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0 9文言实词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等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量需弱一词多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 成 (3)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展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
2、察推官。时秦桧学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仔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嬉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 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网,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鼻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井之族叔柜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胃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糕,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留内治。苓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节 选 自 宋史 萧燧传,有删改)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是临江
3、军人。萧燧天资聪颖超过常人,年幼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萧燧)以优秀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的官职。当时秦桧掌管国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调他到漕台考场担任主考官,萧燧追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丞相有儿子参加科考,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愤怒地说:“我刚刚入仕,怎么敢欺骗自己的内心呢!”秦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萧燧就被调到秀州去了,到达那里发现官员的定额已满,秦桧又更换了另一个官员到漕试考场(主持考试),秦嬉果然中举并名列前茅。宋孝宗初年,萧燧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的官职。轮流策对时,他阐述了“应当按官职选择合适的人,不应替人选择官职”的观点。皇上很高兴,作 用人论赐给
4、大臣。淳熙二年,萧燧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空缺,朝中官员大多认为萧燧合适,因他没有在基层任职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甘葬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扑的族叔王柜都在外做官,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上奏把他们全都罢免了。当时朝中再次商议进攻北方的事,皇上拿这件事来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才德的人和无才德的人混杂在一起,风俗浅薄虚浮,兵力不强,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国内稍微安定,萌生傲慢之心,(结果)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1 .掌握实词属、阙、图,用联想迁移法推断实词含义(1)(2 0 2 3 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幼 能 晨 文 属:察官
5、网,朝 论 多 属 燧 阙:宜卧薪尝胆以用内治图:答案:撰写 同“缺”,空缺 谋求(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 中 的“属”,可 联 想 屈原列传中 的“屈平属草稿未定”,也可联想成语“属词比事”,其 中“属”是“撰写”的意思,代入句,译 为“年幼时就能写文章”,语意通顺,符合语境。句中的“阙”,可 联 想 三峡中 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也可联想成语“拾遗补阙”,其 中“阙”同“缺”,意 为“空缺”,代入句,译 为“察官空缺,朝中官员大多认为萧燧合适”,语意通顺,符合语境。句中的“图”,可 联 想 陈情表中 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可联想成语 励精图治”,
6、其中的“图”意 为“谋求,谋划”,代入句,译 为“应当卧薪尝胆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语意通顺,符合语境。2 .掌握实词当、怀、罢、糅,用代入法推断实词含义(2)(2 0 2 3 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 秦 桧 争 国 当:面对B .桧怀之,既 而 被 檄 秀 州 怀:怀恨C.燧 皆 奏 攀 之 罢:罢免D.今 贤 否 杂 秣 糅:混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给定释义的情况下首选代入法。A 项,将所给义项“面对”代入句中,句意不通顺,联系上下文,“当”在这里应译为“控制,掌管”。A项错误。B项,将所给义 项“怀恨”代入句中,译 为“秦
7、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他就被调到秀州去了”,句意通顺,符合语境,B项正确。C 项,将所给义项“罢免”代入句中,译 为“萧燧上奏把他们全都罢免了,符合语境,C 项正确。D 项,将所给义项“混杂”代入句中,译 为“如今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混杂在一起,符合语境,D 项正确。故答案为A 项。3.掌握虚词为、若、于(3)(2023新编,3 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不当为人择官为:词(给;向)若恃小康,萌 骄 心 若:词(如果;或者)皆 持 节 于 外 于:词(在;对;从)答案:介 给 连 如 果 介 在(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句联系前文语境可知,萧燧认
8、为应该根据官职选择合适的人,不应该替人选择官职,所 以“为”在此处是介词,译 为“给,替”。句结合语境可知,“若恃小康,萌骄心”与上句的做法形成对比,是表示假设,所 以“若”是连词,译 为“如果”。句根据前文语境,该句中“持节”应指担任地方官。“外”指朝堂之外,所 以“于”是介词,译 为“在”。通假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5)题。淮安沈通明,学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索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加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节 选 自 书沈通明事)参考译文:沈通明是淮安人,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为人仗义,
9、轻视财物,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一向了解沈通明的为人,十分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自己云游四海去了。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和孩子藏到了其他地方。4.掌握实词尝、属、素、亡,利用通假推断实词含义(4)(2023新编,3 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为前明总兵官 尝:曾经B.遂展其家通明 属:归属C.本习通明之为人 素:一向D.至是见明将二 亡:灭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 项,将所给义项“曾经”代入句中,可 译 为“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句意通顺,A 项正确。B 项,将所给义项“归属”代入句中
