7、子(2o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 子 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3。一词多义 1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兽 见 之 皆 走 ()然 1 )皆)走()2 故遂与之行()4)辍耕之垄上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我们:-这个故事启示5 o 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0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菱:即菱角。1

8、 解释加点词语或()2 o翻译句子 仕:做官。啖()欲(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并())其人自护其短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 o请为上文概括中心:三 歧 路 亡 羊(2 0 0 3年常德)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亡 一 羊()既 反()奚 亡 之()2.解释下面的 之 字。杨子之邻人亡羊(何追者之众奚亡之)又请杨子之子追之()亡之矣()吾不知所之(3.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找出本文中的

9、一个倒装句。()通(),意 思 是(),正常语序应)O为)4.补出省略的成分。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5 o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四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誉 之 曰()以子之矛()或 曰()何 如()夫不可()同 世 而 立()2.判断卜一了说法的正误。楚人有卖盾与矛者。一这是一个判断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 之

10、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于物无不陷也。一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物莫能陷也 和 陷子之盾 中的 陷 字,均解释为“刺,刺穿。【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五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糅:烤。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虽有槁暴:槁暴,太阳哂。挺:挺直。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水 为 之()虽 有 槁 暴()糅 使 之

11、然()故木受()2 .翻译下面的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 思 是()。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 自 陶 弘 景 答谢中书书)注释: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D.晓雾

12、将歇(将要散尽)(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 衬;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的 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5)范 仲 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 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七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

13、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选 自 刘 义 庆 世说新语)注释:魏武:曹操。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捉:握。(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A.B.C.魏武将见匈怒使既毕,令间谍问魏武将见匈奴使使崔季硅代群响毕绝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翻译下面句子。不足雄远国 翻译:(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

14、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惆然自失。(选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注释: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条干:枝条树干。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惘然:失意的样子。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并 穷()绮丽,以饰舆服()(2)尝以()-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世 罕 其 比()2 o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世罕其比”?

15、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九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漫浪:随 随 便 便 急:要紧k解释加点的词。可以有得 其义自见自晓其义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

16、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3。作者在 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 超 过1 5个字)十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 自 刘 向 说苑)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昧行:摸黑走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问于师旷 安敢戏

17、君乎如日出之阳 孰与昧行乎(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 暮 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 暮 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H)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戾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适:女子出嫁。世家:家世。南都:今河南商丘。辄z h e:总是;就。粥:稠粥。层z e

18、: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慨然:慷慨的样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D.食之不能尽其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范仲淹二岁而孤()去之南都()(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遂大通 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译:(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答:(十二)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猫生于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唾,唾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

19、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哗。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注:啖:吃。若:及,至于。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D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0A.以啖肉故(缘故)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C.意为异物也(意思)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E 但饥辄睡 F久之,鼠度其无他技(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十三)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

20、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 士 日:“经传无文。”动筒日:“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 筒 日“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动筒:人名。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着冠:成年。岂合:怎么能。1 .解释下列加点词: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经传无文: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达者

21、七十二人:博士无以对:(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四)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日:”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注释中山:国名。疽:毒疮。创:伤,伤口。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将军于若子如是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2 .用现代汉语翻译 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3.伤者之母 为什么要 泣”?4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十五)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22、。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 蹊(x i):践踏。策;通 册。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恬:心神安适。韩性:绍兴人,大学者。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被:披。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听已辄默记(完毕)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D.夜潜出,坐佛

23、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暮归,忘 其 牛 其 真 无 马 耶D.录为弟子 无人耶?使子为使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4 .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一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B.曷不听其所为?一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C.门人事冕如事性。一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被古冠服随

24、车后。一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5 .翻译句子。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十六)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奉:捧。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曾子:孔子学

25、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l o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黔敖为食于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嗟,来食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可去 其谢也2。翻译下列句子嗟,来食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3 o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十七)取义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 语 卫 灵 公)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26、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宋 史 文天祥传)注 乡:通 向 。(十八)九 方 皋 相 马 列 子 说 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日:”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口: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27、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日:”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注)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 采,薪菜,即打柴草。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子之年长矣。子:年:B伯乐对日。对:C

28、三日而反。反:D穆公不说。说: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尚:弗:F伯乐喟然太息。喟然:太息: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2.说明卜列句子中的 之”的用法。A臣之子皆下才也()B穆公见之()C已得之矣()D召 伯 乐 而 谓 之 曰()E又何马之能知也()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A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日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B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十九)论语二则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语 述而”子欲居九夷。

29、或曰:”陋,如 之 何?子 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 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俳: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隅:角。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复:再告。九夷:东方少数民族。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以()B则()C欲()D或()E之 )()()2 .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不愤不启,一个是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4o翻译下列句子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或曰:”陋,如之何?”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二十)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30、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 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致远:高瞻远瞩。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险躁:邪恶暴躁。治性:陶冶性情。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接世:与社会连接。行:操行。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C意与日去 D遂成枯落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1、()A、非淡泊无以明志B、卒中往往语C、奉命于危难之间D、静以修身4 .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O5.翻译下列句子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训俭示康司马光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日: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日: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

