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6754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8.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pdf(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 8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一、考纲解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二、考向分析杜牧 过华潦宫。揭露统治者济庸腐朽杜前 春望 0反映离乱的痛闻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闩 格,良双v,若 嘉 卖 湍3同情人民的疾苦 忧国伤时建功立业的渴望工昌龄 从军行。保彖卫国的决心辛齐戎 五奴儿书博小道中曳。报国无门的悲伤文 天 总 城 丁 洋“山河沦丧的痛苦茄轼 金奴

2、娇侏壁怀古一 壮志难酣的悲叹建功报国i山 水 田 园 诗x陶渊明 归因田居,王维 山居秋暝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 塞 军 旅 诗 王昌龄 从军行陆游 卜算子咏梅咏 物 言 志 诗 于 谶 石灰吟联中会通在想融贯杜甫 兵车行。揭踊统治者的穷兵必武屈 涉江 O理想不为人知的为苦孟浩然 窗至江。料旅愁思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苏 轼 就 城 手 汴 莪 死 两 茫 茫 ,理 走 遗?范仲俺 渔家傲秋思。边关思乡勺思,的王曷龄 您、皿李白 子夜吴钦。升川怀人,思想感情柳 永 南求怜古代诗歌常见内容常见题材张继 枫桥夜泊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羁旅行役 诗 0 温庭筠 两山早行-I杜 甫 整高.范仲淹

3、渔家傲秋思依依不舍的的恋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曷州 0情深意长的勉励王昌龄 箕英模送辛渐 八坦诚心志的的白王维 山居秋暝。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姜 扬州慢.昔盛今衰的感慨辛弃滨 永退乐京口北画亨怀古0借古讽今的情怀李清煦 如 令。青春易逝的伤掇白居易行并序。仕途失意的苦闷,杜甫 一官军收河南河北。告慰平生的喜悦Y李白 赠汪伦,杜 甫 蜀相怀 古 咏 史 诗f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赠右送别诗高适 别重大_gp里 抒 情 迸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想融贯联中会通王维 送比二瓦安西 6生活杂感J考向一分析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4、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这类题的主要设题形式有:直接设问,格式为“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间接设问,如“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如“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技法梳理】分析诗歌情感“4 角度”(1)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会为我们理解诗词情感指明方向。(2)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鉴赏分析 诗 歌 的 情 感,必 须 从 意 象 入 手。(3)品 词 句,悟 感 情。作 者 在 诗 歌 中 往 往 会 用 一 两 个 词 语 或 句 子 来 点

5、明 诗 歌 的 感 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 就 能 够 快 速 地 把 握 诗 歌 的 感 情 基 调。(4)明 手 法,巧 作 答。情 感 的 表 达 离 不 开 表 达 技 巧 这 座 桥 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一要 通 过 具 体 语 句 来 思 考,二 要 结 合 表 达 技 巧 来 思 考。这 样,答 案 才 会 完 备。小贴士常见七大诗歌题材诗歌题材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怀古咏史诗内涵登 临 古 地、凭吊古迹、追 念 往 事,对具 体 的 历 史 事 件、历史人物有所感内容借 怀 古 叹 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借 景 抒 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 写 眼 前 衰 败、

6、荒 凉 的 景 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 鲜 明 的 对 比。化 用 典 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 国 事 的 讽 喻。衬 托,作者往往临古 迹 而 抒 怀,以悲景衬悲情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 事 件,发表自己的 观 点 或 看 法。缅 怀 前 贤,表达敬仰 或 惋 惜 之 情:类比 古 人,寄托伤感或 哀 思。借论古之 得 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咏物言志诗内涵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内容单 纯 咏 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从具体描写的方法 看,主要是正面描 写(绘 形 绘 色)与侧 面 烘 托。从

7、表现 手 法 看,主要是标志 从 对 象 上 来 看,情感寄寓作者的理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 的 某 个 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 能 进 行 刻 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 的 某 一 内 蕴、精神 进 行 吟 咏。从题 目 上 来 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想抱负,或实现个人 理 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 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 伤 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 世,或忧国忧民,或 感 时 伤 世,或 愤 世 嫉 俗,或针随 时 弊,或冷嘲热讽比喻(比况)、象征、拟 人 和 对 比。从抒 情 方 法 看,主要是托物言志送别贬谪