10、,句意不通顺。“属”在这里是通假字,同“嘱”,译 为“嘱咐,嘱托”,代入句中,可 译为“于是就把家人嘱托给沈通明”,语意通顺。B 项错误。C 项,将所给义项“一向”代入句中,可译为“一向了解沈通明的为人”,符合语境,C项正确。D 项,将所给义项“灭亡”代入句中,可 译 为“等看到明朝即将灭亡,符合语境,D 项正确。故答案为B 项。5.掌握虚词遂、而(5)(2023新编,2 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还属其家通明 遂:词(于是;终,竟)加 身 自浮海去而:词(表承接;表转折)答案:连 于 是 连 表 承 接(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联系
11、上文语境可知,“属其家通明”与“见明将亡”是顺承关系,“遂”在这里应为顺承连词,意 为“于是”。句结合前文可知,田仰把自己的家人托付给沈通明,然后自己便云游四海去了。故此句与上一句“遂属其家通明”是顺承关系,“而”字充当顺承连词,不译。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6)(8)题。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考,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顶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节 选 自 淮南子 汜论训)参考译文:黄
12、河岸上的小土丘多得数不过来,但仍然是平原。水流得急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还算是平缓的。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多次战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往后撤退,在战场上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被擒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羞愧,他认为到死却不能建立功业才是耻辱。于是在齐鲁柯地会盟中,他拿着三尺兵刃,指到齐桓公的胸前(逼他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多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于片刻中便收了回来。他的勇敢也闻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大功。6.掌握实词兴、使(6)(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水 激 当 波 兴:便曹子计不顾后使:答案:兴起 假使(每 题
13、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中的“兴”,可 联 想 劝学中 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 里 的“兴”意 为“兴起”,代入句子中,可 译 为“水流得急会激起波浪”,语意通顺,符合语境。句中的“使”,可 联 想 阿房宫赋中 的“使六国各爱其人”,这 里 的“使”意 为“假使”,代入语境,可译为“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结合后文中的“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可知,语意通顺,符合语境。7.掌握虚词者、而(7)(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昔苕,曹 子 为 鲁 将 兵 者:词(不译;的)耻 死 顶 无 功 而:词(却;并且)答案:助 不 译 连 去H(
14、每 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的“者”字用在时间词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与“昔”连用,指“过去”。句中的“而”字,联系上文语境,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感到羞愧,他认为到死却不能建立功业才是耻辱,所以该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译 为“却”。8.准确翻译通假字(8)(2023新编,5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答案:拿着三尺兵刃,指到齐桓公的胸前(逼他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多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于片刻中便收了回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句中采分点:“揄”译 为“拿着”(本义为“
15、引,拉”,本句中意 思 是“拿着”,可以根据其提手旁以及所接宾语“三尺之刃”推断其含义);“造”译 为“到”;注意“亡”在此处并非“死亡”,而应译为“丢失”,“亡”后面省略了宾语“土地”,翻译时要补出;“反”同“返”,译 为“返回,收回”。每 点1分,句意通顺1分。古今异义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9)(11)题。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修检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自奸人。闾里仟佰有寺爷,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女之,回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
16、门下掾自到,人救不殊,阴痛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节 选 自 汉书.韩延寿传,有删改)参考译文:韩延寿做官,崇尚礼义,喜好古代教化,他修建治理学校,春秋举行乡射活动,陈设钟鼓管弦等乐器,大力推行升降揖让等礼仪,等到都试进行武事演习时,设置斧钺旌旗等仪仗,练习射箭、骑马的事项。又设置里正、伍长,率领大家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布法令)不得让坏人在家里留宿。乡里田间(如果)发生意外的变故,官吏立即就能接到报告,坏人都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境内。他对待手下官吏,施加恩惠特别厚重,但规章誓约很严明。如有欺骗背弃他的人,延寿就痛心地自责说:“难道是我对不起他吗?为什么会到这个地
17、步?”官吏听到就会暗自伤心悔恨。他门下一个掾史因此自刎,被人救起没有死,由于嗓子喑哑,不能说话了。延寿得知后,面对掾史哭泣,派医官给他治疗,给予他的家人丰厚的补偿。9.掌握实词治、负、舍(9)(2023新编,4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修 泡 学 官 治: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不 得 畲 奸 人 舍:闾 里 仟 佰 有 非 箪 非 常:吾 岂 其 或 之 负:答案:整顿,治 理 留 宿 意 外 的 变 故对不起,辜负(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 中 的“治”,根 据 老子中“治之于未乱”可推知“治”为“整顿,治理”之
18、意,代入句中,可 译 为“修建治理学校”,语意通顺,符合语境。句 中 的“舍”,根 据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可 知“舍”有“房屋”之意。但代入后,语意不通。因此考虑词类活用现象。“舍”在本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译 为“留宿”。句 中 的“非常”,根 据 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可 推 知“非常”为“意外的变故”之意。代入句中,可 译 为“乡里田间如果发生意外的变故”,语意通顺,符合语境。句 中 的“负”,根 据 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可推知“负”为“对不起,辜负”之意。代入句中,可译为“难道是我对不起他吗”,语意通顺,符合语境。10.掌握虚词何、因(10)(2023新编,
