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课件79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苏武传》课件79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三 单 元10苏武传语语 文文内 容 索 引晨读篇 闻鸡起舞课前篇 一起预习课内篇 一起思考课外篇 一起阅读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3.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晨读篇晨读篇 闻鸡起舞闻鸡起舞短篇美文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这种情怀始终铭刻在国人的骨子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种情怀是苏武的持节南望。当大漠的风无情地吹刮着他,他的手皲裂开来;当大
2、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手上依旧紧握着早已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似跨越了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侯的利诱没有让他动摇片刻,皆因他心中始终装着两个字“祖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牧羊十九年方得回国。于是我知道了,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诵读鉴赏原文苏武庙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甲帐: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
3、户。赏析 此诗为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感慨,遥念先贤,启迪后人,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的造诣有三,其一,在有关时间、空间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隽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语言美。课前篇课前篇 一起预习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4、。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他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逼自杀,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作品背景作品背景汉朝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历经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间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动反击。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约四十年里,国家日益发展富强起来。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起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财富来补充他们的需要,因
5、而人人好战。汉朝则与此相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大量的军费,这对国家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以在取得了几次胜利后,汉朝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这便构成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相关常识相关常识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黄门驸马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其中,驸马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因驸马都尉得名
6、。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2.辨析通假(1)蹈其背以出血(蹈,同“搯”,叩击,拍打)(2)畔主背亲(畔,同“叛”)(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6)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7)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7、告别)(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1)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2)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3)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一词多义 6.文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非汉所望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4)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之”)(5)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6)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句)(7)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8、(8)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9)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10)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定语后置句)(12)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7.文化常识(1)丈人:对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后来,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2)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3)阏氏(yn zh):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类似汉朝中的皇后。(4)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5)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
9、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6)中郎将:汉朝武官,排在将军之后,掌管皇家卫队。文白对译文白对译 课内篇课内篇 一起思考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文章主旨苏武传集中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经千辛万苦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再现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文本研读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苏武气节“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歌曲中传颂的苏武让人产生无尽的悲悯,请同学们了解史传中的苏武
10、都有哪些经历,他又是如何不辱使命的。任务设计1.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塑造苏武这一形象的?点拨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对比。张胜因谋反事发,在虞常被斩后心惊“请降”,作为副使,张胜置两国关系于不顾,表现出胆怯与软弱。两相对比,更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定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对比。卫律先是以言相逼,理屈词穷后举剑威胁,威逼不成,又转而以利诱来劝降;卫律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对比。李陵诚心相待,情理俱在,苏武却置家人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
11、,表明自己的忠贞不贰,终使李陵自责。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比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2.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详略得当,请举例说明并分析作用。点拨 详:卫律、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啮雪牧羊等。略:苏武得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作用: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3.苏武传一文是如何以典型环境衬托苏武的爱国情操的?点拨 文章开头介绍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从客观上,作者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时的政治环境。尽管政治环境瞬息万变,凶险万分,但苏武仍手持汉节,率使出行,
