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五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五篇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1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教学设想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课时安排:二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介绍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2、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读课文。三、集中学习14
3、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第二课时一、集中学习512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二、难句解析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
4、”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
5、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三、分析课文内容: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6、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关
7、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四、分析课文写
8、作上的特点: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1、字词解析注音释义士无贤不肖(xi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多次地)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姐姐)冠盖相属(zh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ng量词)今有难(nn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ng使人退避。ji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动词,用铁椎打)矫杀晋鄙(jio动词,假托命令)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ng统帅。l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ji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ng用刀割脖子)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俾倪(通“
9、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词性活用A、名词作动词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留军壁邺(营垒驻扎)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B、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C、动词的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D、名词作状语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一词多义故:终不以监门
10、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今公子故过之(特意)朱亥故不复谢(有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为公子先引(引路)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旦暮且下(攻下,打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辞:辞决而行(辞别)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
11、传)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却秦存赵(保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古今异义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句式解析A、省略句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B、倒装句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
12、儿)”)C、判断句赢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D、被动句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2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言知识。(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三)情感目标: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13、,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导入1、吟诵屈原的离骚,简述屈原的事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2、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属(zh)草稿相随属(zh)惨怛(d)帝喾(K)举类迩(r)而见(xin)义远濯(zhu)淖(no)皭(jio)然绌(黜ch)详(佯yng)离(罹l)忧丹淅(x)滋垢(gu)屈匄(gi)靳(jn)尚被(披p)发枯槁(go)哀郢(yng)赵不内(纳n)三闾(l)大夫温蠖(h
14、u)汨(m)罗汶汶(mn)何不餔(b)其糟而啜(chu)其醨(l)皓皓(ho)鱼父(f)【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三、研习课文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1.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提示:第3段的关键句有: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
15、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提问:理解本段的关键句,下面同学们来思考刚才提的两个问题。明确: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2、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1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鱼父的对话。【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提示:第11段的关键句有:鱼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16、至此?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鱼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提问:了解了屈原与鱼父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还能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以及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
17、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3、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请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2、4、10、11段,结合以上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顷襄王怒而迁之(10)遂自沉汨罗以死(11)提问:通过归纳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明确: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司马迁在
18、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四、拓展延伸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
19、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
20、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提示: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这些内容与课文第11段所展现的情形又是一致的。五、课堂小结通过对课文的简单梳理与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屈原的形象,以及司马迁对他的态度与感情。首先屈原的形象可以归纳为: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其次是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一个受到小人的排挤,被君主疏远;一个因为被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捕下狱,遭受宫行。所以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要借他人之杯浇胸中
21、块垒。而他们的结局也是相似的,屈原以其不朽的离骚留给后人,而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青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屈原以投江自尽劝诫后人,而司马迁以自己的忍辱负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令人叹服,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备教手记】屈原列传是苏教版选读中,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里的第三篇选文。这是一
22、篇传统篇目,以前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册也有这篇文章,为了避免惯用的教学方法,既先梳理文言知识,再讲解文意,最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所以设计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讲起,用司马迁的评论切入,拎起全文,即从“悲其志”“相见其为人”“怪屈原自令若是”三方面来分析课文。当然,用这样的方式来上课,需要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首先要熟读课文,自己梳理文言知识,基本看懂课文。因此,教师要利用早读课进行指导和检查。我是作为校内公开课试上过一次,还需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二)了解史传作品
23、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
24、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
25、?”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分析:b的写法不好,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
26、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六)难词释义。(1)一词多义类:负:依仗(负其强)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背着(肉袒负荆)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背弃(负约不偿城)引: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拉(欲引相如去)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掉转(引车避匿)幸:侥幸(则幸得脱矣)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宠幸(幸于赵王)小结: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名词活用如动词。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刃:杀(左右欲刃相如)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27、)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归:送回(毕礼而归之)破:把弄破(恐其破璧)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略)(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1.司马迁简介。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28、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2.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
29、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
30、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三)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
31、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赵大事纪年表:赵惠文王年序大事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五)讲解课文第15段。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
32、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2.齐读第3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4段。(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
33、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4.齐读第5段。(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5.整理前五段词语。(1)通假字:斧质()
34、可予不(否)奉(捧)壁。(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六)讲解第613段。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35、)。“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
36、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
37、”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1)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
38、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
39、,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5
40、.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
41、”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4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42、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2、讨论指导。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43、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
44、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
45、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
46、,不能胜任。(第2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