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6060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7.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pdf(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学校:姓名:班级:考号: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 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 6 P 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 6 P 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 6 P 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 6 P 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S 酶的专一性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C.S 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D.M 6 P 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 6 P 标志的蛋白质会

2、聚集在高尔基体内【答案】D【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一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一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只有在S 酶的作用下形成M 6 P 标志,才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 6 P 受体识别,最终转化为溶酶体酶,无识别过程的蛋白质则被运往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 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 6 P 标志,体现了 S 酶的专一性,A 正确;B、由分析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在 S

3、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酶体酶,该蛋白质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 正确;C、由分析可知,在 S 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 S 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合成会受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 正确;D、M 6 P 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 6 P 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 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及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 T 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

4、吸收葡萄糖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 A D H 比正常细胞少【答案】B【解析】【分析】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心 以2。6 2 2G H 4。式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式丙酮酸2c3H6。3(乳酸)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 应 式 心 心2 2c3H4。3(丙酮酸)+4HJ+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3(丙酮酸)

5、+6 9。2 2。出+6。2+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 4同+6。2空12H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试卷第2页,总4 4页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 A D H,故消耗等量的

6、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 A D H 比正常细胞少,D 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3.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答案】C【解析】【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

7、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陪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详解】A、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 正确;B、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 正确;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 错误;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爵、

8、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 正确。故选Co【点睛】本题以黑藻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4.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 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 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 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 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

9、查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基因被导入到靶细胞内,他们或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或不与染色体整合而位于染色体外,但都能在细胞中得以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

10、性疾病做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详解】A、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 正确;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 错误;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 正确;D、提取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故可通过DNA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 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cfDNA和 cffDNA的产生过程,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

11、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试卷第4页,总4 4页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 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 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 M 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 中 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感染BYDV,的细胞K常细胞时间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B.

12、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C.感染BYDV的细胞中,M 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D.M 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感染BYDV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由此可推测M 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详解】A

13、、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 正确;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 正确;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 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 错误;D、由分析可知,M 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 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 CDK1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BYD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原因,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

14、键。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 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 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 aa的子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

15、“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 正确;B、出 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 正确;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 错误;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 a,出 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 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

16、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试卷第6页,总4 4页D 正确。故选Co【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A【解析】

17、【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 错误;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 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 正确;D

18、、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 正确。故选Ao【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19、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

20、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B1,【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1、,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试卷第8页,总44页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C.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托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

22、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蕉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A错误;B、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

23、果实,所以如果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C、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D 正确。故选A o【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考生需要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特别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

24、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

25、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详解】A、将割裂的柄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 正确;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 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 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1 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卷第10页,总4 4 页.0.5甲 藻(单 独 培 养)甲

26、灌(混 合 培 养)白热途2乙 模(羊 独 培 养)乡 藻(混 合 培 养)6 8 1 0 1 2时 间(天)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 x10 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 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 x 1。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LOX 1()6个,A正确;B、1 0-1

27、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 o【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 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浸

28、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Ch释放形成的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酒精的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 正确;B、“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 正确;C、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C 错误;D

29、、“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 正确。故选Co【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酵母菌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理解题干中的相关术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而 i小麦细胞 与 忤 通 小 麦 脏 生 质 体、r 报 种 培 养 r 杂 种 筛选

30、一,|中 间 假 麦 草 细 胞 中 间 假 等 草 原 生 质 体/一 细 胞 植株不同剂坡的紫夕卜线照射一色A.过程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B.过程的目的是使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C.过程中常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D.耐盐小麦的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答案】C【解析】【分析】试卷第12页,总4 4 页从图中看出是去掉植物细胞壁,是用紫外线诱导染色体变异,融合形成杂种细胞0【详解】A、过 程1是获得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分解,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将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

31、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故过程通过紫外线照射是使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B正确;C、灭活的病毒诱导是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物理法、化学法,C错误;D、实验最终将不抗盐的普通小麦和抗盐的偃麦草整合形成耐盐小麦,说明耐盐小麦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对过程的分析,考生需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作答。14.经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注入囊胚,通过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实验小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促性

32、腺激素处理雌鼠可以获得更多的卵子B.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C.胚胎移植前要检查胚胎质量并在囊胚或原肠胚阶段移植D.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答案】C【解析】【分析】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配种或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根或胚囊胚阶段。直

33、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C的液氮中保存。对胚胎进行移植。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2、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详解】A、促性腺激素可以使雌鼠超数排卵,获得更多的卵子,A 正确;B、精子只有获能后才能完成受精,故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B 正确;C、胚胎移植通常选择囊胚期之前的阶段,如桑根胚或囊胚阶段,C 错误;D、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造小鼠的基因,所以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D 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基本知识,考生需要识记基本操作,D 项中需要结合基因工程的目的进行解答。15