8、诗内涵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 行,交通工具落后,一 别 动 辄 多 年,再 会 难 期,因而古人 更 重 离 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 酒 饯 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 赠 别,有市井朋友 相 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寓 情 于 景,以景衬 情,情 景 交 融。烘 托:不直接写人 的 离 情 别 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 伤 离 之 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想 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 字。常 见 意 象:“柳”“

9、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 亭”阳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 与 伤 感。离别后 的 思 念 与 牵 挂。对友人的安慰与 勉 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关”“舟”“浦桥”等意象也在送别诗中出现)心 态。抒发对人生 的 感 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 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 合 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爱情闺怨诗内涵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 情 和 爱 情 生 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内容可 分 为 爱 情 诗、宫怨 诗 和 闺 怨 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 的 精 神 痛 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 孤 独 等 情 感。闺怨 诗

10、有 两 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 念,对家乡亲人的 思 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 活 的 向 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 材 的 诗,也称“情歌”“闺怨诗”标志标题中多含情感表现夫妻之间 比 兴(托物起“怨”怀“思 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 眼。常 见 意 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 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 等相濡以沫的深厚感 情。孤苦幽寂的 命 运 之 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 怨 诗 中。思妇空 闺、思 念 亲 人、盼 夫

11、早 归、渴望团聚 的 哀 伤 之 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 怅 惘 之 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兴)。先从自然之物写 起,然 后 用 比 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 感 情、渲染气氛的 作 用。衬 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 泪 枕、月 落 星 稀、凄 风 苦 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 寂 与 幽 怨,青青杨 柳、斜 燕 双 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 幽 怨。先扬后抑思乡怀人诗内涵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 在 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 旅 愁 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

12、 中 的 所 见 所 闻、所 感 所 叹,表达思亲 怀 乡 之 情。主题有 潦 倒 失 意,漂泊哀 伤,思念亲人等 借 景 抒 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对 面 落 笔。诗人在 表 现 怀 远、思归之 情 时,不是直接抒 发 思 念 之 情,而是 从 对 方 着 笔,想标志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情感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 阳、除 夕 等 节 日 名。常 见 意 象:月亮、秋 风、秋 霜、杜 鹃、猿 啼、沙 鸥、孤 雁、浮 云、梧 桐 叶 落、西 楼、高 楼、危栏等的 艰 难,抒发漂泊无 定 的

13、 孤 苦。望尽 天 涯 怀 人 愁。感念 亲 情 之 深,表达对 亲 人 的 思 念。羁旅他乡的幽怨之 情。或表达人生感 叹,流露年华易逝 的 苦 闷;或抒发独 居 他 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 寞、幽怨愤慨之情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 苦 恨 离 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边塞征成诗内涵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多以边塞战争、边塞 生 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修 辞 方 面:主要有 夸 张、对 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 用 侧 面 烘 托、动 作 肖 像 描 写、细节 描写等手法。意 境 的 营 造 方 面:常 用 景 物 烘 托、虚实结合标志标题

14、中往往有66彳亍,”6戍”等与军旅有关的 字。常 见 意 象:自然景物类(黄 沙、秋 月、大漠、孤 城、边 关、雨 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 外、雁 门、玉门关、黄 河、阴山、楼 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 鼓、旌旗、烽 火、羌 笛、情感 保 家 卫 国、建立功 名 的 壮 志 豪 情。奋 勇 杀 敌、英勇无 畏 的 英 雄 气 概。雄 奇 瑰 丽、奇异独 特 的 边 塞 风 光。征 人 思 乡、闺妇盼 归 的 两 地 情 愁。凄苦哀怨的怨战 情 绪,凄厉沉痛的 反 战 思 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 活、和睦友好的考 向 二 评 价 观 点 态 度琵 琶、战马等)、乐曲类(梅 花 落 折杨

