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频简答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高频简答题.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一、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3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3三、中小学课程内容.3四、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4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4六、教育科学研究原则.4七、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5八、学校管理过程.5九、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6十、2 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6十一、学记的教学原则.7十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8十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8十四、教育的文化功能.8十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9十六、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9十七、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9十八、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10十九、感觉的特性.10二十、简述注意的品质.11二十一、意
2、志的特性.11二十二、观察的品质.11二十三、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12二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2二十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启示.13二十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方法.13二十七、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4二十八、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4二十九、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15三十、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贯彻要求.15三十一、疏导原则贯彻要求.15三十二、小学生美育的途径.15三十三、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16三十四、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6三十五、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16三十六、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7三十七、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17三十
3、八、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特点.18三十九、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8四十、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8四十一、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9四十二、班主任如何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9四十三、如何进行个别教育工作.19四十四、简述班队活动的原则.20四十五、学生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20四十六、如何组织主题班会.21四十七、学期计划的基本内容.21四十八、简述少先队活动的特点.21四十九、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22五十、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22一、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特征是:(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
4、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的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三、中小学课程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
5、,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四、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
6、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3)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
7、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六、教育科学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2)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指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新意,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探索出别人没有实践过的富有创意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措施等,也就是说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密切联系中
8、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建立在广泛的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同样应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使科研规范化,使研究结果精确化。(5)伦理原则所谓伦理原则主要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尊重受试者权利,应审慎解释研究成果,应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应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等等。七、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3)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6)归纳总结八、学校管理过程(1)计划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计划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
9、领。是管理过程后续环节的依据。学校工作计划,规定学校工作总任务和总要求,是制定其他各种计划的依据。(2)实施实施是将计划变为行动。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3)检查检查是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获得良好效果的措施。检查种类有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自上而下的检查和自下而上的检查;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检查常用的方法有听课、观察、谈话、资料分析、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质量评估等。(4)总结学校工作总结是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把工作的主要经验加以总结,以便得到推广,并从缺陷九、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1)直线型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结构类型。
10、直线型结构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2)职能型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3)直线一职能型直线一职能型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4)矩阵型矩阵型结构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任务系统。十、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教育的全
11、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木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十一、学记的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
12、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藏息相辅正课教学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4)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 弗 达“,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6)长善救失要求教师懂得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十二、夸
13、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3)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4)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十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自制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
14、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十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或舍弃。(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十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
15、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十六、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与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十七、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16、(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十八、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5)教师成长记录袋:就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教师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资料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17、反映教师在教学、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教师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激励教师取得更高的成就。十九、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4)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二十、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
18、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 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和个人的主观状态有关系。(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
19、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二十一、意志的特性(1)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2)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3)意志的坚持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4)意志的自制性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二十二、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
20、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二十三、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1)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3)回忆或再认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二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决定的。(2)外银论认为人的发
21、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内外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二十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表现: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 能“携苗助长”。(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
22、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教育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教育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要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等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
23、,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二十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方法(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4)改进教学方法(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二十七、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二十八、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
24、习俗水平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阶 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 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阶 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 称“好孩子”定向阶段。阶 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25、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阶 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 段 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二十九、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三十、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贯彻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三十一、疏导原则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
26、)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十二、小学生美育的途径(1)通过环境进行美育。如校容校貌绿化美化、校训、各种规章制度、舆论环境、群体与个体意识及心理气氛等。(2)通过音乐、舞蹈进行美育。学校可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健康的歌曲进行教学。(3)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祖国的锦绣河山、名胜古迹、自然景色、奇花异草、珍 禽 异 兽 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源泉和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生动教材。(4)通过情感进行美育。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三 十 三、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还表现
27、得很明显,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识记获得知识,他们常常可以记住一些有趣的事情,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材料的性质,因而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时,更多的是运用机械识记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言语发展不充分,不熟悉意义识记的方法。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促使记忆方法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意义记忆开始迅速发展。三十四、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中高
28、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有意想象的成分逐渐增多,并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想象。(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较接近于现实,在事物的比例关系上仍把握不好,到了中高年级,他们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想象更接近于现实。但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仍常有发生。(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成分占很大比侧,创造和加工的成分不多。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三十五、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1)学习的
29、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三十六、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30、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三十七、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1)强化法,即正激励(2)代币奖励法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7)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指通过扮演与来访学生问题有关的特定人物,将其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出来,以启发来访学生对人际关系
31、及自我情况有所觉知的方法。三十八、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特点(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三十九、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2)客观性原则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受班主任“定势思维”的
32、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导致处理问题不公。(3)有效性原则教育的关键在“育”,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所采取的方法,处理或教育重要的是看效果,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往往事半功倍。(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四十、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2)机智果断应对要尽可能地平息事端,使当事人冷静,为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拖延时间。还可采取“转移话题,暂避锋芒”“冷处理”等方法。(3)公平民主处理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应以事实为依据,依法秉公办事,要有民主意识,不偏袒班干部和优
33、生,也不以老眼光看人,贬 低“差生”。(4)善于总结引导把 处 启 发 事 件 看 成 一 次 了 解 班 级 情 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四十一、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分析书面材料即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2)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方法。四十二、班主任如何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34、(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3)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四十三、如何进行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了解关注,促其进步创造机会,体验成功针对特点,灵活对待(3)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四十四、简述班队活动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在组织和开展班队活动时,要以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有积极影响和有力的促进为目的。(2)自主性原则:班队活动要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
35、主动性和积极性。(3)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班队组织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4)多样性原则: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活动内容的多样化。(5)计划性原则:班队活动的指导者要对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班队活动做通盘考虑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每次活动,以保证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6)生活化原则:班队活动要扎根生活、深入实际,使活动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真实状态。四十五、学生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四十六、如何组织主题班会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
36、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1)确定主题这是开好班会的基础。(2)精心准备这是开好班会的关键。(3)具体实施应注意: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要善于处理意外事情。(4)效果深化即注意把班会的成果巩固与深化,把它推上一个新台阶。四十七、学期计划的基本内容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1)本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本学期的主要教育任务;(3)具体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4)各项工作的执行人员;(5)检查和督促的措施。四十八、简述少先队活动的特点(1)教育性。教育性原则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第一原则。(2)自主性。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特征也称主
37、体性特征,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3)趣味性。在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用具有激励性的工作方法,满足少年儿童兴趣和爱好。(4)实践性。少先队引导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实践,强调队员亲身经历,要求队员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5)组织性。少先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寄寓于少先队的组织教育个性之中。(6)创造性。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使少先队教育活动具有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四十九、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
38、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5)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五十、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