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复习教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说复习教案马说复习教案马说中考复习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4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5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第一课时一 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二 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所谓“说”,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说观点阐明主张的,其写法灵活,有近于现在的杂文。“说”为
2、“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2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
3、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四、背诵课文,掌握下列基础知识。1、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4、食也(食通饲,喂)(3)食之 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吗)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子)(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食不饱饱(吃)(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5)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方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执策而临之
5、(连词,表状态)(6)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之义(1)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1)是马也(古:这;今:判断词)(2)安求能千里也(古:怎么;今:安全,安定,安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同样,相等;今:等候)、文言句式:(1)倒装句:A、祗辱于
6、奴隶人之手(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B、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A、省代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代千里马)。B、省连词:策之(而)不以其道。(却)第二课时一、阅读分层。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二、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论证。)2、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
7、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常马”比喻普通人。3、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4、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5、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三 拓展延伸电
8、影 天下无贼 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 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四 小结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
9、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马说 韩愈 伯乐_千里马_(无限同情)“食马者”_ 不知马_(愤怒谴责)食马者_无马、不知马(辛辣嘲讽)?全文观点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第三课时一、马说理解性默写归纳(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
10、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
11、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 马说 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
12、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1)、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2)、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4)、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26)、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13、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二、写作特点、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
14、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中考链接:一(11 分)马说全文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
15、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安事:要。何用 捐:弃 之:指死马 期年:满一年 诚:真心 致士:纳贤士 见事:被侍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2 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 分)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 分)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6、4 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二、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5 分)甲(选自韩愈马说)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比:副词,接连地。还:通“环”,环绕。朝:早晨。一旦:一天。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1)才美不外见。见:_(2)执策而临之。临:_(3)愿子还而视之。子:_(4)去而顾之。顾:_6翻译选文中划“_”的句子。(3 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7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怎样思想感情?(3 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