15、 柳 关山月 阳关三叠 渭城曲等)、人物类(成卒、将 师、胡 人、单于等)民族往来的喜悦山水田园诗内涵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 民、牧 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 山 水 风 景 的 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 村 自 然 景 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1)比 喻、拟 人、夺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的 运 用。(2)写景的 表 现 手 法 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 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 觉、听 觉、嗅 觉、触觉的 运 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 景 抒 情,融

16、 情 人 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山 “野”田 居等 字。常 见 意 象:溪 水、山 石、松 林、野 老、柴门、桑 麻、南亩、五 柳、明月、渔歌等情感 寄 情 山 水,赞美山 河,热 爱 自 然。借 凄 风 苦 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 之 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 隐 逸 之 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 清 幽,表达闲适淡 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评 价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类 题 主 要 考 查 对 诗 歌 所 抒 之 情 的 理 解、对诗歌内涵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评价与探究思

17、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题目往往带有探究的意味,解题难度较大,考生要格外重视。【技法梳理】一、把握观点态度“4要求”1.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第二,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4.评价要恰当。一是

18、不可先入为主,避免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不能有分寸,避免用错误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二、规范答题三步骤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三、新题解析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四川宜宾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

19、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B.颔联写作者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D.尾联作者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1.D2.“长自足 可推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只空还 可推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将“万柄莲一枕山”融为一体,可显示其胸怀博大;“莲香”可表明清高脱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的鉴赏能力。D.“徒惹伤感”错。尾联是讲修养之法。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

20、,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尾联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儿座青山。语言含蓄蕴藉,境界高远,有雍容闲适之致。此联衬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脱欲。故 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长自足”、“只空还”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这是虚写.但细细品味,知其不唯写景抒情,还是以象征手法阐发人生哲理,所写之景不必是眼前实景。本联描写“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意谓要象水鸟那样“知足保和“,象岭云那样来去无心。亦即庄子所谓“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 的“无为”思想。“长自足”可推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只空还 可推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不去

21、追求功名利禄,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旷然自得的要源所在。尾联写“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是讲修养之法。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作者将“万柄莲一枕山 融为一体,可显示其胸怀博大;“莲香”可表明清高脱俗。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四首(其二)唐 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野菊 宋 杨万里未与骚人当楔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

22、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 泛:古人于重阳节以菊花泡酒,称为“泛酒”。模粮:干粮。3.两诗均为咏物诗,其中“虽言异兰蕙”一句运用 的手法写菊,“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运用的手法写野菊。4.两首诗都写到了“东篱菊”,诗人对其情感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3.对比 拟人4.不相同。李诗用一个“叹 字写出了对菊花空有芳香和高洁的品格(或出众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同情和哀叹,暗含诗人才德出众却不被重用的苦闷。杨诗重在写“野菊”,尾联将野菊与庭菊进行对比,“冷笑”一词写出了野菊对那些向诗人邀宠争光的庭菊的不屑。【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23、的能力。“虽言异兰蕙”,意为“虽然与兰草和薰草有别“,把菊花与兰草和薰草对比,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肯为无人减妙香”,意为“哪里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即不受人们的干扰,自由自在,赋予野菊花人的态度,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需结合具体诗句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菊花高洁、静雅的品格是我们所熟知的。李诗开篇用一个“叹,,字表明了对菊花正值芳华,却无人欣赏的哀叹之情,颔联直言菊花虽然不像耳草、薰草一般,却也有自己的美丽,体现出诗人对菊花如此境遇的同情。再联想李白一生,才华何其耀眼,却始终不得重用,正如“当荣君不采”的菊花,错过花期,再想欣赏也

24、欣赏不到了,体现了李白对自己不得重用的苦闷之情。杨诗把目光放在了野菊花身上,重点描写的是野菊花的不媚世俗、清冷独立的品格,并在尾联与家养菊花做对比,叹其向陶渊明邀宠的行为,冷笑 一词体现出野菊的不屑。综合可看出,两首诗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点睛】解答鉴赏诗歌思想情感题,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赴彭州山行之作(注)高适峭壁连嵯恫,攒峰叠翠微

