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六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_表达技巧的鉴赏.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7461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六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_表达技巧的鉴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六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_表达技巧的鉴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六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_表达技巧的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六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_表达技巧的鉴赏.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十六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夕次蒲类津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注】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

2、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答案:C。【解析】C项,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错误,应该是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硬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另外诗人善于用典

4、,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答案: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诗人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两则典故进行对比。思想情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教师专用【诗歌赏析】夕次蒲类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戍边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二句言诗人黄昏远望,禁不住客愁涌上心头;中间六句写边塞景色,诗人的豪情壮志便在这荒凉的边疆景物中引发出来;最后四句由见闻的描写转而抒发诗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征战生活与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思乡情结。格调悲凉沉郁,边塞风物的描写尤有特色。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

5、中充满忧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瞭望楼。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不要做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李白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注】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C.九、十 句 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答案:A。解析:A项,“偏宜谢客才”,“偏宜”意 为“特别合适”,整句诗的意思是“会稽山水如画最适宜您这如谢客的诗才”。“堪压谢灵运”错。(2 )“湖清”一联,有 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7、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湖清霜境晓,涛白雪山来”,意思是“八百里镜湖的水面明澈如镜,汹涌澎湃的潮水打来好似雪山倾倒”,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面比喻为 镜”,写出湖面的平静;将潮水比喻为“雪山”,写出浪花的洁白与浪头的高耸;形象生动,强化

8、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同时这两句一动一静,动静相宜,写出不同的感受。从色彩上看,湖 的“清”,浪 的“白”,与万壑树的“绿”,构成一幅色彩清新的图画,更显得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八百里”湖面如清霜染镜,不只是眼前看到的,更有作者的联想和想象;“雪山”一样高的浪头,带有夸张色彩,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答案: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

9、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湖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3.(2 0 2 2 江苏七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0、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联 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B.颈 联 选 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答案:B。【解析】B项,“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错,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是对卢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已经停战。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6分)答:_ _

11、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首 联“何事从戎独远行”是反问,卢侍御因“从戎”而“远行”,是为国家守护国土,使边境安宁,其中蕴含着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颔联和颈联是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千里按图收故地”,是想象卢侍御不远千里奔赴战场,按照原来的版图收复失地;而“三军罢战及

12、春耕”则是想象停战之后还来得及春耕,诗人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停战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宁的画面,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漳水悠悠,鸿雁在高天越飞越远,江边春草在时光中渐渐铺展开;“渺渺”和“悠悠”给人时光漫长的悠长闲适之感。这是想象停战后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而 尾 联“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借用鲁仲连助田单夺取聊城的典故,勉励卢侍御也要学鲁仲连,运用才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答案: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通过想象收复故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借用典故

13、,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4.(2 0 2 2 张家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9分)蝶 恋 花 海燕双来归画栋欧阳修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 风 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B.“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

14、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答案:D。【解析】错 在“虚实结合”,本词写景只有实没有虚。(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首先,这首词使用了对比手法。“海燕双来归画栋”“双盘金缕凤”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

15、比。止 匕 外,“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可以看出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也形成昔今对比。其次,进行了主人公状态的描摹。“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再次,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此外还有虚实结合。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最后采用了借事抒情。“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答案:对比。物与人的对比,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

16、比。或昔今对比,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描写主人公的状态。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借景抒情。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虚实结合。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借事抒情。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每 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5.(2 0 2 2 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9分)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3分)()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一半写在人的眉头。B.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愁”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可“愁”欺人时,它会随机而出,无孔不入。C.颈联在颔联的描写“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使人更加纠结、感伤的基础上,转用比拟 手 法 写“愁”的“柔美”,实在叫人留恋着迷,欲罢不能。D.尾 联 写“愁”无处不在。“可能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

18、乃“人间何处不相随”。答案:C。“比拟手法”错误。【解析】C项,颈 联“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的意思是愁似一望无边的野草,风连浪续,细软轻柔;像一团绕地的乱丝,纠缠凌乱,无尾无头。用的是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愁”比喻 成“连天草”“币地丝”,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故 选C。(2)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9、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首先读懂全诗,精读颈联。答题时,要先准确判断颈联的修辞手法一一比喻、夸张,然后根据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效果。颈联写的是“愁”的情状。苦恼的忧愁如藏在愁人的心中,印在愁人的眉间,那愁人就会感觉到“愁”像万顷连天草铺天而下挥不去,就像千万条盖地丝绳网冲不破,他被严严盖住、紧紧捆住,困在其中,痛苦不堪。这“柔”若 草“乱”若 丝 的“愁”确实叫人无可奈何。答案:比喻、夸张,将“愁”比 作“万顷连天草”“

20、千寻币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备选题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9 分)长安道崔颍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3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注】霍将军:指西汉的霍光。汉武帝临死时让他担任司马大将军辅佐幼帝,他执政二十年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起句突兀,劈头便写长安道边高耸入云的宅邸,首先给人一个炫目的印象,以此引出下文。B.第二句使用典故,表面写居住在高宅的是西汉权臣霍光,实际

21、上指诗人生活时期的当朝权臣们。C.三、四两句用宾仆拥随散朝回家的权臣,以及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D.诗人把贫贱者的转机放到皇帝的恩赐上凸显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抑强扶弱的思想是可取的。答案:C。【解析】C项,“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错误,从第四句“路傍”分析,这些是路人的行为而不是上一句的“宾从”。(2)对比是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诗歌使用了哪些对比?要说明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和分析。(6 分)答:【解析】第一问,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的角度分析,即权贵们、贫贱者。权贵者本身有对比,即权贵者炙手可热的权势以及火尽灰灭的处境;权贵者和贫

22、贱者命运变化的对比,即权贵者会变为普通人,而贫贱者会变为富贵者。第二问,道理方面,要从权贵、贫贱以及二者的转化三个角度分析,即不能谄媚讨好权贵者、不能看不起暂时贫贱者,同时作为权贵也不能骄傲等。答案:对比:一是权贵们的地位显赫和最终结局的对比。权贵们当年气焰嚣张、炙手可热,但顷刻间也会火尽灰灭。(2分)二是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2分)道理:富贵不能骄傲,贫贱不可欺辱,富贵贫贱会在瞬息之间相互转变,提醒世俗的人们不要谄贵傲贫。(2分)教师专用【诗歌赏析】诗歌借用乐府旧题刻画了唐代社会权贵们的嚣张气焰,揭示出富贵与贫贱在瞬息之间相互消长的生活逻辑,对当时谄贵傲贫的丑恶世俗进行了抨击。第一句,写长安道边高耸的宅邸。第二句,自问自答,写出宏伟的宅邸居住的是当朝的权贵。三、四句,写权臣散朝在路上的情境,宾仆毕恭毕敬,路人谄媚讨好,跪拜路旁。五、六句,写权贵们完全相反的结局,即权贵会在瞬间火尽灰灭。最后四句,从权贵的对立面一一贫贱者入笔,写不要说贫贱者就应该被随意欺侮,因为人生总有富贵的机遇。有朝一日,皇帝恩惠,贫贱者就会青云直上。以此表明一个道理:富贵不足骄,贫贱不可欺,世事会有转变,贫贱会有转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