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 1 1教学内容:书第 5051 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 1.2题,练一练第1.2.3.4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 升=1000毫升。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错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利用。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
2、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 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空: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计算:(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 5分米,宽 4分米,高 3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 30平方米,高是 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二.探究新知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3.探索立方分米
3、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2)四人小组活动。(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 10个,每层正好摆 10 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 100 个。高是 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 10 层。(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 3=1000厘米 3师:1 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 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你还能想到什么?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2)四人小组交流。(3)抽生
4、汇报,师重视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 1 米 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 1 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 10 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01010=1000分米 3,1 米 3=1000分米 3,1 m3=1000dm3。三.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书第 50 页试一试第 1题,独立完成。2.书第 51 页试一试第 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3.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2题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5.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题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5、,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身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 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 120 立方分米。6.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 1.5 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板书设计:体积单位的换算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1 分米 3=1000厘米 3 1 米 3=1000 分米 31 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
6、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 2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身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
7、较扎实。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它的
8、棱长是 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 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
9、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新授(一)测量芒果的体积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 300mL,这 300mL 指的是什么?
10、(水的体积)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现在的 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100 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
11、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二)测量石头的体积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出示数据:长 25cm,宽 18cm,水面高度 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 10cm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
12、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
13、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利用)【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7.其实,早在 2000 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
14、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身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身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四)总结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三.质疑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四.课堂练习(一)填空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 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 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 8dm,宽 5dm,高 3dm
15、,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 30 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 3分米,宽 2分米,高 5 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 3 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 10 厘米,宽 8 厘米,高 5 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练习目的:加强“转化”思想的实质。】(二)解决问题第一组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 4dm,宽 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 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 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 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 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
16、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率与效益。】第二组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 20厘米,宽 15厘米,高 10 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 6 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 48 升水,已知长方体长 8 分米,宽 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3.一个棱长为 15 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 8 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 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五.全课小
17、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2.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3.拓展练习:那,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板书设计:转化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V正=a3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V长=abh 石头 下降瓶子 溢出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
18、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 3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
19、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
20、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预设三:当装
21、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三.巩固提升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 2分米,宽 1.5 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2、。)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数 25 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四.总结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 4 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
23、际问题。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1.出示石块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极书课题。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学生观察石块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
24、,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二.进行实验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三.试一试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3.小结。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几名学生说说自身的收获设计意图:
25、让学生再一次利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四.数学万花筒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最新范文文档 5 5教学目标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教学难点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1.口算651532371.20.3242313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除尽
26、除不尽65=1.2153=151.20.3=4242=12237=3.2313=10.1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4.寻找有整除关系的算式.板书:153=515能被 3 整除5.分类除尽除不尽不能整除整除65=1.21.20.3=4153=15242=12237=3.2313=10.1二.探究新知(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1.整除所需的条件.(1)分析:24 能被 2 整除,15 能被 3 整除;23 不能被 7 整除,31 不能被 3 整除;(商有余数)6 不能被 5整除;(商是小数)1.2 不能
27、被 0.3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b、商是整数;c、商后没有余数.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153=5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1)讨论:如果用字母 a 和 b 表示两个数相除,那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 a能被 b 整除?(板书:ab)学生明确:a和 b 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a能被 b 整除.(板书:a能被 b 整除)(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 a能被 b 整除?(板书:b0)学生明确:整数 a除以整数 b(b0),除得的商是整
28、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a能被 b 整除(也可以说 b 能整除 a).3.反馈练习.(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29 和 336和 121.2 和 0.4(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a.36能被 12 整除.()b.19 能被 3 整除.()c.3.2能被 0.4 整除.()d.0 能被 5整除.()e.29能整除 29.()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二)约数、倍数的意义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1)教师讲解:15 能被 3整除,我们就说 15 是 3的倍数,3
29、是 15 的约数.(2)学生口述:24 能被 2整除,我们就说,24 是 2 的倍数,2是 24 的约数.10 能被 5整除,我们就说,10 是 5 的倍数,5是 10 的约数.a能被 b整除,我们就说 a是 b的倍数,b 是 a的约数.(3)讨论:如果用字母 a 和 b 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 a是 b 的倍数,b 是 a的约数?(在数 a能被数 b 整除的条件下)(4)小结:如果数 a能被数 b(b0)整除,a就叫做 b 的倍数,b就叫做 a的约数(或 a的因数).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
30、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反馈练习: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16 和 2140和 2045 和 1533 和 64和 2472 和 8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a、8 是 2的倍数,2是 8的约数.()b、6 是倍数,3 是约数.()c、30 是 5的倍数.()d、4 是历的约数.()e、5 是约数.()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含零.4.教学例 2:12 的约数有哪几个?(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2)汇报、板书:12 的约数有:1.2.3.
31、4.6.12(3)练习:15 的约数有哪几个?(4)学生明确: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 1,的约数是它本身.5.教学例 3:2 的倍数有哪些?(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2)汇报、板书:2 的倍数有:2.4.6.8.10.(3)练习:2 的倍数有哪些?(4)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四.随堂练习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因为 369=4,因此 36 是倍数,9 是约数.(2)57是 3 的倍数.(3)1是 1.2
32、.3.4.5,.的约数.2.下面的数,哪些是 60的约数,哪些是 6 的倍数?3412162460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1.8能被 0.2除尽.()1.8 能被 0.2 整除.()1.8 是 0.2的倍数.()1.8 是 0.2 的 9 倍.()(2)若 ab=10,那:a一定是 b的倍数.()a能被 b整除.()b 可能是 a的约数.()a能被 b除尽.()五.布置作业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 5 个)101336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六.板书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