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精华版教案3 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精华版教案3 古诗三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 古诗三首语文要素阅读: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到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人文主题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到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准备1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等。2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完成“预习卡”。2搜集关于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风俗的资料。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寒食十五夜望月。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课件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学生自由回答。(清明节)3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学生讨论并回答。(中秋节)5出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两首古诗的诗题及与之相关节日风俗的配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自己课
3、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和相关的节日风俗习惯。设计意图: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节日的风俗,不仅能为接下来理解诗文含义、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活动。(1)介绍诗人韩翃及寒食节的风俗。(2)介绍诗人王建及中秋节的风俗。(3)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寒食节的认识和过中秋节的体验。(4)教师小结:了解了诗人及诗文的背景知识,我们就能走进诗人的心境,随着诗人的笔触,带着无限的遐想,感受他们的浓浓思绪。二、学习寒食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古代的诗词,由于历史久远,一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4、诗歌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结合注释,说一说诗歌的意思。要点:借助注释交流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机械翻译注释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2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把握诗歌特点。(1)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呢?要点:“春城飞花图、传蜡烛图、公侯家轻烟袅袅图”等,只要依据诗歌内容进行交流即可。(2)那这些画面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呢?指名交流。要点:春城飞花图:洛阳城满街的柳树、柳絮纷飞、皇宫的御柳、东风。传蜡烛图:汉宫、蜡烛、轻烟、五侯之家等。(3)你觉得这些画面中,哪一个画面最美?学生自主交流。“春城飞花图”是作者精心为我们营造的画面,画面中的景物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写景非常传神
5、。3借助背景资料,分清诗歌的主要内容。(1)补充背景资料和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出示诗歌的背景资料:诗人韩翃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诗歌有盛唐遗韵。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禁火,但是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制,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唐大历年间,政治腐败,宦官当道。诗人韩翃在这里以古喻今,以诗讽谏。(2)读了上面的背景资料,你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要点:本诗的重点是在借寒食传蜡烛表达诗人的讽谏之意。4抓住关键字“御”,体会诗歌是如何抒发感情的。(1)既然诗人想表达的关键内容是对“御赐传烛”的看法,那为什么还要在诗的前两句写景呢?他是怎样
6、把它们关联起来的呢?要点:“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御”字,将洛阳城的柳絮与宫内的柳絮关联在一起,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要写的“御赐传烛”。(2)再读一读诗歌,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情感的。要点:借景抒情。前面所描绘的春日风光,是为表达对寒食节时“御赐传烛”的看法的。写景是为下面抒发感情作铺垫的。5总结方法,迁移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歌的特点是写景非常传神。诗人写景的目的是引出下文所要抨击的事情,为表达自己的看法作铺垫。因此,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要阅读相关的注释,更要关注到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相关用典的含义。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的内容,分清诗歌表达的主要含义。设计意图
7、: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习中适时地引导,可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读诗体验。三、自学十五夜望月1按照刚才我们学习寒食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学十五夜望月。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2)默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提示:设计相应的学习卡,让学生借助学习卡逐步完成自学任务。十五夜望月学习卡景物地面乌鸦冷露桂花我想象到的画面我感受到的情感类似的古诗2.组织交流,理解诗歌大意,想象古诗的画面。想象中秋夜月下孤独的诗人遥望月亮的画面。3借助资料,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年
8、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赏桂花,成了中国民间一种特有的风俗。中秋节也成了中华文化中象征团圆的特定符号。4读了上面的小资料,你对这首诗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预设1: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预设2:更能体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渲染出中秋节清冷孤寂的意境,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预设3:前面写景的画面,都是为了后面抒发作者的情感,后面抒情的内容才是诗人重点想要表达的。四、课外拓展,了解更多古诗中的习俗1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并说一说其中所涉及的节日。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寒食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
9、闻为屈原。(端午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2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诗中包含的节日风俗。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2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顺势引出有关七夕节的话题及有关节日风俗的讨论。1.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1)引导学生回
10、顾并背诵三年级下册学过的乞巧一诗。(2)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与七夕相关的节日习俗。2教师小结:课前大家查找了许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课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让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二、感知大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1过渡: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2理解诗题的含义。(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