19、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画出正确的释义。日J以至此 何:词(为什么;什么)用瘩不能言 因:词(由于,因为;于是;凭借)答案:疑问代 为什么 介 由于,因为(每 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的“何”是疑问代词,联系前后文可知这里是韩延寿的自责之语,根据句末问号可知此处为疑问句,所以可译为“为什么”。此句大意是“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句结合前后文语境可知,“不能言”是门下自刎,伤及嗓子的后果,所以这里的“因”是介词,用来说明“不能言”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11.准确翻译古今异义词(11)(2023改编,6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欺负之者,延寿
20、痛自刻责。答案:有欺骗背弃他的人,延寿就痛心地自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本句的采分点为“或”“欺负”“刻责”。“或”译 为“有的人”。“欺负”在此处是古今异义词,并非现代汉语中的欺压之意,要将其拆开分别翻译。“欺”是“欺骗”,负 是 背 弃 。“刻责”的意思是 严加责备”,“自刻责”为宾语前置,意思是 严加责备自己”,即自责。每点2分。词类活用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14)题。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 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豚谓古
21、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Z,惟一用巫,乃去不建,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节选 自 揭傕斯全集,有删改)参考译文:我家乡有一位徐若虚先生,是郡里的大户人家。他十五岁考中进士,就辞官回乡做了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有效的药方,有一句高明的见解,他必定携带重金不以几百里为远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医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写 作 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杂症,补充缺漏,广泛搜集资料,明辨考察,通晓、融汇细微敏锐的事物,人们都说他是古人再生。他治疗凭借的是脉象,不依靠症状,不分贫富贵贱,不索求回报,诚实地去治疗,没有不奏效的
22、,如果不能治疗,一定先让求医的人知道,只要一用到巫术,就头也不回地离去,从此以后,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地不能独享治病的功劳了。12.掌握实词谢、咸、顾(12)(2023新编,3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即 谢 归 业 医 谢:感 谓 古人复生咸:乃 去 不 顾 顾:答案:辞官 都 回头(每 题 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联 想 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其中“谢”是“推辞,谢绝”的意思,此处根据前文语境“举进士”和 下 文“归业医”可知,意 为“辞官”。句,联 想 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句,可推知此处“咸”是“都”的意思。句,结合语境可理解为“一用到巫
23、术,就头也不回地离去”,再 联 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一句,可推知此处“顾”是“回头”的意思。13.掌握虚词乃、之(13)(2023新编,2 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以 必 得 乃 止 乃:词(就;才;是)其不治,必 先 知 之 之:词(这件事;不译;至 U)答案:副 才 代 这 件 事(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联系上文语境可知,徐若虚听说别人有药方、有善言,便不远万里前去拜师,一定要得到才停止。因 此“乃”是“才”的意思,作副词。句联系语境可知,如果不能治疗,一定要让求医的人知道,“之”代 指“不能治疗”这件事。因此
24、是代词,译 为“这件事”。14.准确翻译词类活用现象(14)(经典题,5 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有效的药方,有一句高明的见解,他必定携带重金不以几百里为远去拜他为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采分点:“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译 为“一个有效的药方”“一句高明的见解”;“重币”“师”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译 为“携带重金”“拜为师”;“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 为“以为远”。每 点1分。奥 例 凰 领一组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 成12题。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攻破之,杀月氏王,余众遁
25、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蓼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彳至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回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抿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然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事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
26、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觉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节选自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参考译文: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攻破了它,杀死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皇上征招能出使月氏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的辖境,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张骞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达大
27、宛国。大宛国听说汉朝财物富足,想要交往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坐官府的车到大月氏。大月氏太子继任国王,击破大夏国后,分割那里的土地定居下来,(由于)土地肥沃富饶,又少有外敌侵扰,根本没有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始终不能获知月氏的关键表态,于是回国,打算从羌人的住地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就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脱归来。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回来。元鼎二年(前 115),(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漠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通行。于是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