25、。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鸟鸣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内心愁苦。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D.全诗写最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6.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6、【答案】5.A6.群峰如聚、层峦叠翠、鸟声婉转、树色悦目,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山景的喜爱之情,并暗自劝慰自己且游山林、忘却宠辱、返璞归真;年事已高且长途孤旅,抒发诗人旅途跋涉的怀乡之情;山景赏不尽,却无人与我同游共赏,难免忧事萦怀,怏怏不乐,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A项,“虚实相生”错误,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结合”。故 选A6.本题考

27、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一至四句紧扣“山行”而展开: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奇秀丽之特点,诗人茕茕独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胜收,驰荡着诗人的心魄。峭壁峻岩,峥蛛森布,其上苍松翠柏,盘根错节,如山鬼脑船,张牙舞爪;千峰攒聚,万壑深幽,山岚轻袅,风烟恬淡。天空中飞鸟百噬千回放着歌喉,其声若仙乐,瞭亮清越,响遏行云,唱破了山林的幽寂,也唱醉了诗人。原始物态的

28、狰狞粗朴、幽森浑莽,又和谐浑圆、劲美清丽的绝胜风光,直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诗人不禁驻足停马,留连赏玩,赞叹不绝。五至八句则是在前面整体描绘之基础上,攫取两幅近景写“山行”之难: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诗笔生动如在目前。但因面临“年老”“路长”之困难又不免顿生悲愁。然诗人“思归”之愁瞬间即逝,代之以对“岩峦”胜境之欣赏。故虽与“意绪”有违,又有何值得嗟叹。自勉之意甚浓。但因“山行”未尽,愁绪终难完全排除,思乡情愁也难以遏止。九至十二句写忧事萦怀,心绪怏怏,但置于一边,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烟景,何必郁郁寡欢,使山川之玲珑秀色无人

29、赏玩。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限芳菲争相逞妍供媚,吟赏不尽,无人能怀清赏之雅兴,忘机之真心,与我同游共赏,言无人共“玩芳菲”,话虽委婉,而失意甚明。(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簿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折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注)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 组 诗 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筠:竹皮。谅:料想,实在。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B.三、四两句写笋绛中迸发出苦节,筠

30、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8.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答案】7.C8.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分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31、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 照 选 项-确 认,得出答案。C 项,“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说法错误。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故选C。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和手法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

32、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诗歌最后两句“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意思是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0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 苦节 和 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诗人和苦竹具有相似性:苦竹具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诗人具有才华,但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3、分析

33、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2021广西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乙)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魅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论文:此处指论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作于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瑞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至湖南。天末:天的尽

34、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娘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从诗题来看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B.甲诗开头四句从诗坛地位思想情趣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高度评价。C.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对友人关切的心情,言没情深。D.乙诗颈联,一“憎”一 喜”道出的是自古以来才智人士总是命途多外的共同命运。10.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9.C1 0.甲诗颈联既有对诗人身处渭北所见实景“春天树”的描绘,也有对李白身处江东远望“日暮云 的虚景想象,从

35、两处着笔,虚实结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乙诗首联实写秦州秋凉起兴,由此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错误,以秋风起兴,没有比喻。故 选 C。10.本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甲诗“渭北春天树,江东H 暮云”一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渭北 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渭北春天树”是实,杜甫此时在渭水;“江东日暮云”是虚,联想起李白在江东的场景;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

36、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乙诗首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以秋风起兴,这是实写。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这是虚写。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匕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

37、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2021重庆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新州李郎中赴任刘禹锡楚关薪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萩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任的李郎中的劝慰。B.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C.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D.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1 2.诗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

38、分析。【答案】11.C1 2.劝勉李郎中早日返回京城;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C.“满怀深情地祝福”错误。此处表达的不是祝福,而是对李郎中赴任靳州的劝勉。新州在今天的湖北新春,是所谓古时的楚地,刘禹锡有诗“巴山楚水凄凉地”,此地远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属于偏远之地,所以作者在此劝勉李郎中早日回到长安与父母团聚。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所蕴含的意蕴的分析能力。本诗的尾联“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表面的意思是:您的父母在北方正在殷切的盼望着你能回家与他们团聚,希望你能早日回到京城。此句表面看是对李郎中早日