34、.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枪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5、(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核酸检测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详解】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 正确;试卷第14页,总4 4页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 正确;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 正确;D、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 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抗体检测

36、和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16.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 U T 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 U T 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1-1-1-L_6 9 12 15 18开花后天数(天)A.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和果糖B.曲线甲表示品系F 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C.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D.提高S U T 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延后【答案】B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

37、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 U T 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 中的S U T 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 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详解】A.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A 错误;B.品系F 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 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 正确;C.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15-

38、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C 正确;D.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D 错误。故选BCo【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判断出甲曲线代表品系F。17.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口亡 二4-7 i“甲濠系 电泳结果 乙科家系 电泳结果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B.甲病可能由正

39、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f II识别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 amHl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破基对的缺失导致D.IL不携带致病基因、IL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答案】CD【解析】【分析】分析甲病家系图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乙病家系图,再结合DNA电泳图可判断,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也可能位于X Y 同源染色体上。【详解】A.由 II-3患病,而 1-1和 1-2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可能位于X Y 同源区段上,也可以位于常染色体上,A 错误;B.根据电泳结果,II-3只 有 1350 一个条带,而 1-1和

40、 1-2除 1350的条带外还有1150和200两个条带,可推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住:0正配少女女t雅儿(卡加佗状)试卷第16页,总4 4 页M st H 识别,替换后的序列则不能被M st n识别,B错误;C.I-6 为隐性纯合子,故 1.0 x1 0 为隐性基因的条带,1.4 x1 0 4 为显性基因的条带,所以乙病可能有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 a mH I 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正确;D.I I-4 电泳结果只有1 1 5 0 和 2 0 0 两个条带,为显性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I I-8 电泳结果有两条带,为携带者,二者都不患待测遗传

41、病,D正确。故选C D。【点睛】解答家系图的问题时,先利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一女病。其父子有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一男病,其母女有正非伴性。进行判断,有些家系图含有的个体较少,可能无法判断具体的遗传方式,则利用假设法,如本题的乙家系。解答本题还要结合DNA的电泳图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18.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 8 C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

42、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答案】A C D【解析】【分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 O 2 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 O 2 含量偏高,A正确;B.体温维持在3 8 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故选A

43、 C D o【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解析】【分析】本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

44、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感情。【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 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 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 正确。故选A B。【点睛】本题是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索,但

45、需警惕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种,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20 .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M 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N 单独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 M、N 菌株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充分稀释后再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试卷第18页,总4 4页B.M、N 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C.混合培养

46、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D.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探究为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详解】A.操作过程当中出现杂菌污染,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为杂菌,A 合理;B.若 M、N 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的菌落,需要M N 混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而该菌落来自于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单个细菌不可能混合培养的细菌。B 项不合理。C.M、N 菌株混合培养后在基本培养基上可以生存。推测可能是混合培养过程当中,菌株间发生了基因交流,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C 合理;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

47、的,在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当中已突变的基因也可能再次发生突变得到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存的野生型大肠杆菌,D 合理。故选B。【点睛】两种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细菌可以通过相互“接合”(即有性生殖)而实现基因交流。21.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可利用太阳能合成糖类,相关装置及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乙表示物质,模块3 中的反应过程与叶绿体基质内糖类的合成过程相同。模块I太阳能 关发 电 装 置/(1)该 系 统 中 执 行 相 当 于 叶 绿 体 中 光 反 应 功 能 的 模 块 是,模块3 中的甲可与CO2结合,甲为 o(2)若正常运转过程中气泵突然停转,则短时间内乙的含量将(填:增加或减少)。若

48、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 块 2 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变,原因是(3)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量相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植物,原因是。(4)干旱条件下,很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由于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答案】模 块 1和模块2 五碳化合物(或:C5)减少 模块3 为模块2 提供的 ADP、Pi和 NADP+不足 高于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没有呼吸作用消耗糖类(或: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糖类)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CCh的吸收量减少【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比较项目光反应暗

49、反应场所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条件色素、光、酶、水、ADP、Pi多种酶、CO2、ATP、H反应产物H、。2、ATP有机物、ADP、Pi、NADP,水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0光二素4H+O2ATP的生成:ADP+Pi+光能_ 酶 ATPCCh 的固定:CO2+C5 暨 _2C3C3 的还原:2c3闻 曹 *(CH2O)+C5能量变化光能f电能f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f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实质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和H同化CO2形 成(CH20)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 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 NADP+;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偶联,离开了彼此均会受

50、阻,即无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若无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同样光反应也会停止。试卷第20页,总4 4页2、分析题图,模 块 1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 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模块3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稳定的化学能),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模 块 1 和模块 2 相当于光反应阶段,模块3 相当于暗反应阶段。在模块3中,C 0 2 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C 0 2 的固定,因此甲为C 5,乙为C 3。【详解】(1)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A T P 中活跃的化学能,题图中模块1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模块2 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两个模块加起来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