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030934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ldqu;空间与图形&rdqu;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教学难点:借助直

2、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深入理解。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ldqu;试一试&rdqu;小结作图方法)升华新知,总结方法。教学预设: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1、出示42页例题图。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2、谈话感知: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

3、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1、再次认识垂直。(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其中的直线叫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2)讲解:&ldqu;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rdqu;。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讲解:&ldqu;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

4、线&rdqu;。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讲解:&ldqu;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rdqu;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

5、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2、学习画一组垂线。(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6、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学生再尝试。(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演示)学生再尝试。(4)小结方法。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完成&ldqu;想想做做&rdqu;第2题。请学生在大

7、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2、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ldqu;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rdqu;。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

8、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板书设计:垂直已知直线的垂线垂足小学数学教案篇2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

9、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填空:123=4,所以12能被4()。4能()12,12是3的(),3是

10、12的()。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10的约数有()。二、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三、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学习(1)找出8、12的约数来。(2)观察并回答。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1、2、4是8和12的什么?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813246128和12的公约数(4)抽象、概括。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5)尝试练习。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1)找出下

11、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8和912和251和9(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3学习例2(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18=23330=235(3)观察、分析。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12、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4)归纳板书。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1830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6)尝试练习。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四、课堂实践做练习十四的1、2、3题。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六、课堂作业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13、。2做练习十四的12*题。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

14、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小学数学教案篇3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一、基本练习做教材139页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复习指导1、复习同

15、分母分数加、减法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142页第6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2、完成第142页第8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四、全课总结(略)五、作业教材第142页第7题第四课时复习内容复习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步骤一、基本练习1、做教材139页第7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2、做教材139页第8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

16、交流4、做教材140页第10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复习指导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巩固练习完成143页第11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四、全课总结(略)五、作业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第五课时复习内容复习简单的统计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步骤一、基本练习做教材140页第11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二、巩固练习完成143页第11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三、全课总结(

17、略)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2)一分店从()月到()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3)二分店从()月到()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教学设想: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

18、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

19、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

20、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2、迁移类推。(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3、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什么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

21、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小学数学教案篇5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

22、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1米厘米。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1千米米;认识吨,1吨千克。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考虑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丈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布置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1认识千米。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同学:计量路程或丈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同学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

23、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同学讲讲画面中标志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同学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教材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协助同学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告诉同学1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同学对100米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让同学对1千米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

24、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同学联系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虚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次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教材这样的布置,较好地落实了规范的要求:让同学体会1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考虑。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xx

25、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第6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教学时,不求同学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考虑,激发估计的兴趣。2认识吨。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同学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的单位。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

26、,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和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充沛考虑到同学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收集了一些实际的素材继续协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同学的体重、1000棵白菜、2头牛、20包水泥、5桶油、10头猪,它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体验,有助于同学发生对1吨的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还让同学从1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1吨,从2块砖5千克推算几块砖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让同学再次感受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时使用的单位。第6题在

27、解决问题时进行关于吨的四则计算。练习六的前两题是知识整理,其中第1题通过填写单位,使同学明白吨和千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千米和米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与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单位。第2题练习单位换算,既有本单元教学的吨与千克、千米与米的换算,还有前几册教学的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的换算,是一次对计量单位的整理活动。第36题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了空间与位置、时间计算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第79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仍然紧扣体会1千米设计。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布置的活动能激起同学的兴趣,协助同学对1千

28、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既空虚活动内容,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生活中杂乱的图片和整理得干净整洁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整理分类的必要性。引入课题:分一分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索1、帮小熊整理房间,书柜。学生纷纷献计,怎样才能把小熊的房间整理得干

29、净整洁?教师展示整理好的小熊房间,学生进一步感受分一分的必要性。2、小组活动活动准备:每组3个白色的.圆片,2个红色的圆片,3个红色的三角形,4个白色的三角形。(1)小组成员从信封中倒出圆片和三角形,再动手分一分。(2)小组汇报成果,并说明这样分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具体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按形状分:三个圆片分成一堆,三个三角形分成另一堆。第二种分法是按颜色分:两个红圆片和一个红三角形分在一起,一个白圆片和两个白三角形分在一起。三、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活动,练习六1、2、3、4、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再读题。学生理解题,再独立完成,最后展示结果。四、实践应用1、给物品分类。2、整理书包。3、回

30、家整理房间。五、总结你在这节课中愉快吗?你收获了些什么?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2.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初步感知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过程与方法】掷双色片,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纪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随机结果的初步认识,感知数学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学重点: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教学难点: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纪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双色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31、,引入新课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这里有两个双色片,它们的一面是蓝色,一面是红色,现在把这两个双色片放到杯子里去掷一下,你们猜猜看,掷出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生:(两个都是红色;两个都是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师:那么请你们拿出两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出示课题:掷双色片)二、动手操作,实践感知1.知道数的分拆,并能用数字记录;学生汇报掷的结果,教师板书(1)(2)(3)问:还有其他的情况吗?师:我们还可以把这几种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指着黑板问: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呢?(1和1;0和2;2和0)师:通过双色片我们知道了把2分拆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你能

32、用双色片摆一摆3的分拆吗?(学生操作,汇报结果。师板书,生模仿记录。)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用双色片摆出3的分拆,还能自己进行记录。现在书上有6种数的分拆,你能根据红蓝片的个数进行记录吗?书上14页练习9/(学生完成练习,汇报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可以说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和几是几。2.掷双色片,对随机结果进行感知师:刚才我们通过掷双色片和双色片的摆放知道了数的不同分拆。现在每个人拿出5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几个红片,几个蓝片板书(1)(2)(4)(5)(6)生完成书上的练习2.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掷了5个双色片,知道可以掷

33、出6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些结果经常出现,那些结果很少出现呢?请你们自己再掷几次,然后把掷的结果记在书上。问:你发现了什么?(生:1和6出现的情况较少等)同一种颜色出现的较少,而两种颜色都有的情况比较多。问: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你们以后长大就会知道,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三、总结交流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作业设计练习册P9写数,练习册P45、46板书设计:双色片504132231405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教学重

34、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2)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3)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B、说一

35、说自己的理由。C、教师小结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3)动手试一试。(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学生活动小组演示汇报。1、出示教材p19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2、出示教材p19第4题(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3、完成教材p19第5题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四、全课总结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板书设计:过生日比大小小学数学教案篇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36、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

37、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二、展开的开放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12、15、18、21、24、27、30、33、36、39、42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

38、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2、形成共识引导:能被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分组交流,发表观点:(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54372454837(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学生看书释疑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39、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三、应用的开放: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2、开放提升: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2351273650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

40、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小学数学教案篇10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护

41、野生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教学难点: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口算练习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二、情境创设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教育3、活动设计活动1探索算法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自己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活动2巩固算法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小组交流,说出算法三、教学效果测评1、做一做1、2题2、练习四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