39、返回京城的劝勉,但此处虽是说李郎中,其实也是在说诗人自己,诗人因参与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到边远之地,当时诗人的母亲还在人世,还在北方苦等诗人的回归,“北地交亲长引领”既是指朋友父母对儿子的盼望,也是指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期盼,所以此处是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而“早将玄鬓到京华”中“玄鬓”指黑色鬓发,代指青年人,而诗人此时已是中年,两鬓已是白发斑斑,诗人此处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2021.梁山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40、注: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 上 不 第 孺 子,指蜀国后主刘禅。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1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14.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

41、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3.C14.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表达r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两朝文武之 恨,”错误,两朝冠剑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所以是诸葛亮之恨谯周。1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写岩下流水,借景抒情,将岩下流水拟人化,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从筹笔

42、骚附近流过,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借年年不断的岩下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之情;昏君唐臣葬送了大好河山徒留遗恨,使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对此事也表现了感叹惋惜之情;结合注释,与诸葛亮相比,诗人自己“十上不第”,更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这里也表现了诗人自身抑郁不得志之情。(2021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出关魏徵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纤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

43、名谁复论。(注)此诗作于唐朝初年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据 旧唐书 魏徽传,徵初从李密,密不能用,“及密败,徵随密来降(唐高祖),至京师,久不见知,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 传 至 黎 阳 中 原 逐 鹿,喻指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局面。国士恩,指君主以国士相待的恩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中,诗人回忆在隋末诸侯并起的形势下,自己曾为李密出谋划策却未能得到重用的往事,也表明慷慨犹存的豪情壮志。B.第五至八句,点明诗题,并借用汉代终军“请缨”说服南越王归汉、郦食其“凭轼”说齐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此番出关的愿景。C.“郁纤”以下四句,记叙所历

44、艰难险阻及途中凄清景象,引出后文的“伤”“惊”之叹,表达出对自身前途的渺茫忧惧之感。D.本诗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抓住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雄健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颇显唐初气象。16.本诗又题“述怀”,请结合诗句,概述诗人所述之怀。【答案】15.C16.(1)虽早年挫折,但慷慨壮志犹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2)深深感念君主以国士相待的知遇之恩,欲历尽艰险,不辱使命。(3)要报答国恩,为国效命,不计个人的功名得失。【解析】15.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达出对自身前途的渺茫忧惧之情”错,诗人虽知路途艰险,但胸襟坦荡阔大,一心只想报太祖的知遇之恩。“既伤千里白,

45、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 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岂不 二句的自问自答,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故 选Co16.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概述诗人所述之怀,“所述之怀”其实就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

46、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高祖重用,为报高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淹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 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47、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48、。“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从虽早年挫折,但慷慨壮志犹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深深感念君主以国士相待的知遇之恩,欲历尽艰险,不辱使命;要报答国恩,为国效命,不计个人的功名得失等角度分析。【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

49、小题。勉刘申欧阳修有司精考核,中第为公卿。本基在积习,优学登荣名。吾子齿尚少,加勤无自轻。努力图树立,庶几终有成。1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员精于考查核实,科考及第就成为公卿,因此不必抱怨,只需加倍努力。B.刘申年龄还小,回去后切勿因本次考试不利而妄自菲薄,应更加勤学苦练。C.勉力求学,以图有所建树,只要不自暴自弃,不用多久,应该会科场扬名。D.本诗虽以议论为诗,却情理相融,温情脉脉,感人如家人之语。18.“本基在积习”一句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简要分析。【答案】17.A18.“本基”指事物的基础,唯有长期勤学苦练,才能打下牢固根基,积累丰富学识。读书求学的根本在于

50、逐渐积累,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学有所成。【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我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科考及第就成为公卿”误解诗意。“公卿”即三公九卿,泛指高官。士人及第后,起初一般只担任低级官职,不可能马上就成为公卿。如北宋名相吕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即状元,也只授将作监丞,官位较低。故选A*18.本题考查评价占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赠别诗。举子刘申落第而归,诗人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勉励他不要灰心,而要勤学苦练,只要真积力久,自然学业有成,科场扬名。诗人循循善诱,谆谆告诫,有如春风化雨,温暖人心。诗中蕴含的学习道理,直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