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比较阅读16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比较阅读16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质年41文育文阅读试通常编 诫子书比较阅读(截至2021年)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1)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B.非有无以成学C.蒙辞以军中多务D.非复吴下阿蒙邹忌修八尺有余处处事之至霸上及棘门军不敢出一言以复(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周亚夫军细柳)(送东阳马生序)(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予独爱莲多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3)下 列 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3、/则/不能治/性。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下 列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 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D.甲 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参考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修:修养/长;B.志:志向/做标记;C.军
4、:军营/军营;D.复:再/回答。故 选:Co(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A.之,结构助词,的;B.之,代词;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D.之,动 词,到。故选:A,(3)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故 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故选:Do(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
5、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答案:(1)C(2)A(3)B(4)D(5)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册 即 删 减 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
6、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
7、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
8、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 认 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2021广西柳州)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9、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始部学一蹴而就侬事论事功成名就B.结友而别则来无恙久则重逢依依惜则C.无以筑远勤劳基富闲情逸然学以或用D.意与日去去国怀乡相去甚远去粗取精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
10、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材料一初,遇 善 治 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 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
1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 材 于 三国 志 魏 志 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取 材 于 秦 观 精骑集序)注:遇 指董遇,东汉学者。惩艾 惩治,惩戒。囊时 从前。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一 一,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一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 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 。【参考答案】
12、10.答案:B(2分)11.答案:丙(2分)12、军中多务 苦渴无日 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共4分。第空,各1分;第空,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董 遇 对 老子很有研究,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应当先读很多遍书”。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 人 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材料二】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
13、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2021北京)【甲】夫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恸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 葛 亮 诫子书)【乙】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腼罪丰家。敢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
14、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同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司 马 光 训俭示康节选)【注释】于:被。谨:约束。远:使远离。丰:使丰足。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非宁静无以蒙远_ (2)淫慢则不能励精(3)故曰:俭,德之共也。(4)用乡必盗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居官必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可以直道画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侈,恶之大也/夫君子之行D.将复何年/徐公何能冬君也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8.请 概 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参考答案】5.达到
15、振 奋 所以/因此 居住/处在/住在 6.A7.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8.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 词多义、占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非宁静无以或远。句意是: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淫慢则不能励精。句意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励,振奋(3)故曰:俭,德之共也。句意
16、是:所以说,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的品质。故,所以。(4)后乡必盗。句 意: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居,住在。【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 是“介词,因 为 的 意 思;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助词,定语后置/助词,的;D.来得及/比得上故 选A 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德,德行;者,的人;皆,都;由,从;俭,勤俭;则,就;寡,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17、欲,欲望。【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甲文。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看,诸葛亮认为个人要成才首先要“宁 静 淡 泊 ;从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谈学习和立志对成才的重要性;“年与时驰,意与H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所以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从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来看,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从“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来看,如果人们生活奢侈,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从“故曰:侈,恶之大也”来看,作者得出结论,奢侈必然导致
18、严重后果。所以乙文侧重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
19、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减少欲望就能约束自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的品质。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2 0 2 1内蒙古鄂尔多斯)【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
20、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麓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颐,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 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宋 史 欧阳修传)【注 释】荻:植 物 名,形状像芦苇。嶷(y i)然有声:很高的声望。麓QU):竹编的盛物器具。膜(zG):精 微,深 奥。治:研 究。服:服从。16.选出下
21、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诚子节B.净慢则不能励精C.夫君子之行以荻画地学可富贵不能尊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B.乙文中“及加冠 意思是 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C.乙文中欧阳修于
22、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险躁则不能治性。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诸葛 亮 认 为“才须 学 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参考答案】16.(2 分)A17.(2分)D(D项 都 为“诉讼事件”的意思。A.书信/书写、写 字B.放纵/迷惑,这里是使动 用 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18.(3分)C(“并”是“比肩”之 意)19.(4分)轻薄浮躁就
23、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 躁”“治 性”)(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20.(3分)须 有“志”。明确志向,选定日标。须 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答 对3点即可,每 点1分)【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 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
24、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 问 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
25、这个教导。(2020湖北孝感)【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换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 诫子书【乙】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缰,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 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
26、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 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鹫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都将下车 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选自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汝曹:你等施衿结缰: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龙伯高:名述,字伯高。杜季良:名保,字季良。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谨敕:谨慎端整。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鹫:鸭子 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7.请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申父母之戒8.解释文中加