32、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注)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觞(sh 6n 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2)既入

33、,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实:对:(3)故就酒家觞之。故:就:(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以:益:(5)所亲或规之。所亲:或:(6)公宜少从众。宜:少:从:(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举:患:(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致:失所:(9)岂庸人所及哉!及:2 .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例 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例 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34、,不能名其一处也。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法背。3.这段话共1 5 句,用 I 表示大层次,用 II”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1)(2)(3)(4)(5)(6)(7)(8)(9)(1 0)(1 1)(1 2)(1 3)(14)(1 5)4 .这 段 话 的 论 点 是()o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5 .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日:事有

35、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日:“何谓也?对 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泰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主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注释: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卒然:同 猝”,突然。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本文亦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 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1)相同点(2)不同点(二三)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

36、,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日:“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此其所以败也。注: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置:放在一边,不理他通:传达遮道:拦路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多。颐,语气词。沉沉,深邃貌。夥涉为王:形容一个人的突然富贵。发舒:放肆。故 情:指陈涉贫困时情况。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自辩数 或说陈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

37、无亲陈王者此其所以败也2 o 翻译下列句子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3 o 文 中 的“故情”在 陈涉世家指的是哪件事?(用 陈涉世家中的原句回答)4。陈涉少年时立下什么志向?(用 陈涉世家中的原句回答结果如何?最终如何?为什么会这样?二四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 疑 邻 人 之 父。1。解释文章加点的字筑:将:亡:智;2 o 翻译下列句子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二五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38、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 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注: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烛邹,齐景公的臣仆。弋(y 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L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景公好弋 A h a o B h a o诏吏杀之A z h a o B z h a o使烛邹主鸟A z h u B z h u寡人闻命矣A y i B y i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使烛邹主鸟A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而亡之A同“无”,没有

39、B丢失,逃掉 C灭亡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A查点 B计算 C列举3.翻译下列句子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4.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 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二六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陆贽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憎爱,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将察其情,在审其听,

40、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1.为文中的字注音并解释行:(舍:好:恶:2。卜列各组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 是(A.苟C道3。陆贽在文中对人的“才”与“行”作了这样的阐释:因此他认为,短,则,则。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B孰D情o用人若能录长补。反之o应用了、等论证方法,文中关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属于 论证。从结构层次角度看,本文的结构为 式。二七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时,负笈 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

41、尸走肉耳!”注:任末:人名 笈:书 籍 庵:草屋 克:挤。榨 蒿:蒿草 静衣:干净的衣服1 .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o负 笈 不 远 险 阻(背 着)B。题 其 衣 裳(写)C。临 终 诫 曰(最 后)D。更 以 静 衣 易 之(更换)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 依 林 木 之 下(有时)B以 记 其 事(书上的)C更 以 静 衣 易 之(指任末)D夫人好学,虽 死 犹 存(还,仍然)3 .翻译下列句子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暗则缕麻蒿以自照。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o任末认为,好学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生命价值 的体

42、现。B。任末负笈求学,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为墨,映星望月,题衣记事,静衣更易,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他的群奋好学精神。Co任 末 用“行尸走肉”来鞭挞那些不学习、庸碌无为的人,给“不学者”敲响了警钟。Do任末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卜一坚持勤奋学习,是因为他具有终生一心向学的精神。二八苛 政 猛 于 虎(礼 记 檀 弓 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等于说在墓前哭的妇人式:车

43、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孔子扶轼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壹似重有忧者:壹,实在、的确。重,重叠。而:乃昔者,吾舅死于虎:昔者,从前。舅,指丈夫的父亲焉:“于虎”无苛政:没暴政小子识之:老师叫学生可称小子。这里指子路。识(z h i),记住。二九 世说新语三则徐孺子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 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孔文举有二子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日:“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钟毓、钟会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44、,帝曰:“卿面何以汗?毓 对 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三零幽默笔记三则 语助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 只 书 朱雀门,须 著 之 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字说东 坡闻荆公 字说新成,戏曰:“以 竹 鞭 马 为 笃,以 竹 鞭 犬,有何可笑?又 曰:鸠 字 从 九 从 鸟,亦有证据。诗曰:鸿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放火三日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

45、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三一短信三篇与荀或追伤郭嘉书 曹操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R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阡食之秋,至尊垂虑

46、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自表后主 诸葛亮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三二掩耳盗钟 孟子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掴苗助长 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报苗之者,

47、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掴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三三主仆对 广笑府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日:“此鸣者何物?”主人日:“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曰:“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日:“此蝉正好跟我主人。”三四)刘备敕刘禅遗迢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天,年已六十有余,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 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 之!勉 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48、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哥 读 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之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意知。闻丞相为写 申、韩、管子、六韬通已毕,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三五)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沛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六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

49、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 I)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 中的 乃 与下文哪句中的 乃 字意思相同?(2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

50、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三七 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 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 女 杀 彘 反:.同 返”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 .请把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