11、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3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与停顿。(1)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皎”“纤”“擢”“杼”“脉”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2)学生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3)学生齐读。4学习生字。(1)出示“章”“泣”“盈”“脉”等生字。(2)教师提示学生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的“又”最后一笔变形为点。“脉”字为多音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3)投影出示“盈”字在字典中的两种解释:充满;多出来,多余。请学生根据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把例句补充完整。惟以中国土壤之博,物产之(丰盈),人才之盛,十倍于西洋各国。他苦
12、心经营了五年,公司终于(盈利)了。今天上午,那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终于落网了。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及韵律带来的美感,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这就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作了铺垫。三、再读诗文,理解古诗大意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素、章、盈盈、脉脉”等词语,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2小组内轮流读诗,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反映的内容,初步想象画面。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时,教师可适当出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如:学生交流“纤纤擢素手,札
13、札弄机杼”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札札”这一象声词,想象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想象织女织布时的样子。教师小结:抓住重点词语并借助注释是理解诗句的好方法。四、品读古诗,想象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1选择诗中描绘的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想象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预设:(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银河边,牵牛星遥遥可见。星河的另一头,织女星闪烁着明亮皎洁的光芒。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迢迢”这一词语来感受银河的遥远,抓住“皎皎”这一词语来感受织女娇美的姿态。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表达的情感,读出诗句的韵律美。(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织女伸出纤柔、白晳
14、的双手摆弄着织布机,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弄”这一词语所刻画出的织女熟练地织布却又心不在焉的身影。思考:织女的心思并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思念之情。指导朗读:读“纤纤擢素手”时,可以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的样子,这时语气应轻柔一点,尽可能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一点。(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织女坐在织布机旁,一整天也没有织出一段完整的布帛,她眼中的泪水如雨点般不断落下。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前文说织机札札不停歇,按理说织女应该能织出很多布来,为何此时写
15、的却是“不成章”?此时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朗读和想象来感受织女的离愁别绪。(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银河看上去又清又浅,河的两岸又相隔多远呢?虽然只隔了一条清澈的银河,但牵牛与织女也只能含情脉脉地无言相望。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此处可提示:“盈盈”这一叠词既可以形容清浅的河水,也可以形容织女仪态优美。这一词语让人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河水中的婀娜的倒影、优美的身姿。引导学生抓住“脉脉”一词体会织女无言中的浓浓的离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及饱含的情感。同时让学生进行整体朗读,旨在让其拥有
16、对于诗歌的独特体验与感受。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请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教师小结: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这些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动人:我们仿佛看见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仿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我们能体会到织女无尽的思念。4背诵古诗。(1)出示反映牛郎织女故事的图片,以及本诗中的叠词和双声词,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尝试背诵。(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大声朗读,读出了节奏;边说边读,读懂了古诗的含义;
17、抓住重点词想象画面,感悟到了诗文中的独特情感。有了这一幅幅美好画面的引领,我们怎能读不出诗文的美感呢?五、比较阅读,体会三首诗的共同之处1这三首诗是由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写的,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篇课文当中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要点:都是描写节日的,都抓取了节日最典型的事物来写。不管诗歌是以写景开头,还是以叙事开头,前半部分的描写都是为后半部分抒发作者的情感作铺垫的。诗歌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后半部分的抒情上。2读诗,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内容,还要读懂诗歌背后诗人的情感。三首古诗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节日画面,诗人所表露的情思也是不同的。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分别形容一下诗歌给你的感受。要点:寒食:冷静、理性;迢迢
18、牵牛星:痛苦、哀伤;十五夜望月:伤感、难过。3结合你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诗歌。提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听写本课重点词语。2学生收集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并整理相关的习俗文化。板书设计寒食白天飞花东风柳斜傍晚传蜡烛轻烟散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迢迢牵牛星两星的现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离别相思离别之苦十五夜望月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写景人尽望秋思落抒情思念亲人教学反思本课是“诗词诵读”,这类课型的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
19、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诗情的体验和感悟。教学完寒食后,我让学生总结方法,然后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十五夜望月,让他们获得独特的读诗体验,由此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熟读诗文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和诗情。高学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我没有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适当地引导学生鉴赏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鉴赏佳词妙句,让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