27、点词语.(4分)非学无以广才 意与日本乐人之乐 数郡学至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译文: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 根 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4分)1 L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4分)答:【参考答案】7、【答案】申/父母之戒【解析】谓宾断句8、【答案】使增 长 离 开 以 为乐 全,都【解析】“广 、去”源 于 诫子书重点字词,需要关注“广”的使动,“乐”源于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毕”源 于 口技:“群响毕绝”。9、【答案】心绪
28、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解析】“以 需 要 译 为“来”,注 意“修身”与“养德”的翻译。【答案】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解析】注 意“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答案1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解析】“常”译为“常常、时 常 ,“为 译力 替,“是以 按句式译为“这是的原因”,“效”译为“效法、效仿”,以上均能在课内文言 出师表 送东阳马生序 治水必躬亲重点字词中找到。10、【答 案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29、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完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11、【答案】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
30、城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绮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参考译文】乙版 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
31、不要忘记啊。”“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坏人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鹫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绮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32、(2 0 1 9 江苏淮安)【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 葛 亮 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 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
33、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 选 自 曾国藩家书)注释:日:一天天地。朴陋:粗俗鄙陋。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非宁静无以蒙运 致远:(2)淫慢则不能期精 励精:(3)悲守为原 穷庐:(4)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1 0 .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静场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地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形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1 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1 2 .【甲】文中诸
34、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 分)1 3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参考答案】9.(2分)(1)致远:实现远大目标(2)励精:振奋精神(3)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4)习:习惯,熟悉1 0.(2 分)C1 1.(2分)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1 2.(3分)A.遂 成
35、 枯 落B.平心静气 C.躁(险躁/焦躁)1 3.(3分)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参考译文】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但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之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们焦躁,
36、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总之你要平心静气,我与弟弟们应该以此为戒,这是我恳切的嘱咐。(2 0 1 9云南昆明)【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久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孙枝蔚:清初诗人
37、。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遑:闲暇,空闲。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 子“生于忧患”“存乎衣疾”,皆至言也。【注释】吴汝纶:清代作家。掌:同“长”。灰(c h G n)疾:疾病,比喻忧患。【释 义 懂 文】1 3.根据文意,选 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2分)(1)示()A.上天对人 类 显 示 吉 凶 祸 福B.给 人 看C.表示 D.教导 谕()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
38、喻【答案】|1 3.(D D (2)2 B (2分,每 小 题1分)此 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 意思是 告诉。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示:S h i,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示,从二、天地;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
39、。对来信的敬称:赐示。谕:详细解释: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 。手 。旨。晓 。其子名视,字孟明,日与乡人打猎角艺,不肯营生。杜氏屡谕不从。一一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明白,古 同“喻 ,明白,理解。古 同“喻”,比方。【考点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 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
40、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 境 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所 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
41、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知本方法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
42、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例(2)若少屈,翼得一归觐。觐:拜见“造”形 旁 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 ,“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 为“拜见”是正确的。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H”就 是“翌H,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
43、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谨慎而恭敬。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例(8)善才绳之。绳:捆绑。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 释 为“依法处置”。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例(1 0)其罪当与童
44、贯等。等:(童贯)等人。例(1 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例(1 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信”可以作名词(如 释 为“信用 X动词(如 释 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 为“确实”)。分析例(9),句 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 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 义 分析例(1 0),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 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 是“一样”、“等同”之 义 而 非“等人”、“等等”。再看例(H)句 中 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 样 的 道 理 例(1 2
45、)中 的“疾”也是名词,应 释 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例(1 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解 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立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例(1 4)忠
46、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例(1 5)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例(1 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饮食。例(1 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 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
47、了粮,古今异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答案】14.(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学学问识见。【答案】2 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6 分。每小题3 分,意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
48、”,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增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考点解析】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 如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 里 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 里
49、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 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圈 点 品味】15.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学不以广才,寺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 用 两 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裹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15.(1)“切莫
50、”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技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人生在世,幸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股切期望。(4 分。每小题 2 分,语气、情 感 各 1 分)【考点解析】文言文中表反问语气的的固定格式文言文中表反问语气的的固定格式句 中 有“安乎(哉)、安能、安得、何能、何得、不为乎、不亦乎、何为、无乃乎、其乎、庸乎、得无乎、得无M i x独耶(哉入非欤、况乎(欤)、岂哉(欤、乎)”等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安得广厦千万闻大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