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版(中职)机械基础(少学时)第1章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信版(中职)机械基础(少学时)第1章教学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 CF(中职)机械基础(少学时)第1 章教学课件第1 章走近机械 1.1 认识机械 1.2 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返回1.1 认识机械 1.1.1 机械发展简介 早在60 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意识地打制各种石矛、石刀和石斧,用于狩猎与砍削,这些简单粗糙的工具可以说是机械的先驱。自从原始人发明钻木取火的器械后,火的使用更加频繁,也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的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得以加快。公元前3000 年以前,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就是利用了“滚子木”、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司南车(又称指南车)也是利用了差速齿轮原理
2、制造的。下一页 返回1.1 认识机械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机械装置,它是利用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的。早在2000 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 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公元前1100 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发明了利用轴轮原理制成的辘轳来提水,到春秋时期,应用已非常广泛。18 世纪以后,以瓦特的蒸汽机、史蒂芬逊的蒸汽机车、莫兹莱的螺纹切削机床等为代表的一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陆续出现,使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取代个体手工产业的科技革命成为现实。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依靠人力
3、和畜力进行生产、生活的历史,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1 认识机械 1870 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从电力供应系统的广泛应用开始,电动机就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见表1-1。从1885 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制造第一辆汽车、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开始,人类就迎来了崭新的汽车工业与飞机工业,同时,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向高精度化、大型化、专用化和自动化方向的发展。特别是20 世纪初期,福特在汽车制造上又创造了流水线装配。大量生产技
4、术加上泰勒在19 世纪末创立的科学管理方法,使汽车和其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高度。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1 认识机械 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机械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人类在太空建立国际空间站;从1969 年“阿波罗”号飞船首次成功登月到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从简单的手工操作机床到高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从普通机车到高铁、磁悬浮列车的发展,无不是机械制造工业的一次次革命。进入21 世纪,先进制造业正向着高柔性化、
5、高自动化、高精度化、高速度和高效率化、绿色化与环保化方向发展,见表1-2。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1 认识机械 1.1.2 机械常用名词 机械源自于希腊语mechine 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设计”。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要是为了区别手工工具。现代中文的“机械”一词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构件与零件的根本区别是:构件是运动的单元,零件是制造的单元。机械的常用名词与含义见表1-3。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1 认识机械 1.1.3 常用机械设备 1 机械设备的分类 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根据行业不同,可分为11 大类,见表1-4。无论哪种机械设备,一般均由驱动装置、变速
6、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制动装置、防护装置、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2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 机械加工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见表1-5。上一页 返回1.2 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1.2.1 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机械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主要包括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常用机构、连接、机械传动、支承零部件、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等知识 1.2.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简单力学的基础知识;(2)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牌号,能够合理选择常用工程材料;(3)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应用场合;下一页 返回1.2 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4)掌握各种常用的连接,熟悉其应用范围;(5)了解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应用特点及场合;(6)熟悉常用支承零部件,掌握其基本知识;(7)了解节能环保知识,具备安全防护意识。1.2.3 课程的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上一页 返回表 1-1返回表 1-2返回表 1-3返回表 1-4返回表 1-5返回 下一页表 1-5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