28、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强盛,不肯再朝贡奉事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因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围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们渐渐东迂,居住在以前浑邪王的旧地,与我国结为兄弟之国,他们势必会服从我们汉朝,他们若服从我们汉朝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自乌孙以西的大夏这些国家也就都能招引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丝帛,并大量增设持节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附近其他的国家。1.(2023新编,3 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等能通使月
29、氏者募:征招B.彳至匈奴中径:直往C.骞 得 回 亡 间:秘密地,悄悄地D.为发导译抵康居抵:到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在选项给定释义的情况下,可以优先使用代入法,将义项代入句中,看句子是否通顺,译文是否符合语境。A 项,将所给义项“征招”代入句中,译 为“皇上征招能出使月氏的人”,句意通顺,符合语境 “募”可以组词为招募、募集,也可据此判断其意思是否正确。A项正确。B 项,根据上下文可知,张骞出使的目的地是月氏,匈奴只是途经,因此译为“直往”是不合适的,“径”在本句中应解释为“经过”。B 项错误。C 项,将所给义项“秘密地,悄悄地”代入句中,译 为“张骞得以偷偷逃跑”
30、,句意通顺且符合前后文情节。C 项正确。D 项,“发”指派遣,“导”“译”均为名词,指向导和翻译,将选项中所给义项“到达”代入句中,可 译 为“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句意通顺。D 项正确。故答案为B 项。2.(2023新编,3 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 无 报 胡 之 心 殊:非常,根本B.莫不能得月氏要领竟:始终,终究C.不肯复朝事匈奴事:奉事D.洋金币帛直数千巨万赍:赠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A 项,上文所述“地肥饶,少寇”使得大月氏安于现状,紧接着表明他们“无报胡之心”,语意逻辑顺畅,“殊”是作为程度副词来修饰“无报胡之
31、心”,“殊无 表 示“根本没有,没有一点”。A项正确。B项,将所给义项“始终,终究”代入句中,译 为“始终(终究)不能获知月氏的关键表态”,句意通顺。B项正确。C项,可以联想“以地事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事”指奉事。C项正确。D项,该项有一定迷惑性,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赍”是赠送的意思。将“赠送”代入句中,单看选项理解似乎通顺,但根据上下文,“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都是张骞出使前皇帝的安排,“金币”“帛”并非赠送,因 此“赍”意为携带。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二组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 成12题。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
32、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节 选 自 欧阳文忠公集)参考译文: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考虑精细,所以能够用较少的精力取得显著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就能够去抵挡天下最危险和最不可预测的忧
33、患,施惠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远近都享受这个堤坝提供的便利。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交会的要道,往来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共有多少呢!假使堤坝的土石能侥幸长久不腐,那么滕子京对百姓所施加的恩惠,可以简单用数字计算吗?事情不怕干不成,就怕容易败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后人常常疏于保护,使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清除祸患,兴办有利的事,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后人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可以受到它的恩惠,天下哪还会丢掉有利的事物呢?这也是滕子京忧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1.(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
34、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 于:词(到;被)(2)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则:词(那么;假使)答案:介 到 连 那 么(每 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句结合语境,“惠其民”译 为“施惠于当地百姓”,“荆、潭、黔、蜀”是除当地以外的地名,所 以“于”是介词,用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范围、对象,可译 为“到”,代入原句,译 为“施惠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句意通顺,符合语境。(2)句,前句中的“使”译 为“假使”,由此可知前后分句构成假设关系,所 以“则”是连词,承前说明这种假设情况的结果,可译为“那么”。2.(2023新编,
35、4 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答案:这是滕子京忧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句中采分点:“虑”译 为“忧虑”;欲”译 为“想要”;“纪”是通假字,同“记”,译 为“记录”。每 点 1分,句意通顺1分。三组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 成 1 3 题。王都中,字元俞,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昴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紫,皆愕胎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改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事。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缺,都中日:“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
36、,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獴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节选自 元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参考译文:王都中,字元俞,世祖感念他父亲的功绩,(于是)特授王都中为平江路总管府治中,当时王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官吏看他年轻,很轻视他。王都中遇到事情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都感到惊愕,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诈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败露,然而八年没有裁断,王都中为此阅读以往的文书档案,深入了解,查清楚了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败很久未修理,但是郡守缺任,王都中说:“圣人所讲的道理,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为何只有郡守能做?