12、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特别是当匈奴内部发生政变以后,单于悍然扣留了苏武等人,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逼迫苏武投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文章通过这种典型环境的衬托表现了苏武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操。4.本文塑造了苏武怎样的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点拨 苏武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贰,长达十九年守节不移,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5.苏武入胡遭遇变
13、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点拨 不矛盾,也不会影响苏武的形象。苏武两度欲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研读任务二赏析艺术特色,传承苏武精神有人说,阅读班固的苏武传,如同观赏了一部英雄传奇大片,那么这部大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突出英雄的形象,有哪些一波三折让人记忆犹新的故事情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部大片,仔细分析,传承苏武精神吧!任务设计6.苏武痊愈后,单于却并没有打算放苏武归汉。当然,苏武已没有再死的理由和必要,但
14、生存比死亡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苏武面临的困境有哪些?他又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点拨 诱惑困境。单于想招降苏武,首先派出了汉降臣卫律前来劝降。卫律劝说苏武只要投降,阶下囚可以一跃而成为匈奴王,可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极尽富贵荣华,但苏武依然没有答应,苏武抵制住了诱惑。生存困境。单于先“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后又“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企图使苏武屈服。但苏武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情感困境。李陵归降匈奴“久之”,单于派出了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李陵从二人过去的情谊,到现在苏武的处境,再到假使苏武回国后茫茫未知的结果,可以说李陵都替苏武想到
15、了,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细,试图以情感来软化苏武。但苏武却不为所动。李陵不死心,想再次劝说苏武时,苏武却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一个“王”字,从情感上拉开了与李陵的距离;一个“死”字,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心灵困境。对于苏武而言,高官诱惑可以抵制,生存困难可以克服,情感软化可以不为所动,但苏武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心灵困境孤独、绝望、寂寞、无助受不了孤独,忍不了绝望,耐不了寂寞,抗不了无助,是人类的通病。但苏武却毅然决然地忍受着心灵的煎熬,持节牧羊,终于等到了归汉的那一天。7.什么是忠诚?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
16、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点拨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被忽视,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
17、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方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8.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请以苏武传为例,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点拨 (1)记事方面:以顺叙为主,兼以插叙、补叙。苏武传按照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叙述,脉络清晰,但不是平铺直叙,将相关事件以插叙、补叙的方式进行追述。虚实结合,富有传奇色彩。苏武被幽置大窖时“啮雪,与旃毛并咽
18、之,数日不死”,用传奇化的语言描写了苏武所处环境的恶劣,反衬出苏武强大的意志力。(2)写人方面:人物的刻画,蕴含作者的主观倾向。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描述寄寓着作者态度的主观倾向。选择符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人物。如从李陵和苏武的谈话部分可以得出李陵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关注的只是个人生死、家族兴亡;而苏武则是大义凛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9.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点拨 (示例)固曰:苏武,真乃大丈夫!羁留匈奴十九载,始终不泯爱国心。他不
19、为富贵所动,当卫律马畜弥山,当李陵千金封侯,他无动于衷,默默坚守那颗对大汉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他不受威逼所迫,当卫律举剑恐吓,当张胜屈服投降,他不屑一顾,紧握汉节,选择对大汉执着而圣洁的守望;他不怕恶劣环境,当饥寒交迫成为生活的常态,当孤独寂寞时刻相伴,他选择窖卧啮雪,毡毛并咽,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旄尽落。苏武的骨头是最硬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十九载不改初衷,不辱使命,青史将永远镌刻你的名字。课外篇课外篇 一起阅读一起阅读求仁而得仁群文呈现群文呈现材料一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
20、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21、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
22、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选自古文观止答苏武书,有删改)材料二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苏武)阅读思考阅读思考1.“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有人翻译成“苏武拉着李陵的衣袖,哭尽眼泪,替之以血”,还有人翻译成“苏武成为了千古忠臣,而李陵却万古蒙羞,使人扼腕出血”,请通读材料一,结合课文,说说你赞同哪种翻
23、译。为什么?参考答案 赞同第一种,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相反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赞同第二种,李陵以几千人抵抗了匈奴十几万人的围攻,最终兵尽力竭负伤被俘,但汉武帝却杀他全家,“怨陵以不死”,所以面对苍天椎心泣血。2.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材料一即是答苏武书的内容,请阅读后,说说这段文字侧面塑造了苏武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
24、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结合课文苏武传,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苏武精神”,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参考答案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在匈奴,十几年持汉节,其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因为爱国,他牢记国家荣辱,慷慨奉献,不为威逼所动,不为富贵所诱。他对汉朝充满思念却是归期无望,忍饥挨饿,志节不改,在苦难中做了最执着的坚守。与李陵相见,爱国之心如铁石坚。苏武的精神在当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参考译文材料一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断粮七天,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
25、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没有以死殉国。不过我没有以死殉国,的确是罪过。但您看我,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有背离君子宠爱、抛弃妻儿却反而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最终,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被杀害。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极度悲痛的原因啊!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
26、并不菲薄。”您是汉朝的臣子,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到小人的诽谤,他们都遭受迫害、屈辱,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遭逢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
27、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