37、”于是他首先向富豪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礼殿。任期满后,改任郴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的上游,溪谷山洞中的徭、猱(古代少数民族)来往走动,百姓害怕他们的强悍、狡猾,不敢和他们进行贸易往来。王都中用恩泽感化他们,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徭、糠都心悦诚服。1.(2023新编,3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僚吏见其年少,颇易之 易:(2)都中为披跳牍 故:(3)其 人 乃 伏 孽 辜:答案:(1)轻视(2)从前的,原来的(3)罪(每 题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可运用语境分析法,结合上文“时年甫十七”,意思是“此时王都中年仅十七岁因此同僚看他年轻,很轻视他。“易”在此处译为
38、“轻视”。(2)句可运用语境分析法,结合上文“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可知买卖官田这件事八年都没有裁决,因此都中为此阅读以往的文书档案,“故”在此处译为“从前的,原来的”。(3)句可运用成语联想法,成 语“死有余辜”的“辜”译 为“罪”,将其代入句中,可 译为“那些人才服罪”,句意通顺。故“辜”在此处译为“罪”。2.(2 0 2 3 新编,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莫敢与相贸易A.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B.吾孰与徐公美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本题,要注意
39、区分“与”作“和,跟,同”讲时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可调换;作连词时,前后内容可以调换,句意基本保持不变。如“吾与子”和“子与吾”意思相同,“与”为连词。例句翻译为“不敢和他们进行贸易往来”,其 中“与”作介词,译 为“和,跟,同”。A 项,语出李白的 将进酒,译 为“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其中的“与”作介词,译 为“给,替”,与例句意义不同。A项不符合要求。B项,语 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为“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其中的“与”作连词,译 为“和”,与例句用法不同。B项不符合要求。C项,语 出 鸿门宴,译 为“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和项羽相
40、见”,其中的“与”作介词,译 为“和,跟,同”,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C项符合要求。D项,语 出 赤壁赋,译 为“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砍柴”,其 中“与”作连词,译 为“和,跟,同”,与例句用法不同。D项不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项。3.(2 0 2 3 改编,6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答案:于是他首先向富豪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礼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本句采分点为“乃”“大家”“合钱”。“乃”的 意 思 是“于是”。要 注 意“大家”在此处是古今异义词,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大家”,结合语境可译为“富豪之家”。“合钱”的 意 思 是“筹钱
41、”。每 点2分。四组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 成1 3题。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芳县若村市,必登岸,电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率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 荆 州,复 然。目旦夕号呼,嗡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节 选 自 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
42、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荫庇做官,(宗质)长大以后,每到做官的地方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有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怜悯他,都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这样寻找。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馆稍事休
43、息,(伤心地)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来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仪礼待(她)。1.(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姻 家 司 马 季 思 隼 蜀 官:做官B.遍 其 地 大 声 号 呼 遍:走遍C.司 马 家 人 享 之 哀:怜悯D.目 旦 夕 号 呼 日:白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 项,“司马季思”是人名,作主语,“蜀”是地名,作宾语,所 以“官”应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译 为“做官”。A项正确。B项,联想成语“漫山遍野”,其 中“遍”是“遍及”之意,据此推知“
44、遍其地”中 的“遍”为“走遍”出项正确。C项,“司马家人”是主语,“之”是宾语,代 指“李宗质”,所 以“哀”应为谓语动词,本 义 为“悲伤,哀痛”,结合语境,译 为“怜悯”。C项正确。D项,“日旦夕号呼”中 的“旦夕”意思是早上和傍晚,若 白 译 为 白 天 ,代入后语句不通,所 以“日”应为名词作状语,译 为“每天”。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2.(2 0 2 3 新编,3分)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舟所经过州,孝县若村市,必登岸A.蓿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希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腰荐流纨素,耳著明月铛D.桑之未落,其叶沃蒂答案:C解析:本题考
45、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译为“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A项,“师必退”是“使烛之武见秦君”的结果,所 以“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的意思。A项不符合要求。B项,“若”后陈述连续性的动作,所 以“若”在句中作主语,是代词“你”的意思。B项不符合要求。C 项,“若”连接前后的本体和喻体,是比喻修辞的标志词,是“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C 项符合要求。D项,“若”用于句尾,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作助词,译 为“的样子”。D项不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 项。3.(2 0 2 3 新编,1 0 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
46、得。答案: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答案: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仪礼待(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往东;“所经”,经过的地方,(所+动词的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然”,这样;“竟”,始终、终究。每 点 1分。(2)句采分点:“起”,站起来;“揖”,作揖;“坐”,动词的使动用法,请她坐下;“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每 点 1 分,句子通顺1 分。耆感逆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
47、。年十四为港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万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日生事,则曰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加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
48、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馀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馀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Q 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搏颠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
49、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己柄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遇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节选自 明史 梅之焕传)【注】豌豆创:天花。1.(2 0 2 3 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
50、B.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C.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D.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2.(2023新编,3 分)下列关于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有增生、附生、縻生、例生等,统称诸生。B.